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村
- 作品数:76 被引量:446H指数:12
- 供职机构: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前臂屈肌群起点下移治疗前臂缺血性肌挛缩被引量:17
- 1996年
- 目的:用前臂屈肌群起点下移法,治疗晚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Ⅰ、Ⅱ级。方法:将前臂屈肌起始部切断后在骨膜下剥离,并向远侧推移至腕关节和手指能够伸直为止。此处即为屈肌新起点,与周围组织缝合固定。结果:临床应用12例。疗效优者:腕背伸30度以上1例;良者:腕掌屈170度~腕背伸30度 7例。优良率达 66.7%(8/12)。结论:该术式对功能肌的损伤较轻,保留了指浅屈肌的功能,术后屈肌力量减弱较轻。术中可根据挛编程度调节松解幅度,病变轻使伸指幅度大,病变重使伸指幅度小,各指伸直幅度保持一致。晚期手术时机,一般在伤后1年为宜。
- 李炳万李大村李中檀
- 关键词:前臂屈肌缺血性肌挛缩
- 鼻前庭V-Y推进的粘膜软骨瓣及鼻底“Z”成形术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畸形
- 1993年
- 作者对52例唇裂术后鼻畸形再修复和10岁以上唇裂病人Ⅰ期手术中采用V-Y推进的粘膜软骨瓣联合鼻小柱和鼻翼基底部"Z"成形术修复畸形,收到良好效果。
- 李大村王炳韩建群
- 关键词:唇裂鼻畸形
- 应用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微型外固定架治疗掌指骨关节内骨折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 探讨应用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微型外固定架治疗掌指骨关节内骨折方法与疗效。方法2017年1月-2022年1月,应用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微型外固定架治疗掌指骨关节内骨折50例,均采用急诊或早期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微型外固定架外固定治疗,4周拔出克氏针,6周拆除外固定架,在康复师指导下行系统功能训练。结果 50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4~8周,平均5.8周,患者末次复查X线片示骨折线消失,骨折愈合,关节面平整。所有患者愈合后均关节稳定,活动度协调,未出现脱位及半脱位,无感染及指体坏死病例,3例(6%)出现轻度关节退变。末次随访采用美国手外科协会TAFS标准评定手指功能:优42例,良6例,可2例。TAM功能评分:优45例,良2例,可3例,优良率94%。结论 应用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微型外固定架治疗掌指骨关节内骨折,操作简单,能最大限度地从不同维度纠正骨折力线,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减少对关节周围结构的激惹,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装置,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 刘井达李建峰张文桐李海雷王志梦张涛李冬梅赵亮赵民李大村
- 关键词:微型外固定架
- 腕部掌侧桡动脉掌浅支横行微型皮瓣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67
- 2013年
- 目的对腕部掌侧桡动脉掌浅支横行微型皮瓣进行解剖观测,为临床采用该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上肢标本38只,男22只,女16只;年龄26~72岁,平均36岁。左侧19只,右侧19只。各取2只标本分别制备动脉铸型标本及红色乳胶灌注标本,观察桡动脉掌浅支及其分支情况,为在龙胆紫灌注标本上显微解剖桡动脉掌浅支提供依据。34只标本于桡动脉掌浅支灌注1%龙胆紫溶液,并于腕部掌侧以远侧腕横纹为轴心线,设计一横行椭圆形皮瓣,解剖观测桡动脉掌浅支分支情况及皮肤皮下组织染色情况。结果 34只标本均存在腕部桡动脉掌浅支,距离桡骨茎突近端1.09~3.60 cm处自桡动脉主干桡侧发出后,斜向舟骨结节尺侧缘走行,其间发出2~5支皮支营养腕部掌侧皮肤。桡动脉掌浅支起始处直径为1.00~3.00 mm,舟骨结节处直径为1.00~2.90 mm。皮瓣静脉回流有桡动脉掌浅支伴行静脉及真皮下浅静脉2套系统,神经支配以正中神经掌皮支为主,皮瓣可切取范围为4 cm×2 cm~6 cm×2 cm。结论桡动脉掌浅支起始与走行恒定,直径与指动脉直径相似,可设计以桡动脉掌浅支为蒂、带正中神经掌皮支及掌长肌腱的腕部掌侧横行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及肌腱缺损。
- 赵民田德虎邵新中李大村李建锋刘井达赵亮李海雷王晓磊张文桐吴金英袁作雄
- 关键词:桡动脉掌浅支显微解剖
- 拇指腕掌关节韧带的解剖力学分析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研究拇指腕掌关节背桡韧带及前斜韧带的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特点,测量其弹性模量及延伸率,为伤病时韧带修复提供参考。方法解剖成人男性尸体40例新鲜手标本,制做成大多角骨-韧带-第1掌骨标本,20例保留背桡韧带,20例保留前斜韧带,在生物力学机上测试,测量和计算背桡韧带及前斜韧带的长、宽、厚、最大载荷、弹性模量、延伸率。结果背桡韧带、前斜韧带的最大载荷分别为(213.5±72.4)、(168.7±35.2)N,弹性模量分别为(17.2±6.7)、(9.3±2.5)MPa,延伸率分别为(116.2±21.3)%、(92.7±22.4)%。背桡韧带的最大载荷、弹性模量及延伸率均大于前斜韧带。结论拇指腕掌关节囊内韧带中,背桡韧带刚度较大,韧性较强,对维持关节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前斜韧带刚度较小,韧性较差,韧带退变时容易损伤。拇指腕掌关节炎应该首选重建前斜韧带,且应选用弹性模量及延伸率接近背桡韧带的材料为佳。
