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行伟 作品数:24 被引量:150 H指数:6 供职机构: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 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DPP-4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与单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胃肠道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DPP-4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胃肠道安全性,为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提供证据和建议.方法:通过检索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OVID)获... 杜素雅 吴行伟 童荣生 龙恩武 何霞关键词:DPP-4抑制剂 二甲双胍 2型糖尿病 胃肠道不良反应 META-分析 HPLC-MS/MS法测定格列吡嗪健康人体药动学及生物等效性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灵敏的测定人血浆中格列吡嗪血药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方法,计算两种制剂在中国健康受试者的药动学参数并评价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双周期、随机、自身交叉试验设计,24名受试者... 唐希 吴行伟 贾立华 郝光涛 任文静 吴坤 赵振满 刘泽源关键词:格列吡嗪 药物代谢动力学 生物等效性 文献传递 五味子甲素逆转K562/ADR、HL60/ADR、MCF-7/ADR细胞的耐药性及其机制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是恶性肿瘤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癌症协会统计,每年死亡的癌症患者中,90%以上与MDR有关。研究发现多药耐药除与多药耐药基因mdr 1及其产物糖蛋白(... 秦小清 梁宇光 董瑞华 吴行伟 刘泽源关键词:五味子甲素 耐药性 肿瘤化疗 文献传递 血清半乳甘露聚糖、(1,3)-β-D葡聚糖和真菌核酸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1,3)-β-D-葡聚糖(1,3 beta-D-glucan,BG)和真菌核酸检测对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及时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256例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纳入实验研究,每周两次同时采集患者血清和血浆,实际共收集3272份标本。采用ELISA Platelia Aspergillus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的GM,以0.8为阳性界值。采用MB-80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检测BG含量,以20pg/ml为阳性界值。以曲霉为研究对象,建立了Real-time PCR检测真菌的技术平台。对所有血清标本进行GM、BG和真菌核酸检测,分别研究和对比三种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及其在抗真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以GM阳性为起点对真菌感染高危患者给予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等抗曲霉抢先治疗,病死率可减少至7.8%(5/64)。GM水平可随着IA病情的进展而增加,也可随着抗真菌治疗有效而下降,并与预后密切相关。三种方法联合检测对IA的敏感性为73.3%(33/45),特异性100.0%(62/62),PPV为100.0%(33/33),NPV为83.8%(62/74)。临床诊断IA时结合GM、BG和PCR检测结果指导抗真菌治疗,三种方法检测均阴性的45例患者可以不接受抗真菌治疗,减少了23.2%(45/194)的经验性抗真菌治疗,避免了由其引起的药物费用和药物毒性作用。结论血清半乳甘露聚糖、(1,3)-β-D葡聚糖和真菌核酸检测诊断技术对IA感染有较好的早期诊断价值。但三种方法单独用于IFI的诊断均存在一定假阳性问题,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各方法的不足,减少了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对早期诊断IFI和抗真菌治疗方面有指导意义。若三种方法同时阳性高度提示IA的临床诊断,三种方法均阴性有助于排除IA感染,减少过度抗真菌治疗和药物毒性。 金欣 陈建魁 左向华 于农 宋世平 尹秀云 黄媛 吴行伟 王淼 田曙光关键词:侵袭性真菌感染 半乳甘露聚糖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中西酞普兰含量 2012年 目的探讨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血浆中西酞普兰药物浓度的方法。方法设立色谱柱为Agilent-ZORBAX-C8柱;流动相:乙腈-0.1%甲酸水溶液(60:40);流速:0.5 ml/min;柱温:20℃;质谱条件为电喷雾电离源(ESI),以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反应离子为m/z 325.1 262.1(西酞普兰)和m/z256.2 67.1(苯海拉明,内标)。结果西酞普兰在0.5~1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79);西酞普兰的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10%。结论该方法分析速度快,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作为西酞普兰的血浆药物浓度检测方法。 刘振华 郝光涛 吴行伟 李海燕 张丽娟 高洪志 王晓芳 刘伟丽 刘泽源关键词:西酞普兰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血药浓度 健康志愿者恩替卡韦分散片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评价2种恩替卡韦制剂在健康人体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双周期、自身交叉的试验设计。