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延林

作品数:26 被引量:152H指数:8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3篇心肌
  • 21篇骨髓
  • 15篇心肌梗死
  • 15篇梗死
  • 12篇自体
  • 12篇自体骨
  • 12篇自体骨髓
  • 12篇核细胞
  • 11篇骨髓单个核细...
  • 10篇骨髓干细胞
  • 9篇细胞移植
  • 8篇自体骨髓单个...
  • 7篇动脉
  • 7篇细胞
  • 7篇骨髓干细胞移...
  • 7篇冠状
  • 7篇冠状动脉
  • 7篇干细胞移植
  • 6篇左室
  • 6篇急性心肌梗死

机构

  • 26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市长宁区...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上海市心血管...

作者

  • 26篇葛均波
  • 26篇李延林
  • 16篇钱菊英
  • 15篇牛玉宏
  • 15篇邹云增
  • 14篇潘翠珍
  • 12篇孙爱军
  • 11篇黄榕翀
  • 10篇史剑慧
  • 10篇姚康
  • 10篇葛雷
  • 9篇张少衡
  • 9篇张峰
  • 8篇徐世坤
  • 8篇舒先红
  • 7篇章轶琦
  • 7篇樊冰
  • 7篇刘学波
  • 6篇阮雯
  • 6篇施鸿毓

