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刚

作品数:9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深圳市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脑出血
  • 4篇高血压
  • 4篇出血
  • 3篇手术
  • 3篇手术治疗
  • 2篇定向穿刺
  • 2篇开颅
  • 2篇老年
  • 2篇高血压脑出血
  • 2篇穿刺
  • 1篇动功
  • 1篇血脑
  • 1篇血脑屏障
  • 1篇血压
  • 1篇血肿
  • 1篇再出血
  • 1篇张量成像
  • 1篇针刺
  • 1篇治疗高血压脑...
  • 1篇上肢

机构

  • 7篇深圳市中医院
  • 1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7篇刘刚
  • 6篇黄小平
  • 5篇王重阳
  • 1篇罗斌
  • 1篇谢耀钦
  • 1篇杨福霞
  • 1篇高进云

传媒

  • 1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5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并发症预防方法在30例老年脑出血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2015年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常见原因及预防策略。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处理,观察组在常规术后处理行并发症预防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总结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有效预防策略。结果:ADL分级法提示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整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总结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并给予术前预见性处理措施预防并发症发生,对优化手术治疗效果,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刘刚王重阳黄小平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脑出血术后并发症预防
立体定向穿刺术和开颅手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比较立体定向穿刺术与开颅手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的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行开颅手术,观察组行立体定向穿刺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1周GCS评分、恢复良好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的GCS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恢复良好率为3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穿刺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能够更快地解除脑组织受压及血流灌注不足,彻底清除血肿,同时创伤性低,利于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刚王重阳黄小平
关键词:定向穿刺开颅手术血肿
立体定向穿刺与小骨窗开颅及开颅去骨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2012年
随着现代神经外科技术及计算机CT扫描、各种神经导航技术的不断进班,微创理念深入人心,其对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近5年来我科采用立体定向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8例,与同期小骨窗开颅及传统开颅去骨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例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黄小平刘刚王重阳
关键词:定向穿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
一次性脑科球囊辅助经内镜下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一次性脑科球囊辅助经内镜下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8月于深圳市中医院外四科行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的72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诊疗情况。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组,其中36例采用一次性脑科球囊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者纳入观察组,36例采用常规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24 h的基底节区血肿量、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6个月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基底节区血肿量为(52.24±8.31)m L,手术时间为(92.21±5.37)min,明显少于或短于对照组的(94.53±14.15)mL、(179.65±7.5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肿清除率为80.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优良率为7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脑科球囊辅助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可明显提高血肿清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刘刚谭伟斌董鹏黄小平桂重
关键词: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神经内镜再出血
显微手术治疗骶管囊肿的临床分析
2015年
目的 分析显微手术治疗骶管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35例骶管囊肿患者为研究组,均接受显微手术治疗,选择2008年6月~2012年6月行开放手术的30例骶管囊肿患者为对照组,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VAS评分及ODI评分。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31.12±5.71)vs(119.15±13.12)]min、术中出血量[(2.02±0.95)vs(544.20±97.72)]m L、住院时间[(8.46±4.05)vs(19.65±8.00)]d、末次随访VAS评分[(0.74±0.65)vs(2.20±1.51)]分及ODI评分[(8.11±6.34)vs(23.27±13.78)]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另外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5.00%,与对照组的100.00%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相比开放手术,显微手术治疗骶管囊肿具有微创、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疗效明确等特点。
刘刚王重阳黄小平罗斌
关键词:显微手术开放手术骶管囊肿疗效
调任通督针法对脑梗死弥散张量成像各向异性分数和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调任通督针法对脑梗死各向异性分数(FA)和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每组27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基础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调任通督针法,主穴:百会、水沟、承浆、关元、气海、中脘、神庭、命门,配穴:患侧肩髃、尺泽、后溪、委中、足三里、太冲,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休息1 d,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UE-FMA)评估上肢运动功能;采用DTI观察两组患侧梗死灶、内囊后肢、大脑脚及健侧对应部位FA值,并计算相对各项异性(rFA)。结果:治疗后两组UE-FMA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对照组P<0.05,针刺组P<0.01),且针刺组治疗前后UE-FMA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梗死灶FA、rFA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针刺组梗死灶和患侧内囊后肢治疗前后FA、rFA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UE-FMA差值与本组各部位的rFA差值均呈正相关(P<0.05),且均以患侧内囊后肢相关性最强(P<0.01)。结论:调任通督针法可明显改善脑梗死后上肢活动功能,内囊后肢rFA结合UE-FMA可用作评价针刺对脑梗死后上肢活动的疗效。
杨福霞高进云刘刚谭伟斌古媚苏文珊姚述阳严似锦刘丽敏谢耀钦
关键词:脑梗死弥散张量成像上肢运动功能
针刺对脑缺血大鼠的脑保护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针刺后急性脑梗死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相关因子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及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验证针刺对急性脑梗死脑缺血的保护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急性脑梗死脑缺血模型,模拟人类急性...
黄小平王重阳刘刚李金星董鹏谭伟斌桂重
关键词:针刺脑缺血ROCKOCCLUDIN血脑屏障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