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亚平
- 作品数:16 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卫生厅医学科研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胰岛细胞癌1例被引量:1
- 1995年
- 胰岛细胞癌1例柏亚平,谷新珠,王志华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9岁。右上腹包块伴黑便1月。体检:锁骨上淋巴结无肿大,上腹部正中可扪及6cm×8cm大小包块,质地中等,无明显压痛,肿块可推动。B超和CT均提示:后腹膜肿瘤,胰头占位。血糖为4.75mol·...
- 柏亚平谷新珠王志华
- 关键词:胰岛肿瘤细胞癌病例报告
- 双吻合器技术在直肠前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 2002年
- 目的 评价双吻合器在直肠癌前切除低位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 1998年 8月~ 2 0 0 1年 9月间应用双吻合器行直肠前切除术 4 5例 ,其中 14例属超低位吻合术 ,占 31 1%。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 ,术后吻合口漏 2例 (4 4 % ) ,吻合口狭窄 3例 (6 7% ) ;术后局部复发 4例 (9 3% )。
- 柏亚平何新阳梁伟李其纲
- 关键词:直肠肿瘤直肠结肠切除术重建性外科器械
- 大肠腺瘤术后的内镜随访
- 2006年
-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术后内镜随访检查的临床意义,提高对大肠腺瘤与大肠癌关系的重视。方法总结分析我院外科大肠镜室1984年1月~2004年1月间经内镜下摘除或行手术切除并获得大肠镜随访检查的657例大肠腺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腺瘤摘除术后3个月~20年共进行了3258次内镜随访检查,共发现腺瘤376例,总阳性率57.3%(376/657),其中遗漏腺瘤23.7%(89/376),新生腺瘤75%(282/376),复发腺瘤1.3%(5/376);腺瘤伴Ⅱ~Ⅲ级不典型增生65.9%(248/376),腺瘤重度不典型增生局灶癌变2.4%(9/376);腺瘤直径2~30mm不等。结论应进一步提高大肠镜的诊断准确率和手术效果,术后定期内镜随访检查对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宁忠良朱志强戴恒兵柏亚平梁伟涂景林
- 关键词:结肠镜腺瘤
- 结、直肠癌手术中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 1996年
- 设计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比较了术前口服联合围手术期静脉给药途径与单一的术前口服给药途径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预防效果。24例结、直肠癌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1)口服组术前2d每日口服庆大霉素和甲硝唑;(2)联合组除接受上述口服给药方案外,还与围手术期静脉滴注相同的抗菌药物。对肠道细菌进行定量培养,证实了术前口服庆大霉素和甲硝唑使肠道内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数量明显减少。还对围手术期血清和手术期间组织中庆大霉素和甲硝唑的浓度进行测定,口服组在手术期间血清和组织中甲硝唑均达有效浓度,但庆大霉素未能测出;联合组在手术期间血清和组织中两药均达有效浓度。结果提示,术前口服联合围手术期静脉给药途径较为合理。
- 柏亚平赵宏年陈秋潮蔡成机
- 关键词:结肠肿瘤直肠肿瘤抗菌药
- 全文增补中
- 治疗重度痔的新方法—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探讨经肛门吻合器环形切除痔上黏膜(PPH)治疗重度痔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5月安徽省立医院行PPH治疗的22例重度痔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7min,术后下腹不适6例,尿潴留12例,肛门轻微疼痛7例,出血1例,术后平均住院3.2d,随访1~30月,无大便失禁、肛周感染、脓肿、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PPH具有疗程短、痛苦小、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优点。
- 朱志强柏亚平梁伟
- 关键词:外科缝合器缝合
- 三角吻合术在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21
- 2013年
- 回顾性分析10例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切除、残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病例的临床资料。1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切除(D2)、残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手术时间(173±32)min;三角吻合操作时间(25±11)min;术中出血(95±36)ml;淋巴结清扫数目(25±13)枚/例;肿瘤距上切缘(6.5±1.8)cm、距下切缘(4.5±1.6)cm,术后病理结果未见切缘癌残留。首次下床活动时间(1.7±0.6)d,肛门排气时间(3.4±1.6)d,进流质饮食时间(4.0±1.5)d,术后住院时间(7.0±1.0)d。全组未出现呼吸道感染、肠梗阻、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等并发症。残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技术操作安全简便,在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能提供良好的腹腔内胃十二指肠吻合效果。
- 朱志强姚寒晖吴杨邵峰柏亚平宁忠良梁伟
- 关键词:腹腔镜远端胃切除胃癌
- 抗菌药物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预防性应用
- 柏亚平
- 完全腹腔镜与腹腔镜辅助进展期远端胃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比较被引量:15
- 2015年
- 将腹腔镜下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61例患者随机分为TLDG组与LADG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TLDG组32例中行BⅠ式吻合(残胃十二指肠三角吻合)21例,残胃空肠Roux-en-Y吻合11例;LADG组胃癌根治29例中行BⅠ式吻合20例,残胃空肠Roux-en-Y吻合9例。两组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肿瘤下切缘、平均肿瘤上切缘、切除淋巴结枚数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DG组术后未使用镇痛药,LADG组平均使用镇痛药(2.5±0.4)d(P<0.05);TLDG组在术后通气时间、术后第1次下床时间方面明显短于LAD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朱志强吴杨姚寒晖胡斌邵峰柏亚平
- 关键词:腹腔镜远端胃切除胃癌
- 直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
- 2003年
-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病理学特点、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7~ 2 0 0 2年收治的 11例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术前均行直、乙状结肠镜检查 ,并活检 ,其中 5例术前确诊为直肠类癌。所有病例肿瘤距肛缘均≤ 8cm。肿瘤直径 <1cm者 3例 ,均无肌层浸润 ;肿瘤直径 >2cm者 5例 ,均有肌层浸润。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 :11例NSE呈阳性 ,10例CgA呈阳性 ,4例SYN呈阳性。局部切除术及电灼术共 3例。根治性手术 7例。术后随访 7~ 192个月 ,2例死于肝转移。最长存活时间为 192个月。结论 直肠指诊和直、乙状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直肠类癌最简单有效的手段。对可疑病变行活检时 ,除常规HE染色外 ,应加做免疫组化检查。手术切除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 柏亚平王志华
- 关键词:直肠肿瘤类癌瘤外科手术病理
- 穴位注射治疗腹部术后呃逆41例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寻腹部术后呃逆的有效疗法。方法将腹部术后呃逆患者随机分为药物肌肉注射组、单纯针刺组(双侧内关、足三里针刺)、穴位注射组(双侧内关、足三里分别注射维生素B1和B6)。结果治疗1、2、3次后,单纯针刺组、穴位注射组有效率显著高于药物肌肉注射组(P<0.05,或P<0.01)。治疗1、2次后,穴位注射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针刺组;治疗3次后,两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穴位注射是治疗腹部术后呃逆的有效手段之一。
- 闫怀士柏亚平
- 关键词:术后呃逆穴位注射针刺甲氧氯普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