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起搏
  • 6篇心脏
  • 5篇心脏起搏
  • 2篇血流
  • 2篇血流动力学
  • 2篇右室
  • 2篇右室双部位起...
  • 2篇起搏器
  • 1篇电极
  • 1篇电极导线
  • 1篇电图
  • 1篇电阻抗
  • 1篇对心
  • 1篇对心功能
  • 1篇多部位起搏
  • 1篇心电
  • 1篇心电图
  • 1篇心房
  • 1篇心房钠尿肽
  • 1篇心功能

机构

  • 8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贵州省人民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延安大学

作者

  • 8篇张全发
  • 7篇崔长琮
  • 5篇薛小临
  • 4篇朱参战
  • 4篇傅文
  • 3篇刘引会
  • 3篇刘维维
  • 3篇徐琳
  • 2篇张萍
  • 1篇王东琦
  • 1篇王建清
  • 1篇徐琳
  • 1篇马小川
  • 1篇谢贵华
  • 1篇付文
  • 1篇吴军
  • 1篇于忠祥

传媒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心脏杂志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贵州医药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3
  • 5篇2002
  • 1篇200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右室双部位起搏与双室同步起搏的急性血液动力学对比研究被引量:19
2002年
比较右室双部位 (RV Bi)起搏和双室 (BiV)同步起搏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并与右室心尖部 (RVA)、右室流出道 (RVOT)、左室基底部 (LVB)起搏相比较 ,明确双部位起搏是否优于单部位起搏。 15例患者中病窦综合征 8例、Ⅲ度房室阻滞 7例。分别行RVA、RVOT、LVB、RV Bi、BiV起搏 (VVI,6 0~ 90次 /分 ) ,测定心输出量 (CO)和心脏指数(CI)、肺毛细血管嵌顿压 (PCWP)和QRS波时限 (QRSd)。结果 :①与RVA起搏相比 ,RVOT、LVB、RV Bi、BiV起搏CI分别增加了 7.5 %、11.3%、15 .5 %和 17.2 % ,PCWP分别降低了 14.9%、10 .3%、2 1.7%和 2 0 .0 % (P均 <0 .0 1)。②RV Bi、BiV起搏较RVOT、LVB起搏的CO、CI增高而PCWP降低 (P均 <0 .0 5 )。③RV Bi与BiV起搏、RVOT与LVB起搏之间CO、CI和PCWP无显著差异。④RVOT、RV Bi、BiV起搏的QRSd(分别为 12 8± 11,111± 16 ,10 3± 13ms)较RVA起搏 (146± 18ms)时显著缩短 (P≤ 0 .0 0 1) ,而LVB起搏 (142± 15ms)与RVOT、RVA起搏时无显著差异。结论 :RV Bi起搏和BiV同步起搏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果无明显差异 ,但双部位起搏的效果明显优于单部位起搏 ;
朱参战崔长琮张全发薛小临傅文刘维维刘引会徐琳
关键词:血液动力学QRS波时限
右室双部位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研究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比较右室双部位 (RV Bi)起搏与右室心尖部 (RVA)、右室流出道 (RVOT)起搏对急性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对 15例患者 (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8例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7例 )。分别行RVA、RVOT、RV Bi起搏 (VVI ,6 0~ 90次 /min) ,测定心排血量 (CO)和心排血指数 (CI)、平均肺动脉压 (mPAP)和肺毛细血管嵌顿压 (PCWP) ,QRS宽度 (QRSd)和电轴 (QRSa)。结果 :RV Bi起搏较RVOT、RVA起搏CO、CI明显增加 ,均P<0 .0 1;PCWP显著降低 ,为P <0 .0 5~ 0 .0 1;3个不同部位起搏mPAP无明显变化 ;RV Bi起搏较RVOT起搏的QRS波时限平均缩短 17ms,较RVA平均缩短了 35ms ,均P <0 .0 1。结论 :RV Bi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果明显优于RVOT ,RVA等单部位起搏。
朱参战张全发崔长琮薛小临傅文刘维维刘引会徐琳
关键词:心脏起搏血流动力学人工起搏器
不同起搏方式对血浆心钠素的影响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本研究采用高位右心房 ( HRA)、房室交界区 ( AVJ)、右室流出道( RVOT)和右室心尖部 ( RVA) 4种不同的右心起搏方式 ,观察房室激动收缩顺序和心室激动顺序对血浆 ANF的影响。方法 :对 1 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SSS)病人 ,于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以同一频率分别按 HRA、AVJ、RVOT和 RVA的顺序各起搏 5min,每次起搏间隔至少 5min。分别取基础状态及 4种不同方式起搏末右房血 2 ml,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 ANF水平。结果 :HRA起搏并不引起血浆 ANF的显著变化 ;而 AVJ、RVOT和 RVA起搏后血浆 ANF水平比基础状态均显著升高 ,以 RVA最为明显 ;RVOT和 RVA起搏后血浆 ANF水平显著高于 AVJ起搏 ;RVOT及 RVA起搏伴 V-A传导者血浆 ANF水平显著高于无 V-A传导者。结论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 ,房室不同步、心室不同步及 V-A传导是引起血浆 ANF升高的因素 ,AVJ和 RVOT由于保持了近似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 ,作为除
于忠祥张全发崔长琮付文王东琦
关键词:心房钠尿肽病窦综合征病理生理学人工心脏起搏
高阻抗电极导线在永久心脏起搏中的应用价值
2004年
