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穆淑花

作品数:12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纹状体
  • 5篇神经元
  • 4篇形态学
  • 4篇大鼠纹状体
  • 3篇中间神经元
  • 2篇形态学特征
  • 2篇细胞
  • 2篇细胞损伤
  • 2篇NP
  • 2篇PATCH
  • 2篇PC12细胞
  • 2篇PC12细胞...
  • 2篇3-硝基丙酸
  • 2篇MATRIX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表达
  • 1篇电镜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毒性

机构

  • 12篇中山大学
  • 2篇广东药学院
  • 1篇增城市新塘医...

作者

  • 12篇穆淑花
  • 12篇雷万龙
  • 11篇刘冰冰
  • 9篇李可一
  • 9篇欧阳丽斯
  • 9篇朱亚西
  • 4篇刘宗伟
  • 4篇贾钰
  • 3篇詹玛利
  • 2篇马宇昕
  • 2篇李幽兰
  • 2篇陈思
  • 1篇阳桂香
  • 1篇陈嘉昌
  • 1篇罗程
  • 1篇邬加佳
  • 1篇詹玛琍
  • 1篇马静
  • 1篇杨川

传媒

  • 6篇解剖学研究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BDA神经示踪研究证实大鼠纹状体神经通路连接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为了观察证实纹状体神经元的形态定位和突触连接,以及由此证实神经示踪技术在此领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方法实验借助示踪剂立体定位注射,并结合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超微结构技术,实验数据以SPSS10.0软件统计处理。结果 (1)神经示踪剂BDA显示较好的定向运送特性,具有敏感和理想的标记效果。借助示踪剂BDA注射的逆行单标记实验结果显示纹状体-SNr和-GPe两类投射神经元的胞体大小和分支数量无明显的形态学差异,在免疫电镜下明显可见阳性树突和树突棘及其所形成的兴奋性突触连接。光镜下可见BDA顺行标记的PFn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密集分布于纹状体,并在电镜下清晰可见这些阳性终末与纹状体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2)神经示踪结合免疫组化双标记显示纹状体-SNr和-GPe神经元均较少定位于Patch间区,而且均与纹状体Parv中间神经元之间无明显定性关系,但可见中脑TH阳性纤维的密集分布。在电镜超微结构水平可见BDA顺行标记的PFn阳性终末分别与纹状体-直接通路和纹状体-间接通路神经元形成典型的兴奋性突触连接,但与两者之间,及其所属的树突和树突棘之间的突触连接百分率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P>0.05)。(3)荧光双标记结果显示BDA标记的PFn阳性终末和VG lut2抗体的免疫标记的背侧丘脑-纹状体阳性终末,在纹状体内呈现95.4%的共存率,而且后者标记更充分。同时也证实纹状体-SNr和-GPe两类投射神经元相互之间不显示可见的共存关系。结论 BDA为高度敏感的神经示踪剂,能够较为方便和充分地标记目的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纹状体-SNr和-GPe两类投射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分布形式无明显的差异。中脑和背侧丘脑神经元均与纹状体神经元之间存在形态学联系,尤其是背侧丘脑神经元与纹状体-直接通路和纹状体-间接通路神经元之间形成典型的兴奋�
刘冰冰穆淑花欧阳丽斯朱亚西李可一詹玛利刘宗伟贾钰雷万龙
