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鹏
- 作品数:82 被引量:351H指数:9
-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盐·路·市镇:盐井开发与清代滇南经济社会
- 2023年
- 清代是滇南盐开发的重要时期,雍正时期开启了盐业发展新阶段,咸同时期受战乱影响盐业衰落,光绪时盐业恢复并再创新高,总的来说发展趋势明显。盐业开发对滇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重大,因盐运需要滇南道路建设亦有了进一步发展,并为国家边疆治理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因盐而兴,盐井地区的市镇快速发展,并成为滇南得开放之风气的区域,也逐步呈现出与盐业开发相关的民间信仰体系,由此可见盐的开发对滇南地区的发展影响重大。
- 刘丽凤张锦鹏
- 关键词:路网建设民间信仰
- 制度变迁与宋朝小农供给行为研究被引量:6
- 2003年
- 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宋朝社会 ,出现了农产品大量商品化的新经济特征 ,这一新特征的形成是宋朝制度变迁的结果 :宋朝自由买卖的土地制度、由赋税供给型向政府采购型转变的财政制度、制定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等正式制度的变迁以及社会意识、消费偏好等非正式制度的变迁 ,不仅激发了小农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农业产出的增长 ,而且降低了农户将农产品转化为商品的交易费用 ,使小农通过市场获取经济收益成为可能。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 ,小农的农产品供给行为由过去的自给自足型向自我供给的同时又积极向市场提供农产品的双重供给行为转化 ,从而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商品性农产品。
- 张锦鹏
- 关键词:宋朝小农经济农产品
- "大分流"的隐喻:中国与西欧优势手工业发展逻辑再审视(7-14世纪)
- 在"大分流"相关学说异彩纷呈、数家争鸣的背后,实质是通过构建自身话语体系对"西方中心论"提出质疑和挑战.从历史实践看,工业革命始终是中西方经济发展的分水岭,而手工业作为工业革命的先声,曾在中西方历史上大放异彩.7-14世...
- 项露林张锦鹏
- 关键词:大分流
- 拉祜族外出务工者的城市适应探讨——以澜沧县班利村拉祜族为例
- 2010年
- 本文通过对澜沧班利村拉祜族外出务工情况的调查,了解到近年来拉祜族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但总体上呈现出外出务工者少,打工时间短,流动半径小等特点。表明拉祜族外出务工者对城市适应力弱。本文总结了拉祜族外出务工者城市适应的四个特点:一是小城市的适应是他们走出村寨,适应城市化的阈限;二是在城乡适应中遇到的显性/隐性的社会排斥是他们适应城乡生活的障碍;三是社会交往网络以族缘、亲缘为主,虽然帮助他们找到归属感,但是也造成一定的内卷化和边缘化;四是在适应城乡生活的同时,自身所发生的思想观念变迁将会影响民族文化的变迁。
- 张锦鹏郑永杰
- 关键词:拉祜族社会排斥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成就与差距分析被引量:5
- 2009年
-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最辉煌的三十年,是中华民族摆脱贫穷落后面貌、从总体小康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大踏步迈进的三十年。三十年来,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建设成就喜人,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同时,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汉族聚居区仍然还有不小的差距,在经济总量和国民富裕程度上,在工业化进程和区域创新能力上,都相对落后于汉族聚居区。其成因主要是渐进式的改革延迟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改革开放进程、以资源开发为主导的发展战略使区域经济发展过分依靠国家投资和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市场发育迟缓使地域封闭性难以得到突破。只有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实施新发展战略,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大教育投入和科技投入,促进区域内部的知识发展和知识扩散,才能使少数民族聚居区不断缩小与汉族聚居区的差距,共同走向繁荣发展的美好未来。
- 张锦鹏董雁伟
- 关键词: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
- 我国农业直补政策的目标和政策效应分析被引量:11
- 2009年
- 我国农业直补政策的实施,主要是为了达到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物价水平这四大政策目标。本文利用成本曲线、供求曲线和现实状况的综合分析表明:农业直补政策体现了较强的政治效应,在稳定农产品供给和稳定物价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促进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效应并不明显;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方面,其效果好坏与补贴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建议:应让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并有限度地利用农业直补政策,加大实施"绿箱政策"。
- 张锦鹏
- 关键词:农产品供给农民增收价格机制
- 商人群体:唐宋富民阶层的重要财富力量——兼论商人群体的时代局限性被引量:5
- 2015年
- 唐宋时代的商人群体是富民阶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群体不断增强的财富力量和社会影响推动着中国传统社会从豪民社会向富民社会转变,这从商人群体自身财富力量的发展和因商人而改变的诸多规制可充分体现。唐宋商人群体是在国家管制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这种官商模式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有利于商人财富迅速扩大,但也隐藏了严重的社会后患,那就是日益强大的商人群体逐渐演变成为旧体制的忠实维护者而不是革命者。这也规定了中国古代的富民阶层不是向市民阶层转化,而是向士绅阶层转化,富民社会没有走向市民社会,而是走向了没落。
- 张锦鹏杜雪飞
- 关键词:商人群体
- 南宋时期明州港兴盛原因探讨被引量:3
- 2007年
- 从北宋末期到南宋一代,明州港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三大海外交通港口之一。明州港的兴盛繁荣主要源于区位因素和市场因素。明州港具有海航行程短,可近距离辐射中国近海海域的国家和地区,有便捷的内陆运河和陆路交通连接长江黄金水道,靠近南宋都城杭州这一巨大消费市场等区位优势,这些区位优势决定了明州港处于连接海洋经济和内陆经济、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的交接点,为明州港海外交通贸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南宋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的江南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强劲的市场拓展力,极力面向近海市场扩张,明州港因而成为南宋商品经济从内陆向海洋,从区域市场向近海市场扩张的桥头堡。可以说,是南宋商品经济向海外扩张的动力机制推动了明州港走向繁荣。
- 张锦鹏
- 关键词:区位优势海外贸易
- 少数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新文化语境探索被引量:3
- 2010年
- 少数民族民间歌舞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但目前文化保护模式都不同程度地破坏民间歌舞艺术所特有的文化功能,应从农村新文化发展的语境中重新认识少数民族民间歌舞艺术。首先是要让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以少数民族群众自身生活需要为发展动力;其次是要让少数民族民间歌舞艺术重新活跃于乡村,推动乡村公共生活的重建;第三是要与时俱进地创新少数民族民间歌舞艺术,使之成为乡村新文化传播重要途径。
- 苏常青张锦鹏
- 关键词:艺术创新
-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探讨被引量:4
- 2007年
- 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和欠发达四位于一体,是边疆民族地区最有代表性的省份之一。由于历史的积淀,云南的"三农"问题更为复杂,建设新农村面临更大的挑战,必须直面发展基础更为薄弱的事实,分三个阶段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
- 张锦鹏韦永宣
-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