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胜华
- 作品数:6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猫抓病1例报告
- 2002年
- 庄会文徐蒙邱胜华
- 关键词:猫抓病
- 小儿肾母细胞瘤组织SOCS-3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 2012年
-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蛋白在小儿肾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微阵列技术结合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肾母细胞瘤标本和17例瘤旁对照组织中的SOCS-3的表达状况,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肾母细胞瘤组织中仅14例SOCS-3呈弱阳性表达,表达率为24.1%(14/58);17例瘤旁组织中SOCS-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8.2%(1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OCS-3在肾母细胞瘤组织的表达随着肿瘤的临床分期增加而降低(P<0.05),与肾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0.01;在组织结构良好型与组织结构不良型SOCS-3蛋白表达(47.6%、10.8%)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CS-3的表达下降可能与肾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张华锋庄会文徐蒙邱胜华刘成良王海峰
- 关键词:肾肿瘤SOCS-3组织微阵列
- 25例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后再手术治疗原因分析
- 2005年
-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早期空气灌肠复位及复位失败后及时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05例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及失败后手术治疗病例,找出空气灌肠失败原因及手术治疗适应征。结果空气灌肠复位不成功与患儿发病及就诊时间、肠套叠类型、患儿一般情况、医生的临床经验等因素密切相关,失败后需及时手术治疗。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正确使用空气灌肠是小儿急性肠套叠复位成功的关键,而灌肠复位失败后及时正确选择手术时机能降低肠坏死发生率及提高治愈率。
- 邱胜华郭洪娜
- 关键词:肠套叠空气灌肠手术小儿
- 循环型m icroRNA-92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表达及上调CDX2基因的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循环型micro RNA-92a(mi R-92a)在先天性巨结肠(HD)中的表达,以及通过上调尾侧型同源转录因子-2(CDX2)基因抑制肠神经干细胞(ENSCs)增殖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16例HD患儿的术前血清标本。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检测血清mi R-92a m RNA的表达。提取孕15 d胎鼠肠管ENSCs,通过免疫学方法鉴定ENSCs;免疫磁珠法分选Nestin+ENSCs,脂质体转染使Nestin+ENSCs内过表达mi R-92a,噻唑蓝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q RT-PCR、Western blot检测CDX2基因的表达。结果 HD患儿血清中mi R-92a m RNA的相对表达量为(23.5±4.66),高于对照组(t=12.661,P=0.000);ENSCs细胞培养早期Nestin染色阳性,具有向Tuj-1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分化的潜能;ENSCs过表达mi R-92a后,CDX2 m RNA的相对表达为(13.024±3.882),高于对照组(F=47.212,P=0.000),CDX2蛋白表达为(0.436±0.0828),高于对照组(F=48.793,P=0.000),细胞的增殖活性在转染后24、48和72 h明显受抑制。结论 mi R-92a通过上调CDX2基因的表达,抑制ENSCs的增殖,可能促进HD发生、发展。
- 邱胜华刘健陈运平郭洪娜
-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
- 重型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的早期手术治疗(附118例分析)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分析总结重型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的早期外科治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18例此病患者的早期手术时机、手术方式.80例行骨瓣开颅,取颞上回或颞上回平外侧裂入路;38例经额穿刺脑室外引流.结果24 h以内手术51例,死亡9例,占17.6%;24~72 h手术35例,死亡12例,占34.3%;72 h以上手术32例,死亡13例,占40.6%.存活者中生活自理并可参加轻体力劳动者47例,生活不能自理者37例.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清除血肿,尽早解除脑受压,有效降低颅内压,并采用综合治疗措施,能降低死亡率及病残率,改善预后.
- 孟祥云邱胜华辛军许鹏相寿长
- 关键词:高血压基底节出血重型早期手术治疗病残率综合治疗措施
-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单侧隐睾组织中干细胞因子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隐睾睾丸组织中干细胞因子(SC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左侧隐睾成功模型48只,体重(200±20)g,完全随机法分为4组,每组12只。A组为对照组,B组为GDNF 7 d组,C组为GDNF14 d组,D组为GDNF 21 d组。每组根据设定处理方式的不同分别进行处理,采集左侧睾丸并行生化指标(SOD、CAT活性及MDA含量)检测;TUNEL检测隐睾组织细胞调亡指数(AI);HE染色观察睾丸组织学形态;实时定量PCR法检测隐睾组织中SCF基因的表达情况,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隐睾组织中SC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GDNF组相比,其中GDNF 14 d组中各项指标有明显变化;生精细胞凋亡明显减少,其中对照组、GDNF 7 d组、GDNF 14 d组、GDNF 21 d组AI分别为13.5±0.64、8.42±0.16、4.45±0.34、7.32±0.09。对照组与GDNF 14 d组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各GDNF组生精细胞凋亡减少,SOD活性明显上升,MDA含量下降明显,SCF表达较对照组有明显增高,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DNF对大鼠单侧隐睾组织生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增强抗氧化酶系统的抗氧化能力,提高SCF表达含量,从而改善睾丸生育能力,其以GDNF 14 d时作用最明显。
- 邱胜华庄会义张华锋李长岭
- 关键词:隐睾干细胞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抗氧化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