大鼠Parv中间神经元形态学特征及其在纹状体分布规律的探察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纹状体Parv中间神经元被认为是连接纹状体传入和传出神经元之间的枢纽。本实验旨在观察证实纹状体Parv神经元胞体、树突和轴突的形态学特征和在纹状体的分布及其与纹状体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成年雄性SD大鼠常规灌注固定和取脑;半导体冰冻切片之后进行免疫组化PAP方法单标记和双标记;光镜观察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并进行计数和计算其百分比;应用SPSS软件统计处理。【结果】Parv阳性神经元在纹状体呈现散在不均匀分布,在纹状体背外侧区的分布多于其它区域(P<0.001);Parv阳性神经元在Matrix间区分布的百分比显著高于Patch间区(82.0%比18.0%,P<0.001);纹状体Parv阳性细胞为典型的中等大小的中间神经元(平均直径11.68μm),胞体呈多边形或卵圆形,外侧区胞体直径大于内侧区(P<0.01);阳性神经元树突密集,表面光滑和未见树突棘;神经元轴突细长,在纹状体可见其分支。【结论】Parv阳性中间神经元在纹状体背外侧区的密集分布、高百分比聚集于Matrix间区和典型的中间神经元特征,提示其可能对纹状体不同区域的投射神经元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作用。
穆淑花刘冰冰朱亚西李可一雷万龙
关键词:纹状体
联合阴道哑铃锥训练改善产后盆底肌张力的研究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证实Kegel联合阴道哑铃锥训练方法对产后盆底肌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借助PHENIX盆底肌康复检测仪检测300例产后妇女分别通过传统Kegel康复训练和Kegel联合阴道哑铃锥康复训练对盆底肌张力和产后性功能恢复的效果。对问卷调查资料和仪器检测数据进行评分和分度,并借助SPSS11.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传统训练组和联合哑铃锥训练组盆底肌张力的测定结果显示,盆底肌张力在Ⅳ级和Ⅴ级程度的传统训练组和联合哑铃锥训练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联合哑铃锥训练组比传统训练组的盆底肌张力增强更明显(P<0.05﹚。对问卷资料量化评分结果显示,在产后3个月的训练期间传统训练组和联合哑铃锥训练组性功能指数高于60分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此差异在产后12个月的训练期间更显著,而且在此期间联合哑铃锥训练组比传统训练组的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联合哑铃锥训练方式能够明显改善产后盆底肌张力,加速盆底肌和生殖器官的机能恢复,从而提高生育妇女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而且此训练方式由于成本低廉和使用方便适合基层医院的临床推广。
马静穆淑花欧阳丽斯雷万龙
大鼠纹状体parvalbumin阳性中间神经元的超微结构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纹状体parvalbumin(Parv)阳性中间神经元在神经通路上的突触连接。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神经示踪方法标记SD大鼠纹状体Parv及其相关神经元,光镜和电镜观察阳性神经元的结构和位置关系。结果:Parv阳性中间神经元中等大小,散在分布于纹状体,以背外侧居多。光镜免疫双标记显示Parv阳性中间神经元与皮质、丘脑和中脑黑质的传入轴突终末形成明显的形态位置上的邻近关系,其轴突终末则与纹状体不同类型投射神经元在光镜下也形成邻近关系。Parv阳性中间神经元的免疫电镜观察显示阳性产物主要游离于胞体、树突和轴突的胞质内。Parv阳性中间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均接受大量的非对称型突触传入。Parv阳性轴突终末平均大小为(0.62±0.28)μm,可见其与纹状体神经元的树突、胞体和树突棘形成对称型突触,其中与树突形成的突触占69.64%,与胞体和树突棘形成的突触分别为26.78%和3.58%。结论:纹状体Parv阳性中间神经元形态学上与皮质、丘脑、黑质以及纹状体投射神经元形成突触连接,提示其可能在调节纹状体信息传入和输出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欧阳丽斯穆淑花刘冰冰朱亚西李可一雷万龙
关键词:纹状体PARVALBUMIN中间神经元投射神经元免疫电镜
CEPO对6-OHDA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3年
