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梅德清

作品数:136 被引量:678H指数:15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9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6篇动力工程及工...
  • 10篇机械工程
  • 9篇石油与天然气...
  • 8篇交通运输工程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化学工程
  • 5篇农业科学
  • 4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2篇理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6篇柴油
  • 56篇柴油机
  • 36篇生物柴油
  • 28篇燃烧
  • 22篇燃料
  • 13篇颗粒物
  • 13篇发动机
  • 12篇排放特性
  • 12篇热重
  • 10篇内燃
  • 10篇进气
  • 10篇甲酯
  • 9篇碳酸
  • 9篇碳酸二甲酯
  • 9篇燃机
  • 9篇内燃机
  • 9篇二甲酯
  • 8篇碳烟
  • 7篇液滴
  • 7篇热重分析

机构

  • 130篇江苏大学
  • 23篇南通大学
  • 15篇苏州大学
  • 6篇江苏苏扬包装...
  • 5篇柏林工业大学
  • 5篇江苏理工大学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江苏江淮动力...
  • 4篇盐城博尔福机...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扬州职业大学
  • 2篇无锡油泵油嘴...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常熟理工学院
  • 1篇东南大学
  • 1篇金肯职业技术...
  • 1篇山东建筑大学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西华大学

作者

  • 136篇梅德清
  • 49篇孙平
  • 31篇袁银男
  • 28篇王忠
  • 16篇袁银南
  • 10篇胡鹏
  • 9篇赵卫东
  • 7篇邬齐敏
  • 6篇姜士阳
  • 6篇张登攀
  • 6篇赵翔
  • 6篇肖淑梅
  • 5篇任华
  • 5篇陈镇
  • 5篇张永涛
  • 5篇张锐
  • 5篇叶丽华
  • 5篇戴兵
  • 4篇历宝录
  • 4篇江俊康

传媒

  • 14篇农业工程学报
  • 13篇内燃机工程
  • 10篇江苏大学学报...
  • 8篇车用发动机
  • 8篇内燃机学报
  • 7篇小型内燃机与...
  • 5篇石油学报(石...
  • 3篇工程热物理学...
  • 3篇农业机械学报
  • 3篇江苏理工大学...
  • 3篇拖拉机与农用...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中南大学学报...
  • 2篇汽车工程
  • 2篇机械设计与制...
  • 2篇环境科学研究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扬州大学学报...
  • 2篇长安大学学报...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年份

