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达仁
- 作品数:288 被引量:1,546H指数:18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机械工程生物学更多>>
- 花生凝集素受体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定位研究
- 1992年
- 应用生物素交联的花生凝集素(PNA)对子宫内膜腺癌85例、正常子宫内膜8例、单纯型增生内膜7例、腺瘤型增生8例、不典型增生13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PNA受体的阳性率在正常内膜、不同类型增生内膜及腺癌中逐渐增高,PNA受体的定位分布则从腺体的腔缘移向胞浆,RNA受体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过量表达和胞浆内的定位改变可能和内膜腺癌的发生及分化有关。
- 王志华顾绥岳张华忠张廷璆施达仁
- 关键词:子宫肿瘤花生凝集素受体
- 乳腺癌p16蛋白、mRNA表达、基因突变及临床病理意义探讨被引量:7
- 1998年
- 乳腺癌p16蛋白、mRNA表达、基因突变及临床病理意义探讨袁晓璞陈同钰鲁常青谈敏施达仁徐枫研究发现p16(MTS1)基因的变异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有关[1,2]。我们试图观察原发性乳腺癌的p16蛋白,mRNA表达和基因突变,并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 袁晓璞陈同钰鲁常青谈敏施达仁徐枫
- 关键词:乳腺癌P16蛋白MRNA基因突变
- BRCA1蛋白在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探讨卵巢癌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蛋白在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方法取本院妇产病理研究室1996年1月-2003年8月的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存档蜡块,共81例。用鼠抗人BRCA1蛋白C端单克隆抗体检测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BRCA1蛋白的表达,以同侧或对侧卵巢的正常生发上皮、同期12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标本的BRCA1蛋白的表达作为对照。结果81例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中,仅44例(54.3%)BRCA1蛋白在细胞核中正常表达,34例(42.0%)在细胞浆中错位表达,3例(3.7%)表达完全缺失。13例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找到正常卵巢生发上皮,有2例BRCA1蛋白表达异常,异常表达率为15.4%。BRCA1蛋白在12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的上皮细胞中未见异常表达。结论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中BRCA1蛋白异常表达率高,表达异常包括细胞核中表达下降甚至缺失,以及细胞浆中错位表达,这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吴氢凯罗来敏吴洪军陶雯琪陆洪芬施达仁冯洁
- 关键词:原发性卵巢癌免疫组化
- 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22例病理临床及免疫组化观察被引量:2
- 1989年
- T细胞性淋巴瘤在我国约占非何杰金淋巴瘤(NHL)的24.3%~29%。该类肿瘤有多种组织形态及临床表现,至今对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蕈样肉芽肿、Sezary氏综合症的病理临床特征已有较全面的认识,而对外周T-NHL的认识尚很不足,在诊断及分类分型上均有不少困难,现将22例外周T-
- 许越香张华忠项美娣陆其龙施达仁夏伟亚郑爱华吴晓珍王家祥范月珍
- 关键词:T细胞淋巴瘤病理免疫
- 弥漫大 B 细胞性淋巴瘤中 bc1-6基因异常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 2005年
- 目的:观察中国人弥漫大 B 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中 bcl-6基因突变、基因重排及蛋白表达的特征,探讨其存 DLBCL 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直接测序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51例淋巴结内外 DLBCL 和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LH)石蜡切片组织中 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高频区段E1.7、E1.8、E1.10、E1.11、E1.12的突变和蛋白表达;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32例淋巴结内 DLBCL 和5例 RLH 中 bcl-6基因的重排。结果:①12/51(23.5%)DLBCL 存在 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主要集中于 E1.11、E1.12和 E1.10,2/10(20.0%)RLH 的生发中心细胞亦可见有 bcl-6突变;②9/32(28.1%)DLBCL 有 bcl-6基因重排,而 RLH 中均未检测到 bcl-6基因重排;③38/51 (74.5%)DLBCL 中可见 bcl-6蛋白细胞核表达,表达形式有滤泡样型、中间型、散在型,RLH 中可见生发中心细胞均呈 bcl-6阳性表达;④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重排和蛋白表达之间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①bcl-6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均可同时发生于 DLBCL 和 RLH 的生发中心,表明两者是生发中心和生发中心细胞起源 DLBCL 的标志,可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②bcl-6蛋白在不同病例中的不同表达形式不仅反映了 DLBCL 的异质性,还可能与 DLBCL 的分子亚型和预后有关:③bcl-6基因重排仅发生于 DLBCL而不发生于 RLH,表明其可能参与了部分 DLBCL 的发生,并可作为 DLBCL 诊断的参考指标。
- 周晓燕闵大六杨文涛陆洪芬郑爱华施达仁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BCL-6突变基因重排
- 脑膜瘤的性激素受体与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相关研究被引量:1
- 1992年
- 作者应用ABC免疫组化方法对125例脑膜瘤的标本测定其孕酮激素、雄性激素与雌性激素受体,结果显示孕酮激素受体阳性率随WHO分级的升高而增加;在纤维细胞型、过度细胞型、内皮细胞型和血管母细胞型脑膜瘤中,随着其恶性程度的增加,雄性激素受体阳性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在123例作DNA流式细胞分析的病例中,其DNA倍体与三种性激素受体测定之间无显著性相关关系。
