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朝阳

作品数:49 被引量:617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天文地球
  • 18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5篇盆地
  • 22篇油田
  • 19篇油气
  • 15篇地球化
  • 15篇地球化学
  • 15篇运移
  • 13篇油气运移
  • 12篇鄂尔多斯盆地
  • 11篇原油
  • 11篇塔河油田
  • 9篇地球化学特征
  • 9篇化学特征
  • 9篇成熟度
  • 7篇油藏
  • 7篇同位素
  • 6篇油源
  • 6篇油源对比
  • 6篇生物标志
  • 5篇油层
  • 5篇油层组

机构

  • 29篇中国科学院
  • 17篇中国科学院兰...
  • 10篇西北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烟...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石油天然气总...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河南省地矿局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化石油...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济南柴油机股...
  • 1篇中国石化
  • 1篇青海油田

作者

  • 49篇郑朝阳
  • 39篇段毅
  • 34篇吴保祥
  • 25篇王传远
  • 8篇柳益群
  • 6篇张辉
  • 5篇樊婷婷
  • 4篇杜建国
  • 4篇李红
  • 4篇于文修
  • 4篇周小虎
  • 3篇王建功
  • 3篇周晓成
  • 3篇孙涛
  • 3篇张辉
  • 3篇吴宝祥
  • 2篇张小军
  • 2篇李靖
  • 2篇胡亭
  • 2篇张胜斌

传媒

  • 8篇沉积学报
  • 3篇天然气工业
  • 3篇地质学报
  • 3篇科学通报
  • 3篇第十一届全国...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煤田地质与勘...
  • 2篇矿物岩石
  • 2篇高校地质学报
  • 2篇油气地质与采...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球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西北地质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年份