目的探讨氨甲酰化促红细胞生成素(CEPO)对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诱导PC12细胞损伤及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借助CCK8、流式细胞(Flow cytometry,FCM)、Western-blotting和逆转录PCR(RT-PCR)技术检测PC12模型细胞相关指标的变化,实验数据以SPSS15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CCK8结果显示6-O-HDA处理能够显著降低PC12模型细胞的存活率,而CEPO处理对其变化显示抑制作用;FCM技术探察结果显示,6-OHDA处理能够明显诱导PC12模型细胞的损伤与凋亡,而CEPO预处理能够减轻PC12模型细胞的损伤与凋亡(P<0.05);借助Western-blotting技术探察显示6-OHDA+CEPO处理组的PC12细胞的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6-OHDA处理组(P<0.05);RT-PCR结果显示,6-OHDA处理明显降低PC12模型细胞的Bcl-2 mRNA的表达(P<0.05)以及上调PC12模型细胞的Bax mRNA的表达(P<0.01),而CEPO处理明显上调Bcl-2 mRNA的表达水平(P<0.05)以及抑制Bax mRNA的表达(P<0.05)。结论CEPO处理能够显著抑制6-OHDA所诱导的PC12细胞的损伤及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上调Bcl-2,并下调Bax和Caspase-3的表达有关。
贾钰欧阳丽斯马宇昕陈嘉昌阳桂香李幽兰刘冰冰穆淑花陈思雷万龙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PC12细胞帕金森病
大鼠纹状体Patch和Matrix间区及其神经元形态学特征的观察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纹状体Patch和Matrix间区被证实与神经精神活动和躯体运动有关。本实验旨在探测Patch和Matrix间区及其神经元的形态学特征,为研究纹状体-Patch和-Matrix神经元的通路联系提供资料。【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分别按照常规和电镜要求灌注固定、取脑和后固定;半导体或振动切片之后进行免疫组化PAP方法单标记和双标记;光镜下分别用Photoshop软件测量Patch和Matrix间区的面积并计算百分比;光镜和电镜下观察阳性神经元的结构;实验数据用SPSS软件统计处理。【结果】①Mor阳性的Patch间区呈不规则形的斑块状散在分布于纹状体,在胼胝体深方存在一条恒定的阳性带状区。Patch间区占纹状体面积的9%,其面积在纹状体的头侧明显大于尾侧(P<0.05)。阳性结构呈细丝或絮状,阳性胞体不明显。②Calb阳性的Matrix间区在纹状体内侧区染色较深,可见明显不规则的淡染色区,其形状与相邻片的Patch间区一致。Matrix间区的面积明显大于Patch间区(P<0.05)。可见阳性树突和树突棘,但阳性胞体不明显。③电镜下分别可见Mor和Calb阳性树突和树突棘,其大多数接受兴奋性突触连接,而与阳性树突形成的突触多为穿孔型。抑制性突触少见,阳性胞体不明显。【结论】头侧纹状体密集分布的Patch间区、内侧纹状体Calb强烈反应,和阳性标记的树突、树突棘以及兴奋性突触为主的形态学特征,提示Mor和Calb阳性神经元分别具有特异性的神经通路连接和生理机能。
雷万龙刘冰冰穆淑花李可一朱亚西
关键词:纹状体MORCALB
丘脑束旁核-纹状体神经元轴突终末的超微结构证实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丘脑束旁核(PFn)-纹状体神经元轴突终末的分布和超微结构特征,以及与纹状体神经元之间的形态学联系。方法借助于神经示踪剂BDA10K注射方法顺行标记PFn神经元,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和计数阳性纤维在纹状体内的数量和分布形式以及超微结构特征,实验资料借助于SPSS软件统计处理分析和体视学观察。结果①PFn神经元轴突终末在纹状体内呈散在不均匀分布;背侧区显著多于腹侧区(P<0.001),而外侧区与内侧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7)。②光镜高倍镜观察显示大量的BDA阳性纤维与纹状体不同类型神经元(包括NeuN阳性、Darpp-32阳性以及Parv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在形态学上存在明显的相邻关系。③电镜观察和测量结果显示BDA阳性终末平均直径为(0.648±0.288)μm,同时发现它们与纹状体神经元之间主要形成兴奋性(非对称型)突触连接;阳性轴突终末的65.18%与树突形成兴奋性突触,其直径为(0.651±0.304)μm;剩余的34.82%[平均直径为(0.642±0.257)μm]与树突棘形成兴奋性突触连接。结论丘脑PFn-纹状体神经元轴突终末主要分布于纹状体的背侧区,并与纹状体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显示相邻关系,电镜超微结构下证实其突触形式主要为轴-树兴奋性突触连接,结果提示丘脑PFn神经元对纹状体不同类型的神经元的影响可能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
