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洪芬

作品数:163 被引量:932H指数:15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1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7篇细胞
  • 55篇肿瘤
  • 48篇淋巴
  • 45篇病理
  • 41篇免疫
  • 34篇淋巴瘤
  • 28篇组织化学
  • 28篇免疫组织
  • 28篇基因
  • 27篇蛋白
  • 27篇免疫组织化学
  • 26篇临床病理
  • 19篇预后
  • 19篇乳腺
  • 17篇细胞淋巴瘤
  • 17篇肠癌
  • 16篇腺癌
  • 14篇血管
  • 14篇直肠
  • 13篇直肠癌

机构

  • 113篇复旦大学附属...
  • 37篇上海医科大学
  • 34篇复旦大学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7篇复旦大学上海...
  • 5篇上海医科大学...
  • 4篇上海市第一人...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江苏省人民医...
  • 2篇上海市儿童医...
  • 2篇上海市肿瘤研...
  • 2篇上海医科大学...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江苏省苏北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长宁区...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163篇陆洪芬
  • 91篇施达仁
  • 30篇周晓燕
  • 23篇杨文涛
  • 22篇朱雄增
  • 19篇范月珍
  • 13篇孙孟红
  • 13篇王坚
  • 12篇李百周
  • 11篇盛伟琪
  • 10篇蔡三军
  • 9篇蔡树模
  • 8篇张太明
  • 8篇杜祥
  • 8篇许越香
  • 7篇孔蕴毅
  • 7篇徐烨
  • 7篇郑爱华
  • 7篇李小秋
  • 6篇张仁元

