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锐婷

作品数:17 被引量:180H指数:8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5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6篇气候
  • 3篇水稻
  • 3篇气候变化
  • 3篇干旱
  • 2篇大熊猫
  • 2篇稻田
  • 2篇生育
  • 2篇生育期
  • 2篇四川盆地
  • 2篇土壤
  • 2篇盆地
  • 2篇栖息
  • 2篇栖息地
  • 2篇丘陵
  • 2篇丘陵区
  • 2篇基于GIS
  • 2篇DNDC模型
  • 2篇川中丘陵
  • 2篇川中丘陵区
  • 1篇地形

机构

  • 16篇四川省农业气...
  • 12篇中国气象局成...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四川省气象局
  • 2篇四川省气候中...
  • 2篇四川省水利科...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德阳市气象局
  • 1篇青海省气候中...
  • 1篇绵阳市气象局

作者

  • 17篇王锐婷
  • 6篇李金建
  • 5篇张玉芳
  • 3篇王鑫
  • 3篇张菡
  • 3篇范雄
  • 3篇冯建东
  • 3篇王明田
  • 2篇孙永健
  • 2篇李首成
  • 2篇孙园园
  • 2篇马均
  • 2篇陈东东
  • 1篇陈文秀
  • 1篇麻泽龙
  • 1篇刘庆
  • 1篇秦宁生
  • 1篇郭翔
  • 1篇李媛媛
  • 1篇时兴合