- 吉拉勒丁.努尔江澄川周良辅唐镇生史玉泉施达仁曹世龙
- 关键词:脑膜瘤DNA流式细胞分析受体
- MLH1、MSH2基因mRNA突变分析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的基因诊断被引量:14
- 2006年
- 目的检测胚系MLH1和MSH2基因mRNA突变,确立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家系。方法收集符合Amsterdam标准Ⅱ的12个家系14名家庭成员外周血,用特异引物和耐热性逆转录酶特异地逆转录MLH1和MSH2的RNA;利用长模板PCR扩增酶扩增逆转录产物(cDNA);测序分析扩增产物。提取外周血的DNA,设计与利用上述方法检测出突变对应外显子的特异性引物,利用TaqDNA聚合酶扩增测序,以检测上述方法的有效性。结果利用基于外周血mRNA的方法,在6个家系中检出6个胚系突变,4个MLH1突变和2个MSH2突变,MLH1突变分别位于第8、12、16和第19外显子;MSH2突变分别位于第1和第2外显子。利用基于外周血DNA的方法,上述突变均在MLH1和MSH2相应的外显子中得到验证。突变类型为4个错义突变、1个同义突变和1个非编码区突变;其中5个突变国际上尚未报道;6个突变中有5个为病理性,分布于5个不同家系,该5个家系被确诊为HNPCC家系。结论基于外周血MLH1和MSH2mRNA异常的检测能确诊HNPCC家系;该方法敏感、省时、节约成本。
- 王朝夫周晓燕张太明孙孟红孙孟红施达仁
- 关键词:结直肠癌遗传性非息肉性胚系突变基因诊断
- Smad7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胰腺癌SW1990细胞MMP-2和TIMP-2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研究Smad7反义寡核苷酸(ASODN)转染后人胰腺癌SW1990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变化,探讨Smad7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经脂质体介导将Smad7ASODN转染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以无义寡核苷酸(NSODN)转染、单加ASODN、单加脂质体作为对照。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RT-PCR、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转染细胞Smad7、MMP-2和TIMP-2表达;噻唑蓝(MTF)比色法检测转染细胞的增殖。结果Smad7ASODN转染SW1990细胞的转染效率为81.2%,转染24h后,转染组、ASODN组和脂质体组细胞Smad7mRNA表达量分别为0.34±0.06、0.95±0.07、1.03±0.11;MMP-2mRNA表达量为0.54±0.08、1.15±0.13、1.27±O.16;TIMP-2mRNA表达量为0.26±0.07、0.72±0.13、0.78±0.17;Smad7蛋白表达量为0.14±0.03、0.294-0.05、0.284-0.07;MMP-2蛋白表达量为0.17±0.02、0.29±0.05、0.31±0.04;TIMP-2蛋白表达量为0.20±0.03、0.41±0.11、0.43±0.09。转染组均较其他各组的表达显著减少(P值均〈0.01)。转染组、ASODN组、脂质体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分别为0.83±0.03、1.02±0.02、0.99±0.02,转染组细胞的增殖活性较其他各组显著被抑制(P值均〈0.01)。结论Smad7ASODN转染可有效抑制SW1990细胞Smad7基因的表达,并抑制MMP-2、TIMP-2表达及细胞增殖活性。
- 于鸿黄俊星王朝夫施达仁
- 关键词:SMAD7反义寡核苷酸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细胞增殖
- 肺癌细胞AgNOR计数与DNA含量测定之间相关性研究
- 1996年
- 目的研究肺癌细胞DNA倍体类型和核仁组织区嗜银蛋白(AgNOR)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36例肺癌石蜡标本进行细胞AgNOR定量计数和DNA含量的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检测结果进行t检验和X2检验。结果二倍体肺癌细胞AgNOR计数(1.65±0.87)显著低于异倍体肺癌细胞者(3.09±1.03)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20%的肺癌细胞AgNOR计数(1.38±1.02)显著低于S期细胞≥20%者(2.77±1.14)。在二倍体肿瘤中,分化Ⅱ级和Ⅲ级细胞的AgNOR计数显著高于分化Ⅰ级者,但在Ⅱ、Ⅲ级之间AgNOR计数则无显著差异;分化Ⅲ级肿瘤的异倍体检出率显著高于分化Ⅰ、Ⅱ级肿瘤,但在Ⅰ、Ⅱ级之间异倍体检出率则无显著差异。结论细胞DNA含量和AgNOR计数与肺癌细胞的增殖状态、恶性程度及预后有密切相关性;在病理分级中以上两种检测具有互补性。
- 倪洪珍曹世龙施达仁潘文生黄抗美李焕蓉李栋良沈瑾周决蒋娉张凤坤
- 关键词:核仁组织区二倍性
- 卵巢肿瘤中癌基因 nm23Hl,c-erbB-2,ras 和 p53 的蛋白表达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被引量:5
- 1997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结合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探讨癌蛋白nm23H1,p185,p21,p53在卵巢癌中的表达与卵巢癌腹膜后淋巴转移(LNM)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石腊包埋标本中nm23H1,p185,p21和p53的表达,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它们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结果在31例(31.6%)患者中nm23H1蛋白表达阳性;p21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及残留癌相关。病理证实49例(55.1%)有淋巴结转移;nm23H1蛋白表达阳性的LNM率低(35.7%vs63.9%,P=0.012);p21表达与LNM正相关(P<0.001);p185(~)病例LNM率(64.4%)高于p185(+)或p185(-)的转移率(45.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53表达与LNM无关。与LNM相关的临床因素是伴有腹水、组织分化不良、残留灶和分期晚。经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是nm23H1蛋白阴性表达,p21的阳性表达、有残留灶和分化差。结论在卵巢恶性肿瘤中,nm23H1蛋白和p21的表达对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有独立的联合作用,而p185和p53的表达则无关。
- 吴小华蔡树模张志毅施达仁陆洪芬
- 关键词:卵巢肿瘤淋巴结转移基因产物P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