传媒

  • 24篇中华病理学杂...
  • 22篇中国癌症杂志
  • 14篇临床与实验病...
  • 8篇肿瘤
  • 7篇中华消化杂志
  • 6篇中华肿瘤杂志
  • 4篇诊断病理学杂...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中华外科杂志
  • 4篇中华妇产科杂...
  • 4篇临床皮肤科杂...
  • 3篇复旦学报(医...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肿瘤研究与临...
  • 2篇现代妇产科进...
  • 2篇中国实用外科...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肿瘤防治杂志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8篇2010
  • 9篇2009
  • 18篇2008
  • 14篇2007
  • 17篇2006
  • 9篇2005
  • 6篇2004
  • 13篇2003
  • 11篇2002
  • 13篇2001
  • 9篇2000
  • 8篇1999
  • 12篇1998
  • 7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1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分析各种类型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B NHL)中BCL 6基因 5′ 非编码区突变特点 ,探讨其在淋巴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DNA直接测序方法分析 135例B NHL[包括 5 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18例滤泡性淋巴瘤 (FL)、18例B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 (SLL)、15例套细胞性淋巴瘤 (MCL)、7例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 (LPL)、5例Burkitt淋巴瘤、3例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 (LBL)、18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MALT)淋巴瘤 ],5例T NHL、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LRH)、5例结节型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 (NLPHL)样本BCL 6基因 5′ 非编码区突变特点。结果 BCL 6基因 5′ 非编码区突变仅见于DLBCL(结内和结外 )、FL和MALTL中 ,突变率分别为2 7 3%、2 0 7%、2 2 2 %和 2 2 2 % ,结内、结外DLBCL中BCL 6突变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SLL、MCL、LPL、Burkitt淋巴瘤、LBL、T NHL以及NLPHL中均未见BCL 6突变 (P <0 0 5 )。 2例LRH的生发中心细胞可见有BCL 6突变。突变频率为 0 14× 10 -2 /bp~ 0 6 8× 10 -2 /bp ;突变类型全部为碱基替换 ,其中颠换略多于转换 (P >0 0 5 )。结论 BCL 6基因 5′ 非编码区突变可作为生发中心相关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子标志 。
闵大六周晓燕杨文涛孙孟红陆洪芬张太明郑爱华曹裴珍施达仁
关键词: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CL-6基因基因突变聚合酶链反应
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喉鳞癌组织中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1,LYVE-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分别以酶标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法和Envision二步法检测40例喉鳞癌组织中LYVE-1,VEGF-C和核增殖抗原Ki67的表达,分析LYVE-1标记的淋巴管的密度、位置、增殖情况及VEGF-C表达与喉鳞癌颈淋巴结转移、T分期及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等之间的关系。结果(1)颈淋巴结转移组、T3和T4组瘤巢内LYVE-1(+)管腔密度分别高于非转移组、T1和T2组(t=4.539,P=0.000;t=3.896,P=0.000)。(2)瘤巢内LYVE-1(+)管腔存在Ki67细胞核棕黄色着色,而瘤巢周围LYVE-1(+)管腔未见这一现象。(3)VEGF-C在颈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T1和T2组与T3和T4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38;χ2=4.607,P=0.032);VEGF-C(+)组瘤巢内LYVE-1(+)管腔密度高于VEGF-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8,P=0.044)。结论喉鳞癌组织中LYVE-1标记的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VEGF-C表达有关,淋巴管生成及VEGF-C表达在喉癌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何培杰肖宽林李筱明周梁陆洪芬
关键词:喉肿瘤鳞状细胞癌淋巴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实验性视网膜脱离时神经生长因子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实验性视网膜脱离(RD)后视网膜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fos、bcl-2、Fas-L与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20只大鼠右眼和左眼分别设为实验组(NGF组)和实验对照组(PBS组),另设立正常对照2只。通过在视网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的方法建立视网膜脱离(RD)动物模型后,右眼在玻璃体腔内注射NGF 5μg/次(1 g/L),每4 d注射1次,作为NGF组;左眼注射PBS作为实验对照组。两组在建立模型后1.5、3、6、12 h和1、2、4、8、16、32 d分别取眼球,采用免疫组化学法对视网膜细胞的bc l-2、Fas-L、caspase-3和c-fos进行标记。结果Fas-L、bc l-2、caspase-3和c-fos在实验各组均有表达,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NGF组的各基因蛋白表达与PBS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GF组的c-fos蛋白表达与PBS组相比,表达高峰时间延迟,且表达量下降(P<0.05)。结论实验性RD后给予外源性NGF能促进bc l-2基因的表达,抑制c-fos基因和Fas-L的表达,影响caspase-3的激活和表达,从而抑制RD后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发生。
钱锦孙晓东许薇琦刘海洋张皙许迅陆洪芬陈荣家路长林
关键词:视网膜脱离神经生长因子凋亡
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被引量:4
2006年
背景与目的:文献报道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仅20例左右,该瘤一般发生于具有子宫平滑肌瘤病史的妇女,在远离子宫的部位出现良性平滑肌瘤,以肺部转移为多见。应首先免疫组化证实为平滑肌来源,其次还应追踪原发肿瘤是否属良性肿瘤,若有粘液样改变,必须与粘液型平滑肌肉瘤鉴别。现报道一例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分析其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研究其免疫组化表型,讨论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方法:结果:病变发生在42岁女性,子宫平滑肌瘤术后5年余发生肺部转移。复查子宫手术后切片证实为良性平滑肌瘤,肺部肿瘤手术活检病理检查组织形态类似原子宫肿瘤,诊断为良性平滑肌瘤。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原发及转移瘤均表达雌、孕激素受体。肺部活检术后服用中药,未做其它治疗,随访至今7个月,双肺肿瘤无明显增多或增大。结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是一种罕见的发生在有子宫平滑肌瘤病史的妇女,表现为在远离子宫的部位出现组织学良性的平滑肌瘤,激素依赖,病程缓慢,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
吴玉玉高玮红盛伟琪陆洪芬张廷璆
关键词: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子宫平滑肌瘤组织病理学激素依赖