传媒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中国农业气象
  • 2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高原山地气象...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2010年高...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1
  • 2篇201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水分亏缺指数的四川省水稻干旱灾害综合风险评价被引量:4
2022年
四川是我国水稻重要产区之一,水稻产量在全国居于前列.干旱是四川水稻最重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研究干旱对水稻的综合风险,对保障四川水稻安全生产乃至全国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利用四川水稻产区26个观测站点的气象观测资料、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社会统计资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水稻全生育期为研究时段,选取水分亏缺指数、产量变异程度、水稻生长暴露程度、有效灌溉率、人均GDP等影响因子,构建出四川水稻危险性、脆弱性、暴露性、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模型,进而构建出四川水稻干旱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模型,对四川水稻产区进行区划.结果显示:干旱高风险区和次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盆东平行岭谷区大部、盆中丘陵区北部、盆北深丘低山区西部和东部;中等风险区主要分布于盆中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盆北深丘低山区中部、盆南丘陵低山区西南部、川西南山地大部;次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区和盆中丘陵区的成德绵乐经济带及其辐射区域.四川水稻产区单季稻干旱灾害地区差异明显,各地应根据风险区划特点,结合本地实际进行选种和种植,并采取多种防灾减灾措施减轻干旱损失.
金垚王锐婷邹雨伽杨德胜
关键词:水稻干旱
四川省土壤湿度自动站和人工观测数据对比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选取6个代表站点,采用人工观测数据和自动站监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箱式图分析、对比差值计算以及对比差值的标准差、相对误差计算,结果表明:各站点误差较大的层次多出现在表层,代表站点中只有浦江一个站点的相对误差≤10%。目前,土壤湿度自动站只能反映土壤水分趋势变化情况。接着,进一步分析土壤湿度自动站数据不准确的原因,并对相关性较好的层次提出订正方法。
陈东东王明田张玉芳麻泽龙李金建蔡元刚王锐婷
关键词:土壤湿度数据分析
近714年扎曲河流域径流量的重建和变化特征被引量:4
2015年
利用采自澜沧江上游杂多地区的树木年轮资料重建了1293-2006年3-9月扎曲河香达水文站平均径流量序列。对重建资料进行订正,并将1955年以前的重建资料与1956-2006年实测序列衔接,应用多窗谱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扎曲河流域过去714年径流量的时间演变及周期、突变特征。结果表明,扎曲河流域径流量有着显著的2~6年为主的高频变化和20~50年为主的低频变化特征,其中ENSO分量是一个最主要的周期分量,QBO分量的振幅呈显著的18~24年缓变包络特征,而年代际分量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逐渐增强。过去714年扎曲河流域径流量有12个丰水期及15个枯水期以及3个明显的突变点,且最近的一次突变是发生在20世纪初的负突变。
李媛媛李媛媛秦宁生时兴合王锐婷
关键词:径流量周期突变
岷江上游地区中雨以上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2015年
为分析岷江上游地区中雨以上降水变化特征,利用岷江上游5县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EOF、MK及小波分析等气候统计诊断方法,研究岷江上游地区中雨以上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中雨以上雨量、雨日具有相似的年内分配特征,集中出现在49月;近47年,区域中雨以上降水量及雨日均呈微弱的下降趋势,且在1995年和2008年存在突变现象;周期变化显著,干湿交替明显,主要振荡周期为12年、10年、4年和2年.
李金建刘希胜王锐婷杨涛
关键词:气候学区域气候变化岷江上游中雨
气候变化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被引量:13
2010年
利用累积距平曲线分析方法、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二项式系数加权平均法,通过分析大熊猫分布区域34个气象站建站以来的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气象观测资料,研究气候变化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得出干暖是大熊猫栖息地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
王锐婷范雄刘庆陈文秀
关键词:气候变化大熊猫栖息地
四川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被引量:38
2013年
为了进一步完善四川省暴雨洪涝灾害评估工作,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以全省149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数据及高程、水系、农业经济等数据为基础,选取对暴雨洪涝灾害具有明显影响的降水强度、地形、河网、农业人口、耕地分布等要素作为区划因子,利用GIS工具分别建立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及抗灾能力评估模型,计算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指数,最终完成针对农业的四川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结果显示,农业经济最受关注的四川省盆地区内,盆东北、盆西南大部地区及盆中、盆南和盆西的部分区域灾害风险等级较高,容易发生致害性较强的暴雨洪涝灾害;而盆周高山区及深丘区是盆地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最低的区域,在这些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不大。
张菡郭翔王锐婷范雄
关键词:区划暴雨洪涝层次分析法
基于SPOT-NDVI的川西平原水稻生育期监测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为了更好的监测川西平原农区水稻长势情况,深入了解水稻各生育期生长状态差别,利用2001—2010年SPOTNDVI的旬合成资料序列,分析了川西平原水稻生育期长势与NDVI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各生育期与NDVI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水稻返青期植被指数在0.5~0.6之间;分蘖一拔节期水稻NDVI指数达到峰值,在0.7~0.8之间;抽穗扬花期水稻NDVI指数有所下降,在0.6左右;进入乳熟成熟期后,水稻植被指数迅速降低到0.4以下。由此得出,SPOTNDVI资料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川西平原稻区的水稻生育期和不同生育期水稻的长势情况,该资料可以用来作为监测川西平原农区水稻长势情况的重要数据之一。
王鑫冯建东王锐婷周正斌李晓玲
关键词:川西平原水稻生育期遥感监测
四川省林火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气候背景分析被引量:14
2014年
利用四川省遥感监测林火资料、四川省气象资料和MODIS卫星云量资料,分析了四川省林火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候背景。结果表明,2—4月是四川林火的高发季节,高发区域主要位于川西高原的甘孜州南部、凉山州和攀枝花市境内。对四川气温和降水的分析表明,2—4月上述区域是四川省气温最高、降水最少的区域。此外,这些区域前冬持续少雨干燥的气候特点也有利于2—4月林火的频发。从5月开始,随着雨季的到来,林火显著减少。卫星观测的云量表明,这些区域的高温少雨与该地区云量最少有关。由于川西高原气温的日较差大,与平均气温相比,最高气温的空间分布对林火分布更加有指标意义。
王鑫王锐婷
关键词:林火气候背景
基于湿润指数的四川盆地农业干旱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9
2014年
采用四川盆地89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实测气象资料,计算了各站历年各季的湿润指数,并利用湿润指数,分析了四川盆地的农业干旱发生频率、发生范围及发生强度变化特征,并以2006年川渝特大干旱过程为例探讨了湿润指数对四川盆地农业干旱评价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采用湿润指数评价农业干旱是可行的;各季农业干旱中春旱发生最为频繁,夏旱次之,伏旱最少;春旱发生范围最广,伏旱最小;干旱平均强度,以春旱强度最高,夏旱次之,伏旱最弱.
李金建张菡王锐婷张玉芳
关键词:四川盆地农业干旱湿润指数
基于DNDC模型的川中丘陵区不同轮作制度下稻田CO_2排放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利用IKONOS高分辨率(1m)卫星遥感图,选定代表川中丘陵区特征的四川省金堂县为研究区域,选取冬水田-水稻田(PF)、油菜-水稻田(RR)和小麦-水稻田(RW)3种主要轮作制度下353块稻田为研究对象,于2005年5月-2006年5月对作物田间管理、作物产出、土壤理化性状及施肥情况,以及水质与气象等基础资料进行调查、测定和统计分析,利用DNDC模型模拟川中丘陵区不同轮作制度下稻田CO2排放情况。结果表明:PF、RR和RW 3种轮作制度下CO2年总排放量分别为:4102、7512和8111kg.hm-2,且RW和RR均显著高于PF,但3种轮作制度下单季作物的CO2排放量差异不大,RR处理的单季作物的CO2排放量最小,其年总作物产量居中,RW处理产量最高。PF水稻生长期和休闲期CO2排放通量分别为25.48和3.36kg.hm-2.d-1,水稻生长期是休闲期的7.58倍;RR和RW在水稻生长期CO2排放通量平均为23.32和25.21kg.hm-2.d-1,低于PF水稻生长期CO2排放通量,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而RR和RW非水稻生长期的CO2排放通量分别为19.34和20.96kg.hm-2.d-1,分别为PF休闲期的5.76和6.24倍。根际呼吸是土壤呼吸的主要部分,整个生长期PF、RR、RW的根呼吸贡献率平均为59.14%~62.96%。
孙园园孙永健王锐婷冯建东李春露马均李首成
关键词:DNDC模型轮作制度稻田CO2排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