传媒

  • 4篇中华心血管病...
  • 3篇中华超声影像...
  • 3篇中华医学会心...
  • 2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中华医学会心...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上海医学
  • 1篇心脏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 1篇2004年中...
  • 1篇中华医学会心...
  • 1篇中华医学会超...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8篇2006
  • 10篇2005
  • 5篇2004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和实时声学造影评价介入治疗术后心肌灌注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应用实时心肌声学造影和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血流量和血流储备。方法12例前壁和前间隔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肌梗死后3周至1年择期行冠脉造影和支架介入术,在介入术后1周,在基础状态下和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时进行实时声学造影。应用Qlab软件定量分析实时声学造影再灌注曲线,得到曲线平台值(A)、曲线上升速度(β)和A·β(心肌血流量,MBF),以及各参数的储备值。结果负荷试验时的室壁运动指数明显下降(1.45±0.24对1.25±0.18,P<0.05),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加[(45.74±8.45)%对(59.80±11.92)%,P<0.05]。静息状态和负荷时,正常冠脉供血节段的A、β和MBF均显著高于病变冠脉供血区(均P<0.05)。与静息时相比,负荷时正常冠脉供血节段的A、β和MBF显著增加(均P<0.001),病变冠脉供血区的A、β和MBF也明显上升(均P<0.01),但增加幅度不及正常冠脉供血区(P<0.05)。除A值储备外(P=0.17),病变冠脉供血区的β和MBF的储备均明显低于正常冠脉供血区(P分别为1.06×10-7,7.66×10-5)。存活心肌节段β及MBF储备明显高于梗死心肌节段(均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在择期介入治疗术后仍存在心肌灌注异常和室壁运动障碍,多巴酚丁胺负荷实时声学造影能够有效地定量心肌血流量和检测存活心肌,有助于判断心肌的血流储备能力,为临床评价冠心病提供了简便、可靠、无创伤性的新方法。
舒先红潘翠珍郭士遵董丽莉阮雯李延林葛均波陈灏珠
关键词: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实时心肌声学造影心肌血流量冠脉供血
首过及延迟增强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心肌梗死中的价值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评价造影剂增强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心肌梗死中的作用。方法共有23例患者入选,经过动态观察患者的症状、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有20例患者确诊为心肌梗死,所有患者都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和造影剂增强的磁共振检查。结果20例患者在造影剂增强的磁共振成像时,梗死部位首过显示为低强化区,延迟增强时显示为高强化区,测定梗死面积为(16·58±9·73)%,梗死面积与肌酸激酶峰值、肌钙蛋白T峰值有明显相关性(分别R=0·821,P<0·01和R=0·565,P<0·05)。磁共振成像测定的射血分数为0·46±0·13,左室造影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为0·49±0·1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也没有相关性。结论造影剂增强的磁共振成像对心肌梗死起到明确诊断和判断预后的重要作用。
马剑英钱菊英葛均波杨姗葛雷刘学波林谨仪胡昕婴张峰张少衡黄榕翀李延林施鸿毓樊冰
关键词:心肌梗塞磁共振成像图像增强
组织多普勒显像评价心肌梗死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左室功能
2005年
目的:运用组织多普勒新技术评价非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的左室节段功能。方法:入选4 例非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明显的(>30%)冠脉再狭窄,未行PTCA或支架植入术而单纯经冠脉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同时给予标准药物治疗,随访移植前和移植后3个月的超声心动图。运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测量左室长轴16个节段的速度、位移、应变力/率。在常规二维超声下测量左室射血分数,并评价室壁运动积分指数。结果:移植3 个月后, 患者左室前壁与下壁、前间隔与后壁之间收缩期峰值速度差值明显减小(P<0.05);左室收缩后收缩节段数降低14.06%(P>0.05);梗死节段收缩期纵向位移明显增大(P<0.05);梗死节段收缩期、舒张早、晚期应变力/率与正常节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以中间段和心尖段改善更显著(P< 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升高[(44.25±6.29)% 对(53.5±6.45)%, P<0.05],室壁运动积分指数呈下降趋势(1.64±0.14 对1.41±0.48,P>0.05)。结论:(1)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冠脉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3个月后,梗死心肌节段收缩与舒张功能均提高,以心尖段和中间段改善更显著。(2)组织速度、位移、应变力/率显像在检测局部心肌功能方面较传统心超更敏感。
阮雯李延林潘翠珍舒先红葛均波
关键词:自体骨髓干细胞心肌梗死患者组织多普勒显像移植后左室功能标准药物治疗
急诊经冠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长期随访观察
目的评价经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6个月患者心功能以及心肌灌注的变化。方法 2003年5月至2005年7月期间入选40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选标准为:年龄 <70岁;心肌梗死<1个月;移...
黄榕翀姚康葛雷张峰徐世坤李延林牛玉宏史剑慧王箴秦胜梅张少衡刘学波王齐冰孙爱军邹云增钱菊英葛均波
文献传递
急诊经导管干细胞移植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
近年来多个小样本临床试验提示在心肌梗死发生后一周内进行经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受损心肌的修复和心功能的改善.本项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旨在评价急诊经冠状动脉内骨髓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否可行.方法20例发病在...
李延林葛均波钱菊英史剑慧王齐兵陈绍亮牛玉宏潘翠珍樊冰刘学波张绍衡孙爱军邹云增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骨髓干细胞移植急诊
文献传递
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观察被引量:17
