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渺 作品数:48 被引量:351 H指数:12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 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生物学 经济管理 更多>>
光皮桦木-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细根草根生物量及空间分布 被引量:14 2007年 通过研究四川洪雅县光皮桦木与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细根、草根生物量,探讨该模式地下部分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水平分布上各径级的细根与草根差异较小,0~1mm活细根生物量与草根水平分布增长曲线有一定重合,表现为:100cm>150cm>50cm;直径1~2mm活细根在水平分布上呈"V"型分布规律,水平分布变化为:50cm>100cm>150cm。在垂直分布上则差异显著,0~1mm活细根在上层(0~10cm)生物量占总根量的63.73%左右,细根生物量在整个上层(0~10cm)占比例达40.02%,中、下层占59.98%;扁穗牛鞭草草根有81.27%分布于上层,即草根上层对草根总生物量贡献最大。0~1和1~2mm细根、草根的年动态增长曲线变化规律一致,显示为同步增长和同步减少;从空间分布变化显示,光皮桦木与穗牛鞭草在0~10cm的土层存在一定生长竞争,在中、下层则竞争较小。因此,光皮桦木与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地下部分空间分布及养分种间利用表现物种间的互利现象,存在明显的共生关系。 王巧 李贤伟 杨渺 李德会 荣丽关键词:扁穗牛鞭草 细根 草根 生物量 “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生态服务功能恢复总体评估 被引量:13 2016年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威胁。为了解汶川地震灾区生态恢复总体状况,以期为灾区中长期生态恢复跟踪监测、生态恢复措施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决策支持,分别以2007年、2009年、2013年代表地震前、地震后以及恢复期3个时期,采用土壤侵蚀敏感性、林冠截留量、生境适宜性等指标,分别评估了汶川地震极重灾区10个县市水土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状况及变化动态。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水土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在震后遭到了严重破坏。总体来说5a后,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未达到震前水平。在极重灾区10个县市中,地理上位于中南部的6个县市(汶川、都江堰、什邡、彭州、绵竹、安县)在地震中总体受损程度较大。6个县市处于中国西部泥石流、滑坡的活跃区,震后因降雨诱发滑坡泥石流,导致了龙门山、茶坪山局部区域的水土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在恢复期进一步下降,甚至低于震后。其中汶川县草坡乡、银杏乡、耿达乡、卧龙镇、三江乡有较大范围的功能下降,另外,都江堰市、彭州市、什邡市、绵竹市、安县等也分别有较大面积的功能下降区。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在未来10a内,有可能进一步恶化。灾后重建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生态功能状况,加快了生态功能恢复进程。但是,也存在对生态服务功能的恢复与维持重视不足等问题。部分灾后重建项目的实施,甚至又导致局部地区出现生态服务功能的退化。建议(1)加强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中长期生态恢复遥感及地面监测、评估,进行生态服务功能恢复效应评估;(2)加强干旱河谷、龙门山及茶坪山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修复。 杨渺 谢强 方自力 刘孝富 廖蔚宇 王萍关键词:汶川地震 生态服务 生态恢复 水土保持功能 水源涵养功能 “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灾后十年生态恢复状况评估 被引量:8 2020年 汶川地震发生10年后,通过对极重灾区生态系统类型解译和地面植被样方调查,GPP、LAI反演,以及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测定与分析,综合评估了极重灾区植被和土壤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区域生态系统总体趋于稳定向好的恢复态势。2017年的裸露地表面积虽高于震前(2007年),但相对于震后(2008年后)已有所减少。从生态系统质量上来看:GPP、LAI均值在2014年以后呈持续缓慢上升状态,反映了区域生态系统总体良好的恢复力。但是部分在地震中损坏的森林生态系统,仍未恢复到原来状态。成都平原区域部分农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至2017年,地震破坏迹地植物种类明显增加。但仍以蔷薇科、菊科和禾本科等先锋物种为主,与2009年的调查结果相似。地震破坏迹地的群落结构已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垂直分层方面,除干旱河谷区域群落结构仅草本或灌草结合1个层次外,其余区域的群落结构已经形成乔木-灌木-草本3个层次;土壤肥力状况总体上对照点优于受损点,受损点土壤肥力状况仍呈恶化状态。地震造成的土壤裸露,加速了矿化过程,短期内受损点速效营养元素含量的增加,长期来看将导致营养元素的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在加强地质灾害监管,预防次生灾害的基础上,龙门山前华西雨屏一带,自然植被应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干旱河谷区域可以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采取适当人工恢复措施,同时注意改善土壤养分条件,促进植被恢复;城镇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国土空间管控,保护基本农田。同时,应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以及包括基本农田在内的各级各类保护地的监管。 杨渺 杨渺 侯鹏 翟俊 祝汉收 谭婷 李波关键词:汶川地震 生态恢复 生态系统结构 土壤元素 群落结构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破坏山体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调查研究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因滑坡、泥石流引起的受损土壤含水量、总孔隙度和主要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受损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氮素、磷素、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明显低于未受损的土壤,土壤... 