  • 7篇2023
  • 7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8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7篇2016
  • 7篇2015
  • 9篇2014
  • 22篇2013
  • 7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8篇2007
  • 6篇2006
  • 3篇2005
  • 7篇2004
1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旋转爆震涡喷组合发动机设计点计算模型研究
2023年
提出了一种旋转爆震涡喷组合发动机构型,并基于GSP计算平台针对该组合发动机搭建了总体性能分析模型,针对爆震燃烧模块建立了气动热力学等效计算模型,重点进行了发动机设计点循环参数选择和性能敏感度分析计算。根据建立的模型,研究并分析了不同设计点的选择对组合发动机循环参数选择的影响,获得了爆震燃烧室出口温度的变化以及从涡轮机引气给爆震燃烧室的最佳引气比例(文中定义为分流比)对组合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可满足该组合发动机性能需求的最优设计点涡轮前温度和压气机压比分别为1173 K和6.5;组合发动机推力性能随爆震燃烧室出口温度升高而提高,燃油经济性随爆震燃烧室出口温度升高而降低;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发动机推力随分流比增大而增大,耗油率随分流比增大而升高;在H=15 km、Ma=2的巡航状态点,组合发动机推力最大时对应的分流比为0.45。
赵起龚建波张坤李丹梅德清雷志军
关键词:总体性能
中国空间站燃烧科学实验柜火焰温度及碳烟体积分数地面重建
2023年
基于双色法和Tikhonov正则化算法,应用燃烧科学实验柜科学实验系统开展乙烯扩散火焰二维和三维温度及碳烟体积分数分布重建实验,以期为将来的微重力-常重力燃烧对比实验提供技术支持和地面数据。研究结果表明:火焰温度的计算误差约为3.03%,碳烟体积分数的计算误差约为3.86%;火焰温度沿径向先升高后降低,其峰值出现在靠近火焰边缘的位置;火焰上游处的碳烟体积分数分布呈中心低、四周高的趋势,而火焰下游的碳烟体积分数峰值则出现在火焰中心区域;依据SN571、SN610和SN573光学诊断设备采集的图像信息重建的峰值温度分别为1942、1954和1981 K,最高碳烟体积分数分别为11.34×10^(-6)、11.23×10^(-6)和11.02×10^(-6);三维重建的温度和碳烟体积分数分布与二维重建的分布一致,三维重建出的火焰峰值温度约为1900 K,最高碳烟体积分数约为10.60×10^(-6)。
方钰郑会龙梅德清梅德清武海龙
关键词:火焰温度双色法
喇叭形扩张管对净化器流场与压降影响的研究
2013年
内燃机排气净化器内的流速分布均匀性及通过整个净化器的压力降对净化器的净化效果及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ANSYS CFX软件对喇叭形扩张管结构的净化器内流场及压力降进行计算,探究了喇叭形圆弧半径对净化器压力与速度分布的影响。随着喇叭形圆弧半径的增大,净化器内的流速分布更加均匀,并且压力降减小,提高了净化效率,并且改善了发动机的性能。研究结果可为设计排气净化器结构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梅德清刘智鑫缪严张爽
关键词:流速分布压力降ANSYS
长短链酯与柴油混合燃料的氧化反应活性研究
2022年
为了研究交叉反应对碳酸二甲酯(DMC)-柴油和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的低温和高温氧化作用的影响,利用定容均质反应器分别计算了DMC-柴油和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重要组分浓度和反应路径变化差异。采用Converge软件自带正庚烷机理来替代柴油,该机理包含42种组分和168个基元反应。利用定容均质反应器分别计算D10,D50燃料(在柴油中掺混10%,50%质量分数DMC)和B10,B50燃料(在柴油中掺混10%,50%质量分数生物柴油)中重要组分浓度及反应路径的变化,分别分析了在初始温度为900K、初始压力为4.3 MPa、当量比为1与在初始温度为1350K、初始压力为6MPa、当量比为1两种不同工况下D10,D50,B10,B50混合燃料燃烧反应体系中关于OH的交叉反应流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种工况下D10燃料体系中OH生成量增多,促进反应进行;D50燃料体系中,OH生成量减小,削弱反应进行;B50燃料体系活性均大于B10。结合低温和高温下DMC-柴油和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交叉反应流可以发现,CH_(2)O→HCO→CO这条反应路径在混合燃料交叉反应中占有重要地位。
梅德清章传方于奇松祁佳伟俞玥
关键词:碳酸二甲酯生物柴油反应机理