刘冰冰欧阳丽斯穆淑花朱亚西李可一雷万龙
关键词:纹状体
在肌腱损伤动物模型修复过程中BFGF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特征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研究证实肌腱损伤修复过程中病灶区病理学变化及BFGF和Ⅰ型胶原蛋白在肌腱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构建Leghorn鸡屈趾肌腱损伤修复模型,借助体视学、生物力学以及免疫组化进行探察和评价,实验数据利用SPSS10.0软件统计处理。【结果】①肌腱粘连程度和抗张力强度分别随损伤修复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第6周组明显高于其它时间组(P<0.001),而且各时间组均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②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病灶区出现大量炎症细胞和肌腱细胞,除第6周组外,其它时间组肌腱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数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显示肌腱细胞数量的峰值出现于第2周(P<0.001),而巨噬细胞数量在各时间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免疫组化探测显示BFGF阳性细胞数量及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在各时间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在第2周组显著高于其它时间组(P<0.001)。【结论】肌腱损伤修复过程中肌腱粘连程度和抗张力强度的变化与损伤修复时间正相关,病灶区组织病理学变化、BFGF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高峰出现于第2周,提示BFGF和Ⅰ型胶原蛋白牵涉到损伤肌腱的修复过程。
罗程刘冰冰欧阳丽斯李可一穆淑花朱亚西刘宗伟詹玛琍雷万龙
关键词:肌腱BFGF
纹状体D1和D2受体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学观察
<正>形态学将纹状体投射神经元分成纹状体-黑质神经元和纹状体-苍白球神经元,神经化学研究证实纹状体-黑质神经元主要释放SP神经递质和表达多巴氨Ⅰ型(D1)受体,而纹状体-苍白球神经元则释放ENK神经递质和表达多巴氨Ⅱ型(...
雷万龙穆淑花刘冰冰朱亚西李可一
文献传递
3-NP诱导大鼠纹状体损伤的组织病理学证实
2010年
目的探察证实3-NP对实验大鼠纹状体的损害作用。方法实验借助行为学探测、经典组化和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大鼠运动行为学和纹状体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形态学探察,实验数据采用SPSS软件统计学处理。结果①运动行为学探测显示大鼠过平衡木的启动延搁时间和完成全过程时间明显延长(P<0.05,P<0.05),以及前爪滑落次数与3-NP处理之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抓握时间也明显比3-NP处理之前延长(P<0.05)。②组织学探察显示,多种组化染色均在实验大鼠纹状体的背外侧区恒定出现一块明显的坏死灶,发生率为80%。坏死区及其周边区绝大部分神经元发生丢失,仅有少数体积较大的细胞幸存。Golgi染色显示在周边区幸存神经元的树突发生明显断裂和弯曲。酶组化显示病灶区SDH明显淡染,周边区可见一些强反应的细胞。③神经元特异性抗体探察显示坏死灶及其周边区神经元丢失严重,纹状体投射神经元的丢失更显著。对神经元死亡和损伤性质的进一步鉴定结果显示在坏死灶及其周边区均可见大量凋亡细胞。结论 3-NP特异性地诱导纹状体背外侧区神经元损伤,纹状体不同类型神经元对3-NP损伤显示不同的敏感性,凋亡和能量代谢障碍因素牵涉到此病理过程。
穆淑花欧阳丽斯刘冰冰朱亚西李可一詹玛利刘宗伟贾钰雷万龙
关键词:3-硝基丙酸纹状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