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庆治

作品数:7 被引量:16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4篇源岩
  • 4篇烃源
  • 4篇烃源岩
  • 4篇剥蚀
  • 3篇盆地
  • 3篇热流
  • 3篇热史
  • 3篇热史恢复
  • 3篇成烃
  • 3篇成烃史
  • 2篇地温梯度
  • 2篇四川盆地
  • 2篇热历史
  • 2篇热演化
  • 2篇剥蚀厚度
  • 2篇剥蚀量
  • 2篇成熟度
  • 1篇地热流
  • 1篇地温场
  • 1篇演化史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化
  • 1篇中国石化股份...

作者

  • 7篇卢庆治
  • 5篇胡圣标
  • 4篇郭彤楼
  • 2篇马永生
  • 2篇袁玉松
  • 1篇宋传真
  • 1篇王红军
  • 1篇付孝悦
  • 1篇李忠平

传媒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2006构造...

年份

  • 1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下扬子地区热历史与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潜力被引量:23
2006年
下扬子地区是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优选地区,针对中、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提出了“二次生烃,晚期成藏”的部署思路。通过盆地热史恢复获得热流史,然后正演计算烃源岩成熟度史,再利用实验模拟二次生烃量版,计算区内4套主要海相烃源岩的二次生烃强度。结果表明:(1)下扬子地区苏北、苏南、皖南地区具有不同的热演化史;(2)二叠系和下三叠统烃源岩具有好的二次生烃潜力(150~300mg/g),志留系烃源岩有一定的二次生烃潜力(约为120mg/g),寒武系烃源岩几乎不具有二次生烃能力;(3)平面上,苏南、皖南地区的二次生烃条件整体上不利,苏北各凹陷区4套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强度明显大于苏南和皖南地区。
袁玉松郭彤楼付孝悦卢庆治胡圣标
关键词:二次生烃
鄂西—渝东地区热史恢复及烃源岩成烃史被引量:48
2007年
根据鄂西—渝东地区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进行的热史恢复结果表明:该区在晚二叠世初期达到最高古热流(可达68—78mW/m^2,地表热流),从晚二叠世初到现今古热流持续降低,在侏罗纪末期古热流平均为-54mW/m^2(地表热流);鄂西—渝东地区中生界与新生界之间不整合面的剥蚀量可达1700—4000m。成烃史研究表明:鄂西—渝东地区志留系烃源岩在晚志留世—早二叠世进入生油高峰,在早-中三叠世进人生气期,中侏罗世晚期进入过成熟干气阶段,快速生烃时期是在晚志留世、二叠纪—中三叠世及早-中侏罗世;而二叠系烃源岩在早三叠世进入生油门限,于中-晚三叠世达到生油高峰,在中-晚侏罗世进入生气期,晚侏罗世晚期进入过成熟,快速生烃时期是在早-中三叠世及侏罗纪。
卢庆治马永生郭彤楼胡圣标
关键词:热史恢复剥蚀量成烃史
鄂西-渝东地区热史恢复及烃源岩成烃史
根据鄂西-渝东地区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进行的热史恢复结果表明:该区在晚二叠世初期达到最高古热流(可达68~78 mW/m2,地表热流),从晚二叠世初到现今古热流持续降低,在侏罗纪末期古热流平均为~54 mW/m2(地表热流)...
卢庆治马永生郭彤楼胡圣标
关键词:热史恢复剥蚀量成烃史
文献传递
四川盆地东北部热演化史及其与油气生成关系
本文通过综合运用钻井测温、古温标等数据资料,在现今温度场研究的基础上对四川盆地东北部晚古生代以来的热历史进行了恢复,并探讨了温度场演化与油气形成之间的关系。   基于现有钻井测温数据,计算出四川盆地东北部现今地温梯度背...
卢庆治
关键词:地温梯度
川东北地区异常高压形成的地温场背景被引量:70
2005年
利用四川东北地区现有的钻井测温数据及测定的岩石样品热导率数据,计算了12口钻井的大地热流值.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现今地温梯度为18~25℃km,平均21℃km,大地热流值介于41~57mWm2之间,平均为49mWm2.在此基础上,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资料对研究区热史进行了恢复,认为研究区在255Ma左右古热流达到最高值(62~70mWm2),此后热流持续降低直到现今;研究区中-新生界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最大,可达约2100m;异常高压是在低热流的地温场背景下形成的.
卢庆治胡圣标郭彤楼李忠平
关键词:川东北地温梯度大地热流热史恢复剥蚀厚度
库车前陆盆地中生界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演化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3
2005年
库车前陆盆地侏罗系烃源岩Ro值为0.55%~1.88%,均值为0.93%,主体处于生油高峰期;三叠系烃源岩Ro值的分布范围为0.60%~2.59%,均值为1.1%,主体处于生油晚期.现有钻井测温资料表明,库车前陆盆地2 000 m深度实测温度变化范围为40~60℃,4 000 m深度实测温度变化范围为60~90℃,6 000 m深度实测温度变化范围为100~150℃.经热史恢复,库车前陆盆地自三叠纪以来,始终处于较低热流状态,表现为中生代相对较热(50~55 mW/m2),新生代以来,地表热流处于持续缓慢降低过程,最终降至现今的40~50 mW/m2.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分别于160~170 Ma及100 Ma进入低成熟阶段,进入生气阶段的时间是145 Ma及75 Ma,最早进入低成熟阶段的区域在克拉苏地区,其次为秋里塔格构造带,最晚进入低成熟阶段的地区在拜城凹陷.自23 Ma后有机质成熟度开始显著增高,三叠系、侏罗系现今均处于生气阶段.烃源岩成熟度状态主要由盆地沉积埋藏史及热史所决定.逆冲推覆和含膏岩层对烃源岩的成熟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幅度取决于逆冲的断距、含膏岩层的厚度及其侧向变化幅度.
杨树春卢庆治宋传真袁玉松王红军胡圣标
关键词:热历史逆冲推覆有机质成熟度库车前陆盆地
川东北地区热流史及成烃史研究被引量:26
2006年
根据热流史及剥蚀量恢复结果对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及上三叠统两套主要烃源层的成烃史进行了研究。热流史恢复结果表明,在晚二叠世初期古热流值达到最高(可达62 ̄70 mW/m2,井底热流),此后热流持续降低直到现今(平均约45 mW/m2,井底热流)。研究区中-新生界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最大,平均可达2 100 m.二叠系烃源岩快速生烃时期是在早三叠世、晚三叠世及早-中侏罗世,而上三叠统烃源岩快速生烃时期是在中-晚侏罗世及晚白垩世。
卢庆治郭彤楼胡圣标
关键词:四川盆地烃源岩热演化剥蚀厚度成烃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