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向磊

作品数:7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福建省泉州市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结肠
  • 4篇先天
  • 4篇先天性
  • 4篇先天性巨结肠
  • 4篇巨结肠
  • 1篇代偿
  • 1篇胆道
  • 1篇胆道闭锁
  • 1篇胆管
  • 1篇蛋白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胰高血糖素
  • 1篇胰高血糖素样...
  • 1篇整联蛋白
  • 1篇乳酸脱氢酶
  • 1篇上皮细胞损伤
  • 1篇神经元
  • 1篇神经元发育
  • 1篇鼠血浆

机构

  • 7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武汉市儿童医...
  • 1篇泉州市第一医...

作者

  • 7篇向磊
  • 6篇冯杰雄
  • 3篇李宁
  • 3篇韦佳
  • 2篇吴晓娟
  • 2篇魏明发
  • 2篇柴成伟
  • 2篇朱天琦
  • 2篇郑帅玉
  • 1篇张洪毅
  • 1篇杨继鑫
  • 1篇刘豫隆
  • 1篇孙晓毅
  • 1篇易斌
  • 1篇高贺云
  • 1篇余雷
  • 1篇邱银荣
  • 1篇郑辉明
  • 1篇余东海
  • 1篇李娜萍

传媒

  • 4篇中华小儿外科...
  • 2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整联蛋白α2β1和α4β1在轮状病毒致肝外胆管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2009年
目的检测肝外胆管上皮细胞整联蛋白的表达类型并探讨其在轮状病毒致肝外胆管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取Balb/c小鼠的肝外胆管进行肝外胆管上皮细胞培养至第3天,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整联蛋白α2、β1亚基,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α4亚基。用透射电镜观察轮状病毒与肝外胆管上皮细胞的结合。然后加入相应的整联蛋白抗体,再加入轮状病毒,观察各组引起的细胞病变(cytopathie effect,CPE),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到整联蛋白α2、β1亚基存在于肝外胆管上皮细胞膜表面,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到α4亚基存在于肝外胆管上皮细胞膜表面。同时透射电镜观察到了轮状病毒与肝外胆管上皮细胞的结合。加入相应抗体阻断整联蛋白α2H1和α4B1后细胞病变率和对照组相比(6h:16.58±3.61和31.49±8.15vs.56.87±2.98;24h:88.10±5.78和92.56±2.23vs.95.84±2.75,均为P〈O.01),细胞病变明显减轻,而且细胞病变在阻断α2β1组较阻断“β1组减轻更为明显(6h:16.58±3.61vs.1.49±8.15;24h:88.10±5.78vs.92.56±2.23,均为P〈0.01)。结论肝外胆管上皮细胞表面表达整联蛋白α2、β1和α4亚基并且整联蛋白α2亚基的含量可能大于α4亚基的含量,整联蛋白α2β1α4β1以介导轮状病毒感染肝外胆管上皮细胞从而引起细胞损伤。
郑帅玉杨继鑫柴成伟韦佳李宁向磊冯杰雄
关键词:轮状病毒感染胆道闭锁胆管肝外
SD大鼠巨结肠模型的建立和鉴定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建立一种大鼠巨结肠实验动物模型,为临床开展干细胞移植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体质量为(200±15)g的SD大鼠110只,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用5mL·L-1的苯扎氯铵(BAC)经肛门处理大鼠结肠45min,对照组用9g·L-1盐水。并分别于术后1、2、4、8周行大体观察,进行结肠测压,取处理段结肠行HE染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免疫荧光染色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AchE、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营养素-3(NT-3)的表达情况。结果术后1周,实验组大鼠逐渐出现腹胀,进食及排便减少。结肠测压显示反射性收缩消失,解剖发现处理段肠管痉挛狭窄,上端肠管肠内容物潴留;组织学检查显示处理段肠管肠神经节细胞消失,且RT-PCR也证明AchE、GDNF、NT-3 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变。结论经肛门应用5mL·L-1BAC的方法成功建立了无神经节细胞肠段的大鼠实验模型,且该模型稳定、可靠、重复性好,为深入研究先天性巨结肠的病理生理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模型基础。
高贺云魏明发吴晓娟向磊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苯扎氯铵动物模型
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诊断热点讨论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定义、病理诊断方法及标准。方法记录2015年10月在武汉同济医院小儿外科召开的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及其同源病临床与病理国际高峰论坛峰会病理分会中的热点问题及展开的深入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直肠黏膜活检AchE染色被一致认可为术前诊断的金标准。巨结肠切除术中活检是必需的,但染色方法的选择未有统一。作为传统方法,单纯HE染色的精确性受到了质疑,普遍认为需要同时进行其他染色,而具体染色方法因各自习惯而异。目前缺乏大样本的正常新生儿和儿童肠道发育各项数据,因此对于神经节细胞减少症,神经元发育不良的诊断标准尚有争论。肠神经元发育不良(intestinal neuronal dysplasia,IND)是不是一种疾病实体,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疾病未有定论。病理发现的各类非神经节病变目前还不清楚应该如何定义和归类,因此更要求病理专家应对其作出详尽描述。结论国内外对巨结肠及其同源病在定义、病理诊断方法及标准上有一定共识,但部分争论热点由于缺乏理论和实践数据支撑而未有统一结论,而这些热点必将成为将来研究的新方向。
向磊李娜萍武海燕余雷朱天琦冯杰雄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
