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蓉
-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脓毒症患儿血浆抗凝酶-Ⅲ、D-二聚体与小儿危重评分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 2015年
-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浆抗凝酶(AT)-Ⅲ、D-二聚体(DD)与小儿危重评分(PCIS)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脓毒症患儿(9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PCIS将本组分为非危重组(40例,〉80分)、危重组(28例,71~80分)和极危重组(22例,≤70分);并根据患儿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69例)。分别比较所有患儿入院24 h内血浆AT-Ⅲ活性、DD水平及其与PCIS的相关性。结果:3组AT-Ⅲ活性和DD水平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患儿AT-Ⅲ活性与PCIS评分正相关(P〈0.05);DD水平与PCIS评分负相关(P〈0.05);死亡组AT-Ⅲ活性和PCIS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DD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血浆AT-Ⅲ、DD与其病情危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脓毒症的指标。
- 唐秋灵林丽敏陈秋蓉马廉
- 关键词:脓毒症D-二聚体
- 3-甲基胆蒽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恶性转化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3一甲基胆蒽(MCA)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发生恶性转化的可能性,为其临床应用前的安全性检测提供可借鉴的检测模式及探索有效的预防恶性转化的方法。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获得HUMSCs,实验组用含MCA的培养基处理HUMSCs1周,然后用基础培养基继续培养;对照组用含二甲基亚砜的培养基做同样的处理。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差异和生长速度,将实验组的HUMSCs注入裸鼠皮下,肿瘤长出后取出肿瘤组织做病理学鉴定,并对其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染色体G显带判断是否为人源性。结果9批对照组细胞传至30~60d陆续凋亡,注射裸鼠皮下未见包块形成;9批实验组细胞中8批细胞30~60d后陆续凋亡,仅1批细胞的形态、生长状态和生长速度发生变化,表现出肿瘤细胞的一些特征;将此细胞注射于裸鼠皮下,约2个月后可形成包块,病理切片(HE染色)提示包块为恶性肿瘤,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提示病理类型为肉瘤或低分化肿瘤;肿瘤细胞常染色体显示为人源性细胞。结论HUMSCs在MCA诱导下能发生恶性转化,在体外培养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体内移植后可能存在致瘤性风险,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仍有待证实。
- 唐秋灵陈秋蓉陈辉陈业增赖秀兰刘思征谢庆东贺谷雨马廉
-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恶性转化
- 儿科重症监护室成分输血应用情况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 分析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成分输血的应用特点,总结成分输血的经验,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方法 对本院2011~2013年PICU成分输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PICU近3年收治患儿2 598例(危重组:2 111,极危重组:487),成分输血732例,危重组输血率为22.7%(479/2 111)、极危重组输血率为52.0%(253/487);治愈好转率输血组高于未输血组(P〈0.05)。2)用量占前3位的成分血分别是丙种球蛋白、血浆、人血白蛋白,分别占59.50%、11.76%、9.38%;成分输血应用率达100%。3)输血的病因前3位为重症感染、脏器功能衰竭、免疫性疾病,分别占39.15%、20.59%、13.33%,输血成分主要为丙种球蛋白、血浆、人血白蛋白;4)丙种球蛋白用量前3位病因分别为重症感染、脏器功能衰竭及免疫性疾病;血浆用量前3位病因分别为脏器功能衰竭合并凝血功能障碍、重症感染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和原发性出凝血疾病;人血白蛋白用量前3位病因分别为重症感染(主要为重症脑炎)、脏器功能衰竭(严重低蛋白血症)和中毒意外。5)输血不良反应5例,发生率为0.70%,其中输红细胞发生不良反应2例,输血浆、丙种球蛋白、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各1例,主要表现为发热、过敏反应,经对症治疗均缓解,完成输注。结论 成分输血是儿科危重症治疗的重要手段,患儿危重程度越高,输血率越大,合理输血对改善PICU患儿的预后、提高抢救成功有着重要的地位。
- 王鸿武林丽敏杨汉华陈秋蓉刘思征冯学永林广裕马廉
- 关键词:成分输血儿科重症监护
- 荧光定量PCR检测恶性转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DNA甲基化转移酶的改变被引量:1
- 2017年
- 背景:根据体外培养的成体干细胞自发恶性转化现象及肿瘤干细胞理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可能产生变异,体内移植后可能存在致瘤性风险。因此,建立健全的体外安全性检测程序,将在干细胞临床应用上起积极推动作用。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致瘤性机制及DNA甲基化转移酶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扩增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利用3-甲基胆蒽促使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发生恶性转化,通过形态学观察,裸鼠成瘤实验进行验证,成瘤组织进行病理学鉴定、原代细胞培养,荧光定量PCR检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细胞DNA甲基化转移酶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与结论:(1)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3-甲基胆蒽处理后形成恶性转化细胞,呈恶性生长,细胞核型呈非整数倍体改变,注入裸鼠体内后能形成恶性肿物;(2)经荧光定量PCR检测,恶性转化后肿瘤细胞(实验组)相比二甲基亚砜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其DNA甲基化转移酶的基因表达量明显增高;(3)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恶性转化,包括形态学变化及表观遗传学层面改变,DNA甲基化转移酶可作为预防干细胞移植后成瘤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 陈业增唐秋灵陈秋蓉赖秀蓝邱晓燕郑泽鑫李伟中
- 关键词:脐带间质干细胞干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恶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