助溶剂对乙醇柴油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采用复配乳化剂OP4/Span80、正丁醇和生物柴油作为助溶剂配制出3种乙醇掺混含量相同的乙醇柴油(R5E10、N5E10和B10E10),并在柴油机上对比分析了柴油与乙醇柴油的发动机性能和燃烧排放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发动机燃用乙醇柴油的当量油耗率要比燃用纯柴油低,其中B10E10和N5E10最低。燃用乙醇柴油后燃烧始点推迟,最大爆发压力、最大压力升高率以及放热峰值升高,但其对应的曲轴转角滞后,其中N5E10的放热峰值和最大压力升高率最高,B10E10次之,而全负荷时R5E10的最大缸内压力最高。与柴油相比,乙醇柴油可同时改善 NOx和烟度排放,但其 HC和CO排放在小负荷时增加。综合来看,生物柴油是制备乙醇柴油的最佳助溶剂,对改善柴油机燃烧和优化污染物排放具有重要作用。
邬齐敏孙平梅德清叶丽华
关键词:乙醇柴油助溶剂柴油机
纳米燃油悬浮液滴蒸发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通过两步法配制不同浓度与粒径的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纳米燃油,搭建单液滴蒸发可视化装置进行纳米燃油和柴油液滴的蒸发试验,以期为探究纳米粒子对燃油蒸发演化过程影响规律及其在燃油中异相传热传质机理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在400℃下,柴油和纳米燃油液滴蒸发较为平稳,直径D变化符合经典D2定律,蒸发过程分为定容蒸发和稳定蒸发2个阶段;50,100和150 mg/L的纳米燃油液滴的平均蒸发速率分别比纯柴油液滴的平均蒸发速率下降3.3%,5.0%和8.3%,可见纳米粒子的加入抑制了液滴的蒸发;随着粒子浓度或粒径的增大,纳米粒子对蒸发的抑制作用增强。在700℃下,液滴发生微爆,其直径变化不再符合经典D2定律,蒸发过程分为定容蒸发和波动蒸发2个阶段;50,100和150 mg/L的纳米燃油液滴的平均蒸发速率分别比纯柴油液滴的平均蒸发速率增加8.8%,13.9%和27.3%,可见在该温度下纳米粒子对燃油蒸发起促进作用;随着粒子浓度的增加或粒径的减小,其促进作用越显著。
方钰梅德清张正军陈志宇高亚平袁银男
关键词:液滴蒸发碳纳米管微爆
基于曲面仿形测量的发动机气道逆向工程设计
2004年
介绍了仿形测量技术和复杂曲面重构技术,运用于发动机气道逆向工程设计实践中。发动机气道外形准确描述为后续CAM/CAE提供了必要基础和支撑,优化后CAD模型用于快速成型加工出样件。
梅德清蔡茂春赵卫东王忠
关键词:曲面重构逆向工程气道
含氧燃料对柴油机粒径分布的影响研究
运用MOUDI粒径分析仪在单缸柴油机上做了不同油品的颗粒粒径检测分析,所用油品为#0柴油以及以#0柴油为基础油添加部分含氧燃料组成的混合燃料.研究结果表明:在柴油中适当添加含氧燃料有助于降低小粒径颗粒的质量百分比,但在全...
汪家荃孙平张锐梅德清
关键词:柴油机含氧燃料粒径分布
基于悬滴法的纳米燃油表面张力测量与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以柴油为基液、溴化十六烷三甲基铵(Cetyl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CTAB)为助溶剂,通过两步法配制CNT(Carbon Nanotubc)、CeO_(2)及Co_(3)O_(4)纳米燃油。采用悬滴法测量柴油与纳米燃油的表面张力,探究纳米物质种类、粒径、质量分数及温度对纳米燃油表面张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纳米燃油液滴气液界面层内,纳米粒子与柴油分子之间的吸引力使液固分子体系总体的内聚力增强,因而表面张力增大;纳米燃油的表面张力随着粒子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强,但随着温度升高而线性下降。大粒径的纳米粒子表面电荷密度降低,对表面电子束缚减小,电子游离所产生的与柴油分子之间的极化静电相吸作用更强,使液粒之间的范德华力增强,表面张力增大。在相同质量分数的条件下,非金属CNT的密度较小,纳米燃油中的粒子数目较多,此外其得电子能力更强,极易使周围柴油分子极化形成静电吸引,液粒间范德华力增强,因此CNT纳米燃油的表面张力最大;同为金属氧化物,Co_(3)O_(4)的分子量大于CeO_(2)而表现出较低的分子极性,其与基液燃油分子间的静电作用力也较弱,因而Co3O4纳米燃油的表面张力较低。本文测量了多种纳米燃油的表面张力,探讨了不同物质种类、浓度、尺寸的纳米介质及环境温度对燃油表面张力的影响,为纳米燃油在发动机缸内的液滴破碎与着火燃烧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梅德清陈志宇张登攀郭冬梅孙潮郭锐
四气门螺旋气道与切向气道的匹配研究
讨论了四气门柴油机进气系统采用切向气道与螺旋气道的特点,设计了螺旋气道与切向气道的四气门组合进气道,用热线风速仪测量了组合气道内的空气流动,通过稳流对比试验分析了气道布置的相对位置特点.本文还研究了切向气道的流通面积对进...
王忠梅德清王林陈上华
关键词:柴油机进气系统螺旋气道
文献传递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