肺黏膜相关B淋巴细胞淋巴瘤中BCL10蛋白表达和染色体易位的关系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检测肺黏膜相关B淋巴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中BCL10蛋白表达及目前报道的染色体易位的发生率,包括t(11;18)/API2-MALT1、t(1;14)/BCL10-IgH及t(14;18)/MALT1-IgH,探讨BCL10异常表达和染色体易位的关联程度。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00--2007年诊断的23例肺MALT淋巴瘤患者的病理组织蜡块,其中男19例,女4例,年龄27—84岁,平均55.8岁。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BCL10蛋白的表达,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分别检测AP12-MALT1、BCL10、MALT1和IgH基因的异常,并对可联络到的10例病例进行随访。结果23例中19例BCL10蛋白表达阳性,其中细胞质阳性9例,细胞核阳性者10例;用FISH方法检测了全部病例,其中9例可检测到AP12-MALT1融合基因,1例可能为BCL10-IgH融合,未发现IgH-MALT1基因异常。细胞核BCL10蛋白表达阳性的10例中,仅5例同时伴有基因异常;BCL10异常核表达与染色体易位无明显相关性(X2=0.306,P=0.685)。有随访资料的10例患者全部生存(随访时间7~35个月),但治疗方式各异(单纯化疗、手术或手术加化疗)。结论肺MALT淋巴瘤患者组织内BCLIO在细胞核中表达率较高,t(11;18)/AP12-MALT1融合基因是肺MALT淋巴瘤中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而t(1;14)/BCL10-IgH和t(14;18)/MALT1-IgH在肺MALT淋巴瘤中不常见;核表达BCL10与发生染色体异常是互相独立的因素,但这些特点对肺MALT淋巴瘤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特别是对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小标本组织的诊断更有帮助。
李百周杨文涛陆洪芬范月珍周晓燕施达仁
关键词:淋巴瘤易位
伴发中枢性尿崩症的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3例被引量:2
2008年
钱晓文李军陆凤娟高怡瑾陆洪芬翟晓文王宏胜
关键词: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中枢性尿崩症HISTIOCYTOSIS伴发CELLLCH
雄激素受体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的关系被引量:24
2017年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8—12月浸润性乳腺癌标本87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R、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Ki-67、GATA3、GCDFPl5、乳腺球蛋白、CK5/6、CK14的表达情况,分析AR与乳腺癌组织学类型、分子分型及相关标志物的关系。结果AR在LuminalA型、LuminalB型、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性乳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6.3%(207/215)、89.8%(378/421)、82.4%(75/91)和37.1%(53/143),四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R阳性与ER、PR、HER2、GATA3、GCDFP15、乳腺球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均P〈0.01),与鼬.67、CK5/6、CK14的表达呈负相关(均P〈0.01)。结论AR在浸润性乳腺癌中具有较高的阳性率,且主要与ER阳性乳腺癌相关。在三阴性乳腺癌中AR阳性率为最低,但AR具有成为潜在治疗靶点的临床意义。
孙向洁左珂唐绍娴陆洪芬水若鸿于宝华徐晓丽成宇帆涂小予毕蕊杨文涛
关键词:乳腺肿瘤受体雄激素分子分型
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及病理特征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的特点。方法:对2001年—2006年收集的4例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表型检测。结果:4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病迅速且伴不规则发热及肝脾肿大;组织学特征是淋巴结结构破坏,上皮样大细胞浸润淋巴窦,瘤细胞较大,细胞核偏位,形态多样,类似马蹄形、肾形。患者的肿瘤细胞均表达ALK-1、EMA和K i-1。结论:对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ALK-1、K i-1、EMA的表达情况检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史青庞芸陶琨陆洪芬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儿童
MDR、GST-π与宫颈癌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2
2001年
目的 :评价MDR、GST π与宫颈癌新辅助介入化疗敏感性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方法检测 5 7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前的活检标本的MDR和GST π ,FIGO分期Ⅰb期 7例、Ⅱa期 35例、Ⅱb期 15例。介入化疗两疗程后评价化疗疗效 ,然后行宫颈癌根治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术后病理发现有宫旁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或阴道切缘阳性者均给予术后补充放疗。 5 7例都得到随访 ,中位随访期 35月 (2 1— 6 6月 )。SPSS8.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MDR(+) 14例 ,MDR的表达率为 2 4.6 % (14/5 7) ,GST π共表达 2 9例 ,表达率为 5 0 .8% (2 9/5 7) ,新辅助化疗的总有效率 (包括临床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 )为 81% (46 /5 7)。 5 7例化疗后均行宫颈癌根治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术后辅助放疗 13例。五年生存率分别为Ⅰb期 10 0 %、Ⅱa期 91%、Ⅱb期 78.5 %。MDR与化疗疗效及生存率有关 ,MDR(- )组的化疗有效率为 93% (40 /4 3) ,而MDR(+)组仅 43% (6 /14)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MDR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宫旁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GST π仅与化疗疗效相关 ,GST π(+)组化疗有效率为 6 9%(2 0 /2 9) ,GST π(- )组为 93% (2 6 /2 8)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MDR。
王华英施达仁陆洪芬
关键词:MDRGST-Π宫颈癌预后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被引量:27
2002年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和病理组织特征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异性抗体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 6 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总结其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点 ,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两步法标记白细胞共同抗原 (LCA)、L2 6、BLA36、CD30和bcl 6抗体。结果  76 7% (4 6 / 6 0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年龄集中在 40~ 70岁 ,淋巴结内外均可累及 ,90 0 % (5 4/ 6 0 )患者临床分期为Ⅱ (2 4/ 5 4)、Ⅲ (2 1/ 5 4)、Ⅳ (9/ 5 4)期。组织病理形态 :中心母细胞淋巴瘤占 88 3% (5 3/ 6 0 ) ,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占 3 3% (2 / 6 0 )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占 3 3% (2 / 6 0 ) ,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占 5 0 % (3/ 6 0 )。免疫标记LCA、L2 6、BLA36表达率为 10 0 0 % (6 0 / 6 0 ) ,CD30表达率为 3 3% (2 / 6 0 ) ,bcl 6表达率为 95 0 % (5 7/ 6 0 )。结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组异质性肿瘤 ,侵袭性大 ,必需结合其组织病理形态和特异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陶琨朱雄增徐薇苓陈忠伟陆洪芬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