目的 探讨高阻抗电极在永久心脏起搏中使用的可操作性、安全性及实用意义。方法  6例患者 ,心房、心室均使用高阻抗电极作为试验组。 2 4例患者使用普通激素电极作为对照组。术中测定心房、心室起搏阈电压和电极阻抗 ,组间进行t检验。术后 1周、1个月和 3个月对高阻抗电极组进行随访 ,测量电极阻抗和起搏阈电压的变化。结果 手术顺利 ,手术时间 (1.8± 0 .5 )小时。两组术中阈电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电极阻抗有统计学意义差异 (P <0 .0 0 1)。试验组术后随访电极阻抗与阈电压均稳定 ,感知与起搏功能良好 ,无电极脱位、电极断裂、囊袋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相对于普通激素电极 ,高阻抗电极的可操作性变化不大 ,对起搏阈值无不良影响 ,起搏的安全性同普通激素电极相当。高阻抗电极可提高电极阻抗 ,减少输出电流 ,降低能量消耗 。
马小川王建清张全发
关键词:心脏起搏电极电阻抗
分形镀复导线和激素释放导线急慢性阈值的动态观察被引量:1
2001年
张萍崔长琮张全发薛小临吴军
关键词:心脏起搏
多部位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对比研究被引量:9
2002年
目的 :比较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双心室同步起搏、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左心室基底部起搏等 5种不同起搏模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5例患者男 10例 ,女 5例 ,年龄 6 6± 6 4岁。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8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7例。分别行右心室心尖部、右心室流出道、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左心室基底部及双心室同步起搏 (VVI ,6 0~ 90次 /分 ) ,测定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 (CI)、肺毛细血管嵌顿压 (PCWP)、QRS波群宽度和电轴。结果 :①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 ,右心室流出道、右心室双部位、左心室基底部、双心室同步起搏的CO、CI显著增加 ,PCWP明显降低 (P均 <0 0 1) ;②右心室双部位、双心室同步起搏较右心室流出道、左心室基底部起搏的CO、CI增高而PCWP降低 (P均 <0 0 5 ) ;③右心室双部位与双心室同步起搏、右心室流出道与左心室基底部起搏之间CO、CI和PCWP无显著差异 ;④右心室双部位、双心室同步起搏的QRS波群宽度较右心室心尖部、右心室流出道、左心室基底部起搏显著缩短 (P均 <0 0 1) ,而左心室基底部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和双心室同步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果无明显差异 ,但双部位起搏的效果明显优于单部位起搏 ;
朱参战崔长琮张全发薛小临傅文刘维维刘引会徐琳
关键词:多部位起搏急性血流动力学双心室同步起搏心电图
右室单双部位起搏对心功能和QRS宽度的影响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 :比较右室双部位 (RV- Bi)起搏与右室心尖部 (RVA )、右室流出道 (RVOT)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及 RQS宽度的变化。方法 :患者 15 (男 10 ,女 5 )例 ,年龄 66± 6岁 ,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 8例 ,三度房室阻滞 ( °AVB) 7例。分别行 RVA,RVOT,RV- Bi起搏 (VVI,60~ 90· min- 1 ,测定心排出量 (CO)和心脏指数 (CI)、平均肺动脉压 (m PAP)和肺毛细血管嵌顿压 (RCWP) ,QRS宽度 (QRSd)和电轴 (QRSa)。结果 :1与 RVA起搏 (CO:4.16±0 .5 1L/ min;CI:2 .3 9± 0 .3 4L· min- 1 · m- 2 ;PCWP:17.5± 3 .7mm Hg)相比 ,RVOT起搏 (CO:4.42± 0 .63 L/min;CI:2 .5 7± 0 .45 L· min- 1· m- 2 ;PCWP:14.9± 3 .7m m Hg)和 RV- Bi起搏 (CO:4.77± 0 .69L/ min;CI:2 .76± 0 .5 3 L· m in- 1 · m- 2 ;PCWP:13 .7± 3 .1mm Hg) CO,CI显著增加、PCWP明显降低 (P<0 .0 5~ 0 .0 1) ;2 RV - Bi起搏较 RVOT起搏的 CO,CI增高 (P<0 .0 1)而 PCWP降低 (P<0 .0 5 ) ;3 RVOT,RV- Bi起搏的 QRSd(分别为12 8± 11ms;111± 16m s)较 RVA起搏时 (146± 18m s)显著缩短 (P<0 .0 5~ 0 .0 1) ;RV - Bi起搏又比 RVOT起搏明显缩短 (P<0 .0 1)。结论 :右室双部位 (RV- Bi)起搏的心功能明显优于 RVA,RVOT等单部位起搏 ;
朱参战张全发崔长琮薛小临傅文刘维维刘引会徐琳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QRS宽度
心脏起搏电极起搏阻抗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观察不同心脏起搏电极植入后起搏阻抗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33例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 4 9条电极 ,其中分形涂复电极 2 5条 ,激素释放电极 2 4条 ,用配套体外程控仪测定术后 1、10、2 2、30、90及 180天的起搏阻抗和电压阈值。结果发现分形涂复电极的起搏阻抗逐渐降低伴随相应的电压阈值逐渐升高 ,阻抗低谷及电压峰阈值约在术后 10天左右出现 ,分别为 4 2 6±6 9Ω和 0 95± 0 2 1V ,然后又逐渐恢复 ,术后 30天以后达到其术后 1天的水平并保持至术后 180天。激素释放电极的起搏阻抗及电压阈值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整个随访期无明显波动。结论起搏阻抗和电压阈值均能很好反映起搏电极的电性能以及起搏器安置术后电极 /组织界面处的情况。
张萍谢贵华崔长琮张全发
关键词:心脏起搏电极心脏起搏器植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