- 李建峰肖焕波李海雷刘井达赵亮李大村
- 关键词:拇指腕掌关节韧带生物力学
- 腕部掌侧带血供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应用解剖研究被引量:17
- 2013年
- 目的介绍腕部掌侧皮肤带血供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20例成人尸体上肢标本,2例标本做带骨骼动脉铸型,18例标本做肱动脉乳胶灌注。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腕部掌侧皮肤的营养动脉、回流静脉、神经支配来源、其内的掌长肌腱。结果腕部掌侧皮肤主要由桡动脉掌浅支分支营养,静脉回流有深浅两种途径,神经支配以正中神经掌皮支为主,桡神经浅支为辅,游离移植可切取面积为2cm×4cm^2 cm×5cm[2cm×(4.42±0.58)cm]。桡动脉掌浅支起始处直径为(1.25±0.24)mm,与指动脉直径相仿。结论传统的腕部掌侧供皮区皮肤可以形成以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复合组织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的皮肤缺损。
- 赵民吴金英袁作雄李大村李建锋刘井达赵亮李海雷王晓磊张文桐田德虎邵新中
- 关键词:桡动脉掌浅支皮肤缺损
- 应用AO螺钉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 总结AO螺钉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8年1月-2014年1月共收治20例Bennett骨折患者,采用手术切开复位,AO螺钉内固定方法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2.5~24个月,平均4.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6周,平均4.2周,术后次日即可主动活动,2周后去石膏行功能练习,6周后可适度负重功能练习,直至骨折愈合,手功能恢复按TAM标准评价,优17例,良3例,优良率100%.结论 AO螺钉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面平整,方法简单,固定牢靠,内固定螺钉不经过关节,可早期行功能练习促进手部功能的恢复,是治疗Bennett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 刘井达李大村李建峰李海雷赵亮赵民王小磊张文桐
- 关键词:BENNETT骨折掌骨关节内固定
- 先天性巨指(趾)症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研究先天性巨指(趾)症的突变基因和位点。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手术的12例先天性巨指(趾)症患者分为单纯巨指、单纯巨趾、巨指并指、巨趾并趾4组,对患者的病变组织和外周血进行全外显子检测,将4组检测到的突变基因进行交集,对交集结果进行Phenolyzer分析,筛选巨指(趾)症的致病基因,并对外显子测序结果进一步行Sanger测序验证,明确先天性巨指(趾)症的突变基因和位点,对突变基因所编码的蛋白信号通路进行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分析,以多指患儿脂肪细胞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目标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根据全外显子测序综合生物信息分析及Sanger验证结果,筛选出PIK3CA基因突变为巨指(趾)症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为10号外显子c.G1624A(p.E542K)、c.G1633A(p.E545K);21号外显子c.A3140G(p.H1047R)、c.G3145C(p.G1049R),其中c.G3145C(p.G1049R)位点是首次发现,病变组织的AKT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分析显示巨指的AKT蛋白表达较多指明显增强。结论PIK3CA基因突变所导致的PI3k-AKT信号通路过度表达是导致先天性巨指(趾)症的原因。
- 李建峰田光磊李大村潘慧张文桐刘井达赵亮李冬梅
- 关键词:手畸形足畸形PIK3CA基因
- 顽固性痛性神经瘤的综合治疗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通过综合方法对顽固性痛性神经瘤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5月-2018年11月,对10例周围神经外伤后形成的顽固性痛性神经瘤通过手术、局部用药、口服药物、康复及护理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结果10例顽固性痛性神经瘤得到治愈或缓解。结论顽固性痛性神经瘤通过综合方法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赵亮李大村李建峰李海雷刘井达张涛
- 关键词:周围神经痛性神经瘤顽固性
- 下蒂瓣法乳房缩小术45例报告
- 1992年
- 自1983年5月至1991年5月,作者采用下蒂瓣法为45例病人实施乳房缩小术,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 王炳薛昊罡李大村韩建群
- 关键词:乳房缩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