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利立

作品数:13 被引量:151H指数:6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5篇间作
  • 4篇豌豆
  • 4篇大麦
  • 3篇氮素
  • 3篇冬小麦
  • 3篇蒸腾
  • 3篇施氮
  • 3篇种间
  • 3篇种间竞争
  • 3篇小麦
  • 3篇马铃薯
  • 2篇氮量
  • 2篇氮素利用
  • 2篇蒸腾量
  • 2篇水分
  • 2篇水分利用
  • 2篇水分利用效率
  • 2篇种间竞争力
  • 2篇利用效率
  • 1篇氮肥

机构

  • 13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天水市农业科...
  • 1篇庄浪县农业技...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3篇王利立
  • 4篇柴强
  • 3篇殷文
  • 3篇黄高宝
  • 2篇李芳弟
  • 2篇杨晨
  • 2篇王鹏
  • 2篇齐小东
  • 2篇郭天顺
  • 2篇赵中梁
  • 2篇郭清毅
  • 2篇乔海军
  • 2篇吕汰
  • 2篇朱永永
  • 2篇颉炜清
  • 2篇侯慧芝
  • 2篇窦俊焕
  • 1篇张恩和
  • 1篇冯福学
  • 1篇赵财

传媒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农业现代化研...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甘肃农业科技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08
  • 3篇200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加工型马铃薯实生群体的SSR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对四倍体马铃薯F1群体杂种的真伪性进行SSR分子标记鉴定,并对群体与其亲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为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天薯10号与炸条加工型品种克新17号进行杂交,获得227份F1群体基因型(KT-1~KT-227)。采用轮筛法从70对马铃薯SSR引物中筛选扩增条带清晰、差异性较强、具有双亲特异条带的引物,利用筛选出的引物分析227份马铃薯杂交后代单株的杂种真伪性和遗传多样性,利用NTSYS-pc 2.1软件分析群体和亲本的遗传关系。【结果】共筛选出7对特异性引物,分别为S180、STI049、STI019、STI005、STI024、STG0016和STI007。7对引物相互补充鉴定出227份株(系)均为真杂种,真杂种率为100.0%。在引物STI019、STG0016、STI005、STI007的扩增结果中,分别有70,58,20和18份单株出现了双亲都没有的新条带,7对引物扩增结果中均出现不同数量单株亲本位点的缺失。供试材料间的相似系数为0.54~1.00,表明供试材料间遗传差异较大,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62时,基因型KT-150单独聚为第Ⅰ大类,占F1群体的0.44%;其余228份材料聚为第Ⅱ大类;在相似系数为0.67时,第Ⅱ大类又分为2类:第1类偏向父本克新17号,共74份株(系),占F1群体的32.60%;第2类共152份株(系),占66.96%。在相似性系数为0.69时,第Ⅱ大类第2类又分为2个亚类,第1亚类偏向母本天薯10号,共142份,占62.56%,表明F1群体表现为偏母遗传;第2亚类只有10个单株,占F1群体的4.41%。在相似性系数为0.73时,第Ⅱ大类第2类第1亚类又分为2个亚亚类,第1亚亚类67份株(系),第2亚亚类75份株(系)。【结论】KT-150、KT-95、KT-223、KT-97、KT-214、KT-227、KT-234、KT-119、KT-121、KT-205和KT-207这11份基因型与亲本及其他基因型之间相似性较小,重组变异率较高,有望进一
李芳弟王鹏王鹏郭天顺窦俊焕王利立郭天顺罗照霞齐小东赵中梁王利立
关键词:加工型马铃薯实生群体SSR标记
梯田马铃薯覆盖栽培模式试验初报被引量:2
2017年
在甘肃省庄浪县山地梯田试验了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结果表明,通用全膜垄上播种栽培模式马铃薯生育期适中,商品率高,经济性状好;该模式下,折合产量最高,为47 824.1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9 305.6 kg/hm^2,增产率24.16%。全膜垄作侧播折合产量44 444.4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5 925.9 kg/hm^2,增产率15.38%;全膜微垄垄播折合产量42 824.1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11.18%。通用全膜垄上播种较当地主栽模式全膜垄作侧播产量增幅较大,全膜微垄垄播较全膜垄作侧播略有减产。
程遥王利立
关键词:梯田马铃薯栽培模式
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1
2008年
