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丽华

作品数:16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理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教师
  • 4篇数学
  • 4篇课程
  • 4篇教学
  • 3篇思维
  • 2篇生成性
  • 2篇生成性思维
  • 2篇师道
  • 2篇师道尊严
  • 2篇视域
  • 2篇尊严
  • 2篇教师即课程
  • 2篇教师形象
  • 2篇成性
  • 1篇动机
  • 1篇动态访问控制
  • 1篇动态环境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健康
  • 1篇心理健康问题

机构

  • 14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14篇陈丽华
  • 1篇刘庆华
  • 1篇王玉林
  • 1篇李洪力
  • 1篇郭亚军
  • 1篇姚林群

传媒

  • 2篇教育学术月刊
  • 1篇北京教育(普...
  • 1篇教学与管理(...
  • 1篇数学教学通讯...
  • 1篇中国教育学刊
  • 1篇中国德育
  • 1篇教师教育研究
  • 1篇教育测量与评...
  • 1篇中国教育学会...

年份

  • 3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课堂情境的价值观教学被引量:2
2009年
价值观是关于基本价值的一般观点和根本看法,是人们在处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怎样为好、怎样为坏,以及自己向往什么、追求什么、舍弃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等等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人们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主要由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状况等决定。
姚林群陈丽华
关键词:价值观课堂情境教学社会环境向往
从主体间性哲学的视角透视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被引量:1
2008年
"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中与他者的相关性和关联性。在主体间性哲学的视野下,课程评价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评价主体从对象化关系走向主体间性关系,评价理念从主体的独白走向主体间的对话与自陈交融,评价方法从客体化的量评走向主体化的质评与客体化的量评相结合。
陈丽华
关键词:主体间性课程评价
一种普适计算的动态访问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普适计算环境中的访问控制方法。该方法将层次信任模型与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结合实现动态访问控制。层次信任模型是两层结构,底层信任值决定角色的分配,上层信任值决定角色的激活和许可的激活。上层信任值与应用上下...
郭亚军王玉林陈丽华刘庆华李洪力
文献传递
教师的形象——从师道尊严的权威者到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的形象主要指'人们对教师教学行为表现的一种宽泛的界定.是教师特定姿态和风貌的一种表征'.教师从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权威者形象至新的'平等中的首席'形象的转变有重要研究意义.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权威者彤象有其产生的历史原因与时...
陈丽华
关键词:教师形象教学行为
文献传递
小议概率统计对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被引量:2
2005年
陈丽华
关键词:概率统计数学思维能力中学生衣食住行统计应用
关于职高生数学学习动机的研究
学习动机的研究对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数学学习动机的研究对于当前职高生的数学学习则更显意义重大。职高生是现时代的一类特殊的学生群体,由于他们所在学校的性质及所学专业的影响,他们在认知、情感、价值观、意...
陈丽华
关键词:职高生数学学习动机影响因素
文献传递
生成性思维视域中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研究
陈丽华
关键词:教师课程生成性思维教师即课程
女教师心理健康对策
2006年
陈丽华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问题心理焦虑焦虑问题心理障碍
“教师即课程”何以成为可能——以数学课程为例被引量:4
2008年
"教师即课程"理念正在成为新课程实践的诉求,它强调教师要进入课程,时刻用自己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将自己的人生履历和人生体验渗透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并创造出鲜活的课程,进而教师本身成为课程的内在要素之一。理解与领悟是"教师即课程"理念的实然前设;实践与反思是"教师即课程"理念的践行方式。古德莱德的课程分层理论使得上述阐释成为可能,从数学课程角度探究使上述阐释的实践得以可能。
陈丽华
关键词:教师课程数学
生成性思维视域中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传统思维视域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分离的关系,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的教师与课程的关系对其是一种超越。生成性思维视域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融合关系,教师即课程。"教师即课程"内涵有二,其一是教师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其二是教师创生课程。"教师即课程"表现形式有三:缄默的课程、生成的课程、体验的课程。
陈丽华
关键词:教师课程生成性思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