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尚文锦

作品数:23 被引量:9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预后
  • 7篇梗死
  • 6篇动脉
  • 6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5篇动静脉
  • 5篇动静脉瘘
  • 5篇硬脑膜
  • 5篇硬脑膜动静脉...
  • 5篇脑膜
  • 5篇颈动脉
  • 5篇静脉
  • 5篇静脉瘘
  • 5篇海绵窦
  • 4篇视力
  • 4篇视力障碍
  • 4篇卒中
  • 3篇动脉供血
  • 3篇远期
  • 3篇颈内

机构

  • 23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南京军区南京...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深圳市龙华区...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23篇尚文锦
  • 17篇洪华
  • 13篇陈红兵
  • 5篇廖焕权
  • 5篇贺涓涓
  • 5篇周晓明
  • 3篇朱武生
  • 3篇王鸿轩
  • 3篇杨世亮
  • 3篇张爱武
  • 3篇王莹
  • 1篇杨智云
  • 1篇吴琪
  • 1篇贺娟娟
  • 1篇曾进胜
  • 1篇李晶晶
  • 1篇范玉华
  • 1篇谭帅
  • 1篇黄欣怡

传媒

  • 3篇广东医学
  • 3篇国际脑血管病...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保健医苑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广东省医师协...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伴右向左分流的隐源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分析右向左分流相关隐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梗死灶影像特征。方法纳入隐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52例,根据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结果分为伴右向左分流组(25例)及不伴右向左分流组(27例)。比较两组人群在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梗死灶影像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右向左分流组患者无明确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的比例明显高于不伴右向左分流组(44%vs.14.8%,P=0.015),且其发生后循环梗死也更多见(56%vs.14.8%,P<0.01),但两组患者的梗死灶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明确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的后循环梗死患者,应注意排查是否存在右向左分流,以进一步明确卒中病因。
唐舒锦范玉华陈红兵尚文锦李晶晶曾进胜
关键词:右向左分流反常栓塞影像特征
超声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及斑块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超声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狭窄及斑块影响因素的差异。方法对942例广州社区居民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年龄、男性、吸烟、高血压病史、卒中病史、腰臀比、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是IMTmea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解释了其60.7%的变化。年龄、吸烟、腰臀比、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是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解释了其32.6%的变化。年龄、吸烟、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是最大斑块厚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解释了其30.5%的变化。年龄、吸烟、低密度脂蛋白是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解释了其15.8%的变化。结论超声评价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各指标与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并不完全一致。IMTmean与其的关系最大,其次是颈动脉狭窄和最大斑块厚度,易损斑块的关系较小。狭窄与易损斑块的形成可能更多地与炎症等非传统因素关系更为密切。
廖焕权洪华王鸿轩陈红兵贺涓涓尚文锦周晓明
关键词:超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
一例由对侧颈内动脉供血的自发性低流量颈动脉海绵窦瘘
目的研究一例少见的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特征。方法总结该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颅脑MR、血管超声、DSA结果。结果患者为47岁男性,主因左眼球发红1年余,肿胀半年,加重3天入院。患者1年余前出现左眼球发红,伴左耳鸣,声调...
尚文锦洪华
文献传递
青年前循环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病因学、影像学特征和远期转归比较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青年前循环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之间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病因和长期转归的差异。 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青年(18~45岁)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对患者进行长期规律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卒中、心血管事件和死亡。 结果共纳入289例患者,男性220例(76.1%),平均年龄(38.0±6.5)岁,前循环组213例(73.7%),后循环组76例(26.3%)。在危险因素方面,心脏瓣膜病在前循环组多见(6.6%对0.0%;Fisher精确检验,P=0.025),而高血压(51.3%对36.6%;χ2=5.021,P=0.025)和前驱感染(6.6%对1.4%;Fisher精确检验,P=0.018)在后循环组更多见。在卒中病因方面,大动脉粥样硬化在前循环组更多见(32.4%对13.2%;χ2=10.435,P=0.001),而小血管闭塞(26.3%对15.5%;χ2=4.381,P=0.036)和动脉夹层分离(19.7%对9.9%;χ2=5.012,P=0.025)在后循环组更多见。前循环和后循环组的5年累积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和18.5%;时序检验P=0.614)。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和性别后,后循环组患者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风险比3.622,95%可信区间1.216~17.766;P=0.030)、陈旧性梗死(风险比6.045,95%可信区间1.602~29.580;P=0.016)和心源性栓塞(风险比8.256,95%可信区间1.398~27.302;P=0.029)。 结论中国青年前循环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之间的危险因素、病因和长期转归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提示对这两类患者应采取不同的诊治策略。
朱双根陈红兵唐舒锦尚文锦张爱武朱武生
关键词:卒中脑缺血
使用动态血压研究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采用动态血压连续监测脑梗死发病3天内的血压水平,并评估血压变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发病48h内入院的脑梗死患者进行连续2-3天的动态血压监测,分析SBP和DBP的变化水平以及对卒中进展和3M功能的影响。结果 脑...
尚文锦洪华