比较河西灌区传统耕作方式和4种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抽穗期旗叶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与之相关生理生态因子的影响,探索高产节水、保护耕地的冬小麦栽培措施。结果表明:秸秆翻压(TIS)、免耕(NT)和免耕覆盖(NTS)的耕作方式使冬小麦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I)日变幅缩小,而免耕立茬耕作方式(NTSS)使冬小麦WUE1日变幅加大;NT、NTS和TIS的日光合量均明显高于传统耕作,但由于它们的日蒸腾量也明显高于传统耕作(T),使得这三种耕作方式的日累积水分利用效率和日平均水分利用效率都低于T。NTSS和T耕作方式的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在11:00~13:00的高峰区有可能就是Pn和Ti达到优化组合的一种状态。免耕覆盖可以减少棵间蒸发,缓慢释放CO2,使植株间的CO2浓度升高,从而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RHin是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变化的一个重要值,在生产实践中采用各种提高RHin的生产措施,都能有效地提高作物叶片水平WUE。
王利立黄高宝郭清毅侯慧芝朱永永乔海军
施氮和根间互作对密植大麦间作豌豆氮素利用的协同效应被引量:6
2017年
针对禾豆间作密植机理研究薄弱问题,以大麦间作豌豆为研究对象,设施氮[不施氮:0 mg(N)·kg?1(土);施氮:100 mg(N)·kg?1(土)]、隔根(不隔根、隔根)和密度[低密度:15株(大麦)·盆?1;高密度:25株(大麦)·盆?1]3个参试因子,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施氮和根系分隔对密植间作群体氮素竞争互补关系和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禾豆间作密植和氮素高效利用提供调控依据。结果表明:1)施氮、根间互作和增加大麦密度均可提高大麦||豌豆间作群体的吸氮量,其中施氮较不施氮处理提高33.8%,不隔根处理较隔根处理提高81.1%,高密度较低密度处理提高4.2%;根间互作在低氮条件下对间作吸氮量的贡献相对较高,不施氮和施氮条件下,根间互作提高间作吸氮量的比例分别为92.4%和11.0%;根间互作条件下增大大麦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间作群体吸氮量。2)大麦为氮素竞争优势种,密植使大麦氮素竞争比率显著提高,施氮能弱化大麦氮素竞争比率,抽穗期大麦相对于豌豆的氮素竞争优势达到最大值。3)根间互作使大麦、豌豆籽粒氮含量在施氮条件下分别提高126.7%、26.9%,不施氮时分别提高188.5%、46.5%,且施氮水平和根间作用方式对间作籽粒氮含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4)高密度大麦和根间互作可显著提高间作群体的氮肥利用率,根间互作条件下增加大麦密度使间作群体氮肥利用率提高59.8%;大麦相对于豌豆的氮素竞争比率与间作群体氮肥利用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本研究表明,施氮、根间作用与大麦密度对大麦||豌豆间作氮素利用呈显著的交互作用,适宜的施氮量和充分的根间作用是支撑间作密植、优化种间对氮素的竞争关系,最终提高群体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重要途径。
王利立朱永永赵彦华殷文柴强
关键词:吸氮量
干旱灌区冬小麦根系的生长冗余被引量:17
2007年
采用管栽试验通过人为去除根系的方法对甘肃河西绿洲灌区2个冬小麦品种根系的形态特征及根系与地上部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去除根系的冬小麦的前期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与对照相比,其根冠比及其它根系指标均有所下降,且根系去除程度越大降低幅度越大;生长后期小麦根系出现了超补偿效应;成熟期,去除1/4根系和去除1/2根系处理的冬小麦无论是主茎还是分蘖的穗长、穗质量、穗粒数、粒质量等均比对照增加;但前者主茎各项指标的增幅较大,而后者分蘖的各项指标增幅较大。初步确定冬小麦在充分灌溉条件下至少有1/4的根系是冗余的。
侯慧芝黄高宝郭清毅王利立
关键词:干旱灌区冬小麦根系生长冗余
大麦/豌豆间作系统种间竞争力及产量对地下作用和密度互作的响应被引量:18
2016年
种间关系是间作高产和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生物学基础,揭示种间关系对间作产量的影响,对优化间作技术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设计根系完全分隔(地上互作)与不分隔(地上地下互作)2种种间作用关系,及2个大麦种植密度(15株·盆^(-1)、25株·盆^(-1)),探讨了根系相互作用与密植对大麦间作豌豆种间竞争互补关系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建立基于优化种间关系提高间作产量的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与单作相比,间作可提高群体干物质积累量3.6%~11.3%,其中地下作用的贡献率为53.9%~63.5%;增加大麦种植密度,使根系不分隔间作处理的群体干物质量提高12.5%~14.4%,根系完全分隔间作处理提高3.3%~6.7%。同样,与单作相比,间作群体籽粒产量提高8.6%~38.8%,地下作用的贡献率为2.4%~16.2%;增加大麦种植密度,不分隔与分隔间作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提高7.0%~10.9%与1.2%~2.6%,说明地下根系相互作用是间作密植的重要基础。