36例健康男性志愿者单次口服试验制剂(恩替卡韦分散片)或参比制剂(恩替卡韦片)1 mg,血浆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计算两者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恩替卡韦血药浓度在0.05~20μg.L-1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0.996 3),最低定量浓度为0.05μg.L-1,批内及批间精密度RSD<15%;服用试验制剂或参比制剂后血浆中恩替卡韦的Cmax分别为(7.63±1.91)和(9.75±2.62)μg.L-1;tmax分别为(0.67±0.22)和(0.63±0.19)h;t1/2分别为(62.35±22.36)和(62.09±33.39)h;AUC0-∞分别为(29.08±4.57)和(31.88±6.57)μg.h.L-1;AUC0-tn分别(22.80±4.19)和(25.57±5.06)μg.h.L-1;试验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F0-tn、F0-∞分别为(90.55±14.42)%和(93.36±15.96)%。结论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郝光涛 梁宇光 曲恒燕 李媛媛 梁海霞 吴行伟 刘泽源关键词:恩替卡韦 分散片 生物等效性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建立西格列汀的疗效预测模型 目的:确定影响西格列汀疗效的因素并建立其疗效预测模型。方法:系统检索西格列汀相关临床研究,采用MINORS量表对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提取研究组的患者信息。以患者研究终点和基线期HbA1c差值(detaHbA1c)为目标变... 吴行伟基于VEGF及其受体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0年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大量新血管的形成,若能有效阻止血管发生过程,对肿瘤的治疗尤其是早期和进展期肿瘤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作为新血管形成的主要调节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成为近年来医药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近期抗VEGF通路治疗癌症的各阶段研究做一综述。 吴行伟 曲恒燕 刘泽源关键词:VEGFR 抗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受体 新血管形成 肿瘤患者 胸腺肽α1用于肿瘤化疗患者疗效及生存预后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综合评价标准化疗方案联合胸腺肽α1(thymosinα1,Tα1)对肿瘤化疗患者疗效及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NKI、CBM、VIP及WANFANG数据库,纳入标准化疗方案联合Tα1用于肿瘤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1.0的质量评价标准,使用Rev Man 5.3对有效率、1年生存率、总生存期(OS)的危险比(H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危险比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RCT,51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标准化疗方案联合Tα1较单用化疗方案治疗在有效率(RR=1.29,95%CI:1.29~1.64)、1年生存率(RR=1.40,95%CI:1.10~1.79)、OS(HR=0.73,95%CI:0.62~0.87)和PFS(HR=0.83,95%CI:0.73~0.95)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标准化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应用Tα1治疗能提高肿瘤患者的治疗有效率、1年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OS和PFS。 刘欢 郭西芮 吴行伟 熊欢 龙恩武关键词:胸腺肽Α1 预后 META分析 STOPP/START标准2014版在住院老年患者心血管系统用药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住院老年患者潜在不适当的心血管系统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5月年龄≥65岁老年患者住院医嘱,以2014版STOPP/START标准为评价依据进行分析,评价老年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潜在不适当用药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266例,男性140例(52.6%),女性126例(47.4%),平均年龄(75.3±7.3)岁,疾病诊断数平均为(6.1±3.3),且超过5种者占62.8%;出院带药数平均为(5.0±3.3),其中超过5种者占54.0%。老年患者常见或重要的合并症中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高血压、心力衰竭和脑卒中,分别占总样本的58.6%、44.7%和28.9%。通过抗栓标准的综合评价,74.4%的老年患者需要通过物理方法或抗栓药物进行治疗,29.3%的患者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通过STOPP/START标准审查出的病例风险多为1项,用药遗漏情况较用药不适当情况突出,占33%。利用STOPP标准发现非甾体类抗炎药与抗血小板药物联用且未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病例最多,占25%,重复用药及噻嗪类利尿药使用的不适当情况分别占21%和17%;利用START标准发现用药遗漏发生率较高的前3位药物为抗血小板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他汀类药物,分别占42%、33%、3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疾病诊断数、外周血管疾病、是否有抗栓治疗指征、是否进行抗凝治疗这5种因素对潜在不适当用药风险有影响。结论 STOPP/START标准在住院老年患者心血管系统用药评价中具有积极意义,但仍有必要制定针对我国老年患者的潜在不适当用药标准。 边原 龙恩武 吴行伟 吴丽 熊欢 冯林林 田燕 张远 杜姗 吴越关键词:住院 老年医学 心血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