SOX10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SOX10、潘氏细胞发育及分泌防御素-5与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的关系。方法收集50例先天性巨结肠病变肠管,根据术前是否发生小肠结肠炎分为HAEC组(n=14)和HD组(n=36),并以20例正常结肠标本作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结肠中防御素-5蛋白质表达、潘氏细胞发育情况以及SOX10蛋白质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防御素~5mRNA及Sox10mRNA表达情况。结果防御素-5在正常肠管中不表达,HAEC组和HD组在肠腺隐窝基底处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但前者阳性区域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增高(0.33±0.039比0.10±0.031,P〈0.05),HAEC组防御素-5mRNA亦呈显著增高趋势(2.72±0.80比0.78±0.21,P〈0.05)。对结肠组织同层切片进行潘氏细胞特异性产物溶菌酶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对照组肠管中除1例存在弱阳性外其他均无阳性表达。HD组和HAEC组结肠中同样在隐窝基底处存在溶菌酶阳性细胞,可鉴别为化生的潘氏细胞,但HAEC组在发生率(78.6%)和细胞个数(2.97±0.80)明显高于HD组(27.8%,0.43±0.85)(P〈0.05)。SOX10免疫产物主要在结肠神经节细胞膜及胞浆中表达,对照组、HAEC组、HD组阳性区域的平均光密度值递减(0.75±0.041,0.61±0.048,0.35±0.0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RT-PCR检测显示Soxl0mRNA在各组中的表达与蛋白质水平呈平行结果。结论SOXl0可能通过影响潘氏细胞发育及分泌防御素-5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郑辉明向磊李宁韦佳郑帅玉邱银荣冯杰雄
关键词:潘氏细胞
钡灌肠检查在诊断先天性巨结肠及明确肠管病变范围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通过比较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前钡灌肠检查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结果,探讨术前钡灌肠检查在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特别是确定肠管病变范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横向研究,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入我院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的患儿,钡灌肠检查显示明显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的病例最终被纳入本次研究。在术中根据钡灌肠中移行段的前、后5cm分别取全层肠壁,利用PGP9.5染色检测其中神经节细胞,并以此作为金标准。如果病理检查提示无神经节细胞即为阳性。反之存在神经节细胞即为阴性。统计得出钡灌肠检查应用于明确肠管病变范围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共计56例纳入本次研究,平均年龄为13.7个月。利用钡灌肠显示的移行段明确术中肠管切除范围的敏感度为86.9%,特异度为94.1%,阳性预测值为94.6%,阴性预测值为85.7%,约登指数为81%。一致性检验Kappa值=0.804,P〈0.001。其中钡灌肠显示短段型巨结肠的最终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7.8%;常见型巨结肠的最终符合率为88.9%,长段型巨结肠的最终符合率为66.7%。结论钡灌肠对于诊断先天性巨结肠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而且对于术中确定肠管病变范围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朱天琦余东海向磊魏明发孙晓毅易斌冯杰雄
关键词:钡灌肠
快速乳酸脱氢酶染色在先天性巨结肠及肠神经元发育异常术中诊断的应用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快速乳酸脱氢酶(LDH)染色在术中诊断先天性巨结肠(HD)及肠神经元发育异常(IND)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例术前诊断为HD或巨结肠同源病(HAD)患儿术中分别在直肠及近端结肠取全层标本行快速LDH染色,通过预热孵育液和提高氧化型辅酶Ⅰ(NAD)水平将反应时间缩短在20min内,同时行快速乙酰胆碱酯酶(AChE)染色,并与术后病检结果进行Kappa诊断一致性检验。结果LDH染色孵育20min后出现蓝紫色沉淀,可识别为神经节细胞,增加染色时间并不增加强染色程度;20例患儿中HD8例,IND6例,HD并IND3例,均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一致;1例直肠LDH染色有少量表达阳性,但AChE染色阳性,术后病检为神经节细胞减少症;2例直肠LDH和AChE染色均阴性,术后病检为HD、神经节细胞减少各1例。Kappa检验HD、IND、HD并IND的患儿检验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有较强的吻合性(K≥0.7)。结论快速LDH染色联合快速AChE染色术中诊断HD和IND结果可靠,可帮助术中判断病变肠管的范围。
向磊柴成伟吴晓娟冯杰雄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乳酸脱氢酶术中诊断
结肠切除术后大鼠血浆及小肠内胰高血糖素样肽-2水平的变化
2013年
目的研究结肠切除术后血浆及小肠内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的表达,并比较不同范围结肠切除术后GLP-2的变化。方法选用3~4月龄SD大鼠80只,180~250g、雌雄不拘,依据手术方式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假手术组、左半结肠切除组、结肠次全切组。假手术组行腹壁切开及缝合术。每组根据处死大鼠时间,进一步分为术后0、10、20、30d4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大鼠。心脏穿刺收集全血。术后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GLP-2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末端回肠GLP-2表达,并行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小肠绒毛长度变化。结果GLP-2蛋白散在分布于小肠纤维母细胞、上皮细胞及小肠腺细胞胞质内。与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左半结肠切除组大鼠血浆及小肠中GLP-2水平升高最为显著,且随时间延长而增高(P均〈0.05);而结肠次全切组血浆及小肠中GLP-2水平与术前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术后加d和30d时,左半结肠切除组小肠肠段绒毛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均〈0.05),而结肠次全切组小肠绒毛高度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未见明显增高(P均〉0.05),其变化与GLP-2蛋白表达变化一致。结论适度的结肠切除后小肠GLP-2水平会代偿性增高,但结肠肠段切除过多(次全切)后小肠GLP-2则无代偿性增高,可能与结肠次全切除术后肠功能恢复较慢有关。
刘豫隆韦佳李宁向磊张洪毅冯杰雄
关键词:胰高血糖素样肽-2结肠切除术肠道代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