  • 2篇2013
  • 6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8篇2007
  • 4篇2006
  • 10篇2005
  • 5篇2004
  • 1篇2003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与源岩对比研究被引量:26
2009年
塔河油田是我国迄今为止在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中发现的最大的油气田,但是原油的油源目前仍然是一个有争异的问题。对塔河油田原油和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油源对比。原油和烃源岩中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甾烷和萜烷组成及分布特征,显示了塔河油田原油与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这与塔河油田长期成藏和多期成藏,从而允许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持续供油的地质事实相符合。研究认为,塔河油田原油与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中一些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的差异,可能与它们起源于有机质不同演化阶段有关,这一点应在研究具有高演化有机质特征的油源对比时予以重视。
段毅于文修郑朝阳王传远吴保祥孙涛
关键词:塔河油田生物标志化合物油源对比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中双金刚烷分布特征与油气运移被引量:15
2007年
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中双金刚烷的分布特征,探讨了该油田油气的充注期次和运移方向,结果表明,原油中双金刚烷指标值反映了原油的成熟度,并且指示研究区4区和6区原油充注时间较早、9区原油充注时间较晚,其它油区原油充注时间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原油中双金刚烷指标值分布特征显示出塔河油田下奥陶统油气存在2个充注方向,一是由南向北,并且油气成熟度相对较低,可能主要代表了早期的油气运移,另一个是由东向西,原油成熟度相对较高,可能主要代表了晚期的油气运移。根据原油成熟度和运移方向特征,认为塔河油田的早期油气起源于满加尔坳陷,晚期油气起源于满加尔坳陷和草湖坳陷,主力烃源岩层为寒武—奥陶系。
段毅王传远郑朝阳吴保祥
关键词:原油成熟度
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库勒油田E_3~1油藏成藏条件与机制被引量:13
2005年
柴达木盆地西部原油为盐湖相未成熟—低成熟原油,属于典型的原油成因类型。尕斯库勒油田是柴达木盆地西部最大的油田。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诸方面,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该油田中E13 油藏的形成条件,动态地探讨了油藏的形成机制,为该油藏的成因认识和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段毅彭德华张辉吴保祥郑朝阳王传远
关键词:E3^1油藏尕斯库勒油田成藏条件柴达木盆地湖相油气生成
柴达木盆地原油成因研究被引量:14
2004年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经过50年的油气勘探,已在该盆地发现18个油田,它们主要分布柴西地区,对其成因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油田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油源对比和成因机制综合研究表明,柴西地区和柴北地区是两个不同的成油单元,它们原油的形成环境、母质类型、成熟度和油源都是截然不同的。并且认为,虽然柴达木盆地第三系生油岩有机碳含量较低,但是其形成于强还原和咸水环境,有利于生物脂类的保存,生物脂类与可溶有机质和干酪根一起在低成熟阶段可以生成大量石油,是柴西地区未熟低熟原油形成的主要途径。
段毅张辉郑朝阳吴保祥
关键词:原油柴达木盆地成熟度母质
白云岩成因探讨:新疆三塘湖盆地发现二叠系湖相喷流型热水白云岩被引量:62
2010年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是新疆北部地区构造转换、海陆变迁的重要变革时期,包括三塘湖盆地在内的北疆地区该时期发育多个呈近东西向分布的陆内裂谷,其中存在大量基性、酸性及中性火山岩,它们以裂隙式喷发为特征。中二叠世芦草沟期,北疆地区发育裂谷期后半深湖沉积,沉积了厚层暗色泥岩、凝灰质泥岩、白云质泥岩夹白云质泥晶灰岩、凝灰岩、白云岩及火山岩的岩石组合,在暗色泥岩、凝灰质泥岩中普遍发育吐鲁番鳕鱼、双壳、叶肢介、介形虫等化石。其中的白云岩具如下特征:以铁白云石为主,多呈泥晶和粉晶状,与泥晶石英和有机质(含藻类)构成纹层;与方沸石岩互层,并作为方沸石的胶结物同时交代方沸石;伴生纳长石、伊利石、硬石膏、黄铁矿等多种热液矿物。此类白云岩及其热液矿物为本研究区首次发现,其分布与上石炭统火山岩的分布范围一致,表现出裂隙式、点式分布特点;火山岩中发育丰富的网状、树枝状裂缝并被热液矿物充填,可见火山岩具角砾状构造,可能反映了热液喷流口的沉积特征。初步分析认为该白云岩是一种与岩浆作用、深部热液作用相关的喷流型湖相热水沉积白云岩。
柳益群李红朱玉双胡亭傅国斌刘洪福周小虎郑朝阳樊婷婷
关键词:热液白云岩湖泊相二叠系三塘湖盆地
煤层气组分的形成演化模拟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05年
采用封闭高压高温热解实验装置,在336.8~600℃模拟温度和50MPa模拟压力及20℃/h和2℃/h升温速率条件下,对泥炭和煤岩进行了热解生气模拟实验,研究了煤层气组分的形成演化.结果表明,煤岩热解煤层气主要由烃类气体组成,其次为非烃气体,而泥炭则相反.烃类气体以甲烷(CH_4)为主,重烃气体(C_2~C_5)较少;非烃气体以二氧化碳(CO_2)为主,氢气(H_2)和硫化氢(H_2S)含量微量.温度是控制煤层气生成演化的主要因素,随着R_o值增大,热解煤层气CH_4生成量呈单向快速增加,CO_2则表现为缓慢增加趋势,C_2~C_5先增后降;泥炭与煤岩及山西组煤岩与太原组煤岩相比较,前者具有更高的煤层气生成潜力,反映了成气物质性质对煤层气组分的生成特征的影响;低温速率有利于CH_4,H_2和CO_2气体的生成以及C_2~C_5气体的裂解,说明时间对煤层气组分的生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结合研究结果,讨论了地质环境下煤层气研究的应用意义.
段毅吴保祥郑朝阳王传远
关键词:煤层气热解泥炭升温速率CO2气体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被引量:35
2009年
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特征,并对其进行油源对比,探讨了其成因。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原油属于同一成因类型;原油有机母质为菌藻类和高等植物的混源型,原油形成于弱还原和淡水或微咸水环境,为成熟原油。油源对比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原油主要来自长7油层组烃源岩。
王传远段毅车桂美翟瑞华郑朝阳吴保祥康晏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球化学特征油源对比
塔河油田原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特征与石油运移
塔河油田是我国迄今为止在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中发现的最大的油气田,研究其中油气的运移是解这种油气藏形成规律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对塔河油田近几年开采的油井原油样品进行了系统采集,分析了原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特征,选取了对...
段毅郑朝阳吴保祥王传远
关键词:油气勘查石油运移生物标志物塔河油田
文献传递
山西沁水盆地煤生烃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6
2005年
以生烃动力学方法对煤的生烃潜力进行定量评价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 文中通过对煤岩在高温高压封闭体系条件下的热模拟实验, 取得了热解产物烃类气体组分的动力学参数, 应用这些参数对沁水盆地上古生界煤生烃动力学特征和生烃史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T末到J2末期间, 地质时间相对较长, 古地温较低, 使沁水盆地煤层甲烷产率增长比较缓慢, 煤的产烃能力较弱; 而J3到K1期间, 地质时间持续相对较短, 但是古地温较高, 这一阶段的甲烷产率增长最快, 煤岩产烃能力较强. 模拟和实测资料对比表明, 根据甲烷和C2~C4生成史所计算的干燥系数为判识沁水盆地不同研究地区煤层气成因提供了证据; 首次对成煤物质泥炭进行了生气动力学实验模拟, 并将模拟结果应用于沁水盆地的古地温演化史中, 与煤岩的生烃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对比, 表明了泥炭比煤岩具有更高的生气能力; 具有较高演化程度的煤岩样品的化学动力学模拟实验结果不能完全恢复该煤岩的生烃能力, 会导致煤层气资源量评价结果偏小; 用泥炭生烃的动力学模拟结果进行煤层气生成量预测, 估算了研究地区的煤层气生成量的上限. 对研究地区不同煤层的煤层气生成量范围的计算结果显示, 所研究的阳城地区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气生成量最高, 是最有利的煤层气形成地区之一; 沁源地区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气生成量也较高, 是比较有利于形成煤层气的地区; 霍山地区煤层气的生成量最小, 煤层气形成条件最差.
段毅吴保祥郑朝阳王传远张辉陶明新刘金钟张小军
关键词:动力学研究地质时间热模拟实验生烃动力学古地温煤层甲烷
沉积物的单体异构和环烷烃碳同位素研究被引量:16
2004年
对抚顺油页岩中异构和环烷烃进行了分离,研究了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探讨了其生物地球化学意义.结果表明,使用5A分子筛长时间冷络合的方法,使其饱和烃中异构和环烷烃与正构烷烃完全分离,满足了GC-IRMS的分析要求.异构和环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指示了它们主要来自养光合藻类、化学自养细菌(δ13C值为-33.4‰-39.0‰)和甲烷自养细菌(δC值为-38.4‰-46.3‰),只有高碳数2-甲基-异构烷烃δ13C值反映了高等植物的成因.C30 4-甲基甾烷碳同位素组成最重(δ13C值为-22.4‰),表明其先质甲藻所利用的碳源或生长条件有所不同.藿烷异构体之间δ13C值的变化规律说明它们异构化过程中富集13C的先质优先被异构化.对甲烷自养细菌成因藿烷的认识揭示了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强烈改造作用和有机碳的循环过程.
段毅吴保祥郑国东张辉郑朝阳
关键词:沉积物环烷烃碳同位素生物源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