仅有视力障碍而未累及海绵窦的硬脑膜动静脉瘘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视力障碍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之一,多见于颅内高压、颅底肿瘤、颈动脉海绵窦瘘等。以上疾病多因同时伴有明显的头痛、呕吐、突眼、结膜充血水肿或典型的影像学表现而容易被临床医生识别。但当视力障碍是唯一的临床表现时,病...
尚文锦洪华
文献传递
新蝶呤与社区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探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活性标志物新蝶呤水平与超声评价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间的关系。方法对142名广州社区居民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斑块声像性质将研究对象分为无斑块组、高回声组和低回声组。其中低回声斑块定义为易损斑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清新蝶呤浓度。按浓度三分之一间距将研究对象分成低中高3个浓度组。结果低回声斑块组血清新蝶呤水平5.8(5.3,6.7)nmol/L,明显高于高回声斑块组的4.7(3.9,5.3)nmol/L,及无斑块组的4.6(3.6,5.4)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高回声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高浓度组出现低回声斑块的比例为59.6%,明显高于低浓度组的12.5%(P<0.01)和中浓度组的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浓度组和低浓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多因素校正后,新蝶呤仍然是预测易损斑块的独立因素,每升高1.0 nmol/L(约四分之一间距),危险比OR值为2.60(95%CI:1.70~3.96,P<0.01)。结论新蝶呤在社区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人群中水平升高,提示可能作为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血清标志物,并提供一个反映炎症和血栓形成状态的选择手段。
廖焕权洪华王鸿轩陈红兵王莹贺涓涓尚文锦
关键词:新蝶呤超声颈动脉易损斑块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磁共振血流信号与短期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M1段重度狭窄和闭塞患者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上血流信号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5月至2016年5月入院的症状性MCA-M1段重度狭窄和闭塞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信息、临床资料和头颅影像学数据。分析患者在3D-TOFMRA上血流信号特点,包括:(1)MCA病变远端血流信号;(2)大脑后动脉(PCA)偏侧化。分析MCA-M1段重度狭窄和闭塞患者3D-TOF-MRA上血流信号特点与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共纳入328例患者,MCA-M1段重度狭窄患者154例,闭塞患者174例。对于MCA-M1段重度狭窄患者,MCA远端血流信号差与短期预后不良独立相关[优势比(OR)0.32,95%置信区间(95%CI)0.14~0.72],但PCA偏侧化与短期预后无统计学相关性(OR 2.28,95%CI 0.85~6.15);对于MCA-M1段闭塞患者,出现PCA偏侧化与短期预后良好独立相关(OR 3.54,95%CI 1.32~9.48),但MCA远端血流信号与短期预后无统计学相关性(OR 0.58,95%CI 0.22~1.48)。【结论】症状性MCA重度狭窄和闭塞患者的短期预后与3D-TOF-MRA的血流信号有关,但两者的特点不同。MCA-M1段重度狭窄患者的短期预后与3D-TOF-MRA上显示的MCA-M1段病变远端血流信号(前向血流信号)相关;MCA-M1段闭塞患者的短期预后与3D-TOF-MRA上的PCA偏侧化(侧支循环血流信号)相关。
束礼明陈红兵尚文锦梁嘉辉肖素黄欣怡洪华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磁共振血管成像短期预后
采用TOAST分型对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单中心资料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高龄(≥80岁)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亚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血管学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神经科连续住院的91例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和影像学资料,根据TOAST分型进行分组,对各TOAST分型亚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短期预后、影像学表现、脑血管病变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34/91)是高龄缺血性脑卒中的最常见病因,罪犯血管多位于颅内(25/34)。大动脉粥样硬化组颅内(28/34)和颅外(12/34)脑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比例均高于其他各组。心脏源性栓塞组患者血脂水平偏低,短期预后不良(7/15)患者比例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小动脉闭塞组,严重脑水肿(4/15)患者比例高于其他各组,后循环梗死(1/15)和脑白质病变(3/15)患者比例低于小动脉闭塞组。小动脉闭塞组出现并发症(4/20)患者较少,无短期预后不良。结论高龄缺血性脑卒中各TOAST分型亚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脑血管病变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上述差异的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探索。
陈红兵王莹贺娟娟尚文锦洪华
关键词:卒中
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临床分析被引量:25
2012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危险因素以及继发HT患者的溶栓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经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选择溶栓后继发HT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史、脑卒中史、有无早期CT缺血改变、是否大面积脑梗死、是否心源性脑栓塞、发病至溶栓时间、溶栓药物、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水平、溶栓后3d内最低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计数、肌酐水平等进行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法发现有统计学差异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无HT组相比,继发HT组年龄较大(P<0.01),溶栓前血糖水平(P<0.05)、溶栓后6h和12h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高(均P<0.05),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时间>3h、有早期CT缺血改变的患者比例高(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R:1.129,P<0.05)、溶栓时间>3h(OR:2.592,P<0.05)、早期CT有缺血改变(OR:1.728,P<0.05)是继发HT的危险因素。继发HT组出现颅外出血并发症(52.2%vs 20.5%,χ2=6.637,P<0.05)、重度脑水肿(30.4%vs 5.1%,χ2=5.567,P<0.05)和脑疝形成(26.1%vs 2.6%,P<0.05)的比例更高。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发生率高,高龄、发病至溶栓时间>3h和早期CT缺血改变是HT的危险因素。
贺涓涓尚文锦吴琪洪华
关键词:脑梗死血栓溶解疗法脑出血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