2)间作可提高大麦、豌豆的收获指数,大麦提高8.7%~21.0%、豌豆提高3.3%~31.7%;间作大麦收获指数随着大麦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而间作豌豆收获指数随着大麦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根系完全分隔处理降低作用更明显。3)根系不分隔地下作用可提高间作群体土地当量比(LER),增加大麦种植密度降低了LER,说明地下根系相互作用是产生间作优势的主要原因。4)地下作用明显增大了大麦相对于豌豆全生育期的平均竞争力,增长率达40.1%~89.1%;增加大麦种植密度,平均竞争力提高11.0%~49.9%。5)间作群体籽粒产量与大麦相对于豌豆全生育期的平均竞争力呈二次相关关系,当该竞争力在0.35、0.13时利于间作大麦、豌豆获得高产。本研究表明,通过增加大麦种植密度(如本研究的25株×盆^(-1))来适度提高大麦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大麦灌浆期的竞争优势有利于间
王利立朱永永殷文郑德阳柴强
关键词:作物产量土地当量比
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旗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为了探讨在河西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旗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设计传统耕作(T)、秸秆还田(TIS)、免耕(NT)、免耕覆盖(NTS)和免耕立茬(NTSS)五种耕作方式,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旗叶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和...
王利立
关键词:叶水势
文献传递
连作对罂粟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在罂粟果实膨大期,对正茬、迎茬、连作2 a、连作4 a处理的叶片光合生理生态参数进行了测定,旨在研究连作对罂粟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罂粟正茬、迎茬、连作2 a处理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具有明显的"午休"现象;连作4 a处理的光合速率变化呈单峰曲线.正茬、迎茬和连作4 a处理的光合速率下降(午休)是由气孔因素引起的,而连作2 a处理的光合速率下降(午休)主要原因是由非气孔因素引起的.正茬处理的光合速率显著高于迎茬、连作2 a和连作4 a处理的光合速率,分别高出2.71、2.28、2.31μmol/(m2.s).
朱永永张恩和何庆祥王利立
关键词:罂粟连作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
施氮水平对大麦间作豌豆种间竞争的调控效应被引量:9
2014年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施氮水平对大麦间作豌豆种间竞争优势的影响,并对间作作物竞争力与产量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以期为禾豆间作高效施氮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麦分蘖期和灌浆期,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表现间作优势,但大麦拔节期和抽穗期LER小于1表现间作劣势;高氮素水平(N2)在大麦分蘖期、拔节期和灌浆期的LER分别为1.17、1.03和1.34,均大于低、中氮素水平,表明高氮素水平更利于形成间作优势。共生期内,大麦分蘖期不施氮、中施氮和高施氮处理大麦的相对竞争力(Abp)分别是-0.1066、-0.2133和-0.1407,收获期分别为0.0664、-0.0144和0.0276,全生育期平均竞争力分别为0.1328、0.0425和0.0187,说明施氮水平可调节大麦的相对竞争力。间作系统总产量与大麦灌浆期的相对竞争力呈极显著性正相关关系,与大麦相对于豌豆的平均竞争力呈二次曲线关系。大麦平均相对竞争力在不施氮时比高施氮高7.6%,中施氮时则小于零。因此,适当提高大麦灌浆期的竞争优势有利于提高复合群体的产量,施氮水平强烈影响大麦-豌豆种间的竞争关系和综合生产力。
张妍王利立柴强赵财
关键词:大麦豌豆间作氮素水平
短小芽孢杆菌BPS48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以天薯11号为指示品种,研究了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BPS48对马铃薯生长期间病害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用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BPS48可湿性粉剂300倍液灌根后,病毒病发病率较轻;折合产量最高,为14 200 kg/hm^2,较空白对照增产2 250 kg/hm^2,增产率18.8%。用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45 g/L浓度下浸种30 min后,马铃薯折合产量为10 600 kg/hm^2,较空白对照减产1 350 kg/hm^2,减产率11.3%。
李芳弟王利立王利立王鹏杨晨郭天顺齐小东杨晨颉炜清窦俊焕吕汰
关键词:马铃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