2006年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方法入选184例AMI患者,分为细胞移植组92例和对照组92例,两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在介入治疗同时,经微导管于梗死相关动脉内支架远端注入自体BM-MNCs悬液或等量的肝素生理盐水(对照组)。记录骨髓收集及分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迷走反射(如面色苍白、晕厥、恶心、低血压甚至休克)、心绞痛发作、心力衰竭加重等,细胞悬液输注中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低血压、栓塞等不良反应。监测术后1周内体温、心率、血压、心肌酶谱变化,并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点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尿酸、心肌酶谱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定期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计划随访2年,记录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支架内再狭窄以及肿瘤等发生情况。结果在骨髓收集和分离过程中患者未出现心绞痛发作、心力衰竭加重等并发症,迷走反射相关不良反应均为一过性。两组患者平均随访(14.5±8.1)个月。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1周)4.3%比5.7%(P>0.05);术后3个月为3.5%比2.4%(P>0.05);术后6个月至30个月为11.7%比14.3%(P>0.05)。未发现与移植相关的恶性心律失常、感染、心肌缺血加重、支架内再狭窄增加等。随访期间未发生死亡、新发肿瘤、栓塞等事件。同时,与对照组相比,BM-MNCs移植可以在介入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左室射血分数。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BM-MNCs移植治疗AMI安全可行,且能改善心功能。
姚康黄榕翀葛雷钱菊英李延林徐世坤张峰章轶琦牛玉宏史剑慧张少衡樊冰王齐冰孙爱军邹云增葛均波
关键词:干细胞心肌梗塞
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左室心肌灌注及收缩功能的变化被引量:22
2004年
目的 评价经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和心肌灌注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入选 10例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在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后 ,经冠状动脉内灌注导管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缓慢注入前降支。随访 3个月后 ,左室射血分数由术前 4 5 3%± 9 8%升高至 5 4 5 %± 6 5 % (P =0 0 0 3) ;2 0 1 Tl心肌灌注显像 (SPECT)显示左心室心肌灌注明显改善 ,即刻和延迟心肌灌注评分分别由术前的 2 9 5± 5 8和 2 8 6± 6 3降低至 2 3 9±5 7和 2 3 0± 6 1(P均 <0 0 1) ,没有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 ,可显著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和心肌灌注 ,并且具有良好的临床操作安全性。
葛均波李延林钱菊英史剑慧王齐兵牛玉宏潘翠珍樊冰黄国倩刘学波
关键词:心肌梗死骨髓细胞心脏功能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了解心肌梗死(MI)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03年5月~2005年12月住院的MI患者246例,其中PCI后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者48(男44,女4)例,年龄29~74(58±9)岁。随机选择年龄相匹配,PCI后未经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MI者198(男178,女20)例,年龄25—70(58±9)岁。采用Judkins方法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室造影。全部病例均经心脏超声检查及随访,其中9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随访(随访率39%),随访时间1—30(9.6±6)个月。造影证实原支架内血管直径狭窄≥50%,定为支架内再狭窄。48例PCI后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前2h,局麻下选择髂后上棘穿刺抽取骨髓液40-80ml,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备用。所有患者入院后详细记录病史,体格检查,于次日晨空腹取肘静脉血检查血脂(标准酶法)、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法)水平和肝、肾功能等。结果PCI后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组与单纯PCI治疗组相比: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冠脉血管病变支数均无显著差异;PCI后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组支架再狭窄发生率低(P〈0.01);两组治疗前后射血分数值改善情况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PCI后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MI可以降低支架再狭窄率,改善心功能。
马会利葛均波钱菊英孙爱军牛玉宏李延林邹云增王克强
关键词: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骨髓干细胞
急诊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安全性研究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安全性。方法入选184例AMI患者,分为细胞移植组92例和对照组92例,两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在介入治疗...
姚康黄榕翀葛雷钱菊英李延林徐世坤张峰章轶琦牛玉宏史剑慧施鸿毓刘学波孙爱军邹云增葛均波
文献传递
两次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2007年
目的探讨两次细胞移植治疗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35例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LVEF<40%),成功实施急诊PCI术后3-7 d,行uRI及SPECT后,随机分为3组。A组11例单次细胞移植组患者于PCI术后3-7 d施行细胞移植,B组12例两次细胞移植组患者分别于PCI术后3-7 d及术后3个月接受细胞移植, 12例对照组患者在相同时间接受0.9%氯化钠溶液冠脉内注射。结果随访12个月时,未发现与重复细胞移植相关的不良反应。MRI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单次移植组和两次移植组LVEFF变化值均显著升高[(2.9±2.0)%比(7.1±1.5)%比(11.7±2.7)%,P<0.01],而两次移植组较单次移植组变化更为显著(P<0.01)。同时,MRI显示两次移植组梗死心肌面积、SPECT显示心肌灌注面积改善幅度均优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两次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对于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安全可行的,可在一次移植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心脏功能。
姚康黄榕翀葛均波邹云增钱菊英葛雷李延林张峰牛玉宏章轶绮孙爱军
关键词:细胞移植梗死心肌心肌灌注心脏功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