毛竹 谢强 杨渺 陈云嵩关键词:汶川地震 土壤理化性质 文献传递 卧龙大熊猫潜在适宜生境及实际利用生境评价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进行大尺度的大熊猫生境研究,为制定合理的保护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海拔、坡度、坡向、汇流、植被数据构建反映卧龙自然保护区生境特征的多波段数据site。分别采用ISO生境分类法和n-D可视化工具,得到大熊猫潜在适宜生境和大熊猫实际利用生境区域评价结果。【结果】地形和植被类型是大熊猫栖息地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两种方法所划分的大熊猫生境皆具有暖坡比例大于冷坡的特点,暖坡比例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卧龙大熊猫栖息地海拔范围在1 820~3 051 m之间。栖息地平均海拔3 000 m。大熊猫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平均海拔为2 500 m。卧龙大熊猫倾向于选择海拔较低,暖坡比例更高的微生境。可能受人类活动影响,卧龙保护区大熊猫有沿着河谷向高海拔拓展活动范围的趋势。【结论】两种方法得到的大熊猫生境具有较大空间一致性。 杨渺 欧阳志云 徐卫华 龙泉 谢强关键词:大熊猫 生境评价 退耕地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及碳周转相关因子 杨渺关键词:植被变化 土壤有机碳 环境因子 剖面分布 对草原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探讨 被引量:5 2001年 本文从生态评估、生物多样性。 杨渺 干友民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生态评估 生物多样性 生态伦理学 草原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温江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预测 被引量:2 2015年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对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及时把握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状况,预测其变化趋势对于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了2020年温江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结果表明:2008年~2013年,成都市温江区耕地、园地转出面积占所有转出面积的43.96%。2013年~2020年,则占所有转出面积的64.70%。2008年、2013年流失的耕地面积主要是转化成了城市建设用地,而2013年、2020年新增耕地面积也主要由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转换而来,不同的是2013年耕地面积来源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较大,而2020年耕地来源构成中,有相当部分来自农村建设用地。在耕地面积的占补平衡过程中,传统耕地流失,而低质量用地类型转化为耕地,耕地质量问题应受到关注。总体来说,2008年~2020年期间,温江区处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时期,耕地、园地等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减少,城市建设、交通等人工构筑物面积增加。2013年~2020年,温江区城市建设用地预计将有358.43hm2转变为裸地,说明旧城改造仍在不断进行。林地在提高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服务功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温江区林地面积在2008年~2013年、2013年~2020年两个时期不断增加,且有相当部分来自裸地和城市建设用地,说明温江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绿地景观建设得到了重视。在城市化过程中做好中长期城市发展规划,合理布局自然、人工景观,对构建到"城在园中"和"园在城中"的山水田园城市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杨渺 方自力 王蒙 谢强 刘姝关键词:土地利用 植被覆盖变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007年 土地利用和土地变化改变了1/3~1/2的陆地面积.森林砍伐、造林、木本入侵等植被变化通常伴随草本、木本植物类型的改变,是植被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通常认为森林破坏导致土壤有机碳(SOC)流失,也有研究发现,林地转化为草场后也可具有极大的碳增汇潜力.由于农田、草场是人类主要食物来源地,比较研究草本与木本植被类型的土壤碳吸存潜力及影响因素对全球变暖和食物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的有关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植被变化过程中SOC的变化方向和数量大小不仅取决于变化前后植被类型,还主要与土地利用的历史、现状及管理活动强度有关.另外,原始土壤条件、土地利用变化前SOC含量、土壤质地、植被生产力等也都对SOC动态具有重要影响.这为特定立地条件下选择相应的植被类型或植被类型组合,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提高土壤碳吸存提供了依据.目前许多关于植被变化的研究并没有把植被类型转换对土壤碳库的影响从其他因子的影响中分离出来,对2种植被类型下土壤碳库特征、碳汇潜力、动态特征以及影响因子的比较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关于土壤活性碳库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有待加强. 杨渺 李贤伟 张健 薛波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植被变化 碳吸存 生态承载力评估模型综述 被引量:2 2018年 指出了生态承载力作为优化项目建设方案、促进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参考基准,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介绍了生态承载力的涵义,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内容和进展,评析了目前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对生态承载力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从而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研究和评估的基础。 陈婷 杨渺 徐京华 谢强 方自力 叶宏 龙泉关键词:生态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