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琼慧
- 作品数:17 被引量:53H指数:5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武汉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Wnt诱导分泌型蛋白1:研究乙型肝炎诱发肝癌的新途径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观察由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引起的HepG2细胞内Wnt诱导分泌型蛋白1(WISP-1)的变化,探索HBV诱发肝癌的机制。方法收集肝癌、癌旁及正常肝组织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标本中HBX和WISP-1的表达差异。设立2个实验组:稳定转染HBx基因的HepG2细胞(Gx)组和稳定转染空载体pc-DNA3.1(+)HepG2细胞(G0)组。同时用PeR和Westemblot检测两组细胞中WISP-1的表达。计数资料样本率比较用x2检验;计量资料均数的比较用f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肝癌组织中WISP-1的表达阳性率为76.6%,较癌旁组织的23.舭及正常肝组织的0明显增高,x2=35.96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x细胞中WISP-1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170.33±41.26、240.33±11.37,与GO细胞中WISP-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265.34±27.47、40.33±7.09比较;t=31.625,F=600.565,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WISP-1基因在肝癌中呈高表达,HBV感染肝细胞后,其HBX可通过上调WISP-1的表达水平引起肝癌的发生。
- 蒋翔汪志军谢琼慧刘庆林菊生
- 关键词:肝炎乙型肝肿瘤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在电烧伤大鼠血清诱导单核-内皮细胞黏附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观察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 K/Akt)通路在电烧伤大鼠血清诱导的单核细胞中的变化,探讨其在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中的作用. 方法 取64只清洁级SD大鼠制作电烧伤模型,制备电烧伤大鼠血清;取24只大鼠不作处理,制备正常大鼠血清.(1)常规培养人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正常血清组(将细胞重新悬浮于含体积分数20%正常大鼠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中)和烧伤血清组(将细胞重新悬浮于含体积分数20%电烧伤大鼠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中),每组设6个复孔.正常血清组于培养24 h,烧伤血清组于培养3、6、24 h,观察THP-1细胞形态,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2组细胞上清液中TNF-α含量.2组均于培养3、6、24 h收集细胞,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kt活化状态.(2)另取THP-1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血清组、烧伤血清组,2组各自培养方法同前;正常血清+阻断剂组、烧伤血清+阻断剂组,在正常血清组、烧伤血清组的培养液中加入渥曼青霉素100 nmol/L,余培养方法同前.每组设6个复孔.取培养3、6h的THP-1细胞,加入单层人血管内皮细胞株EA.hy926细胞,行单核-内皮细胞黏附检测.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 结果 (1)正常血清组培养24 h,THP-1细胞呈悬浮生长、形态一致.烧伤血清组培养3h,细胞膜完整,细胞形态不规则;培养6h细胞大小不一,细胞膜与细胞质膨胀;培养24 h细胞膜破裂,细胞死亡.正常血清组培养24 h和烧伤血清组培养3、6、24 h,THP-1细胞上清液中TNF-α含量分别为(38.5±1.4)、(75.1±1.5)、(91.5±1.8)、(117.0±1.4)pg/mL,总体比较差异明显(F=1 415.306,P<0.01).烧伤血清组培养3、6、24 h THP-1细胞上清液中TNF-α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血清组培养24 h(£值分别为29.614、42.852、63.485,P值均小于0.01).烧伤血清组培养3�
- 阮琼芳赵超莉叶子青张卫东谢琼慧谢卫国
- 关键词: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类血清单核细胞内皮细胞
- 电烧伤大鼠血清诱导单核细胞分泌VEGF对单核-内皮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
- 2015年
- 目的:观察电烧伤大鼠血清诱导的单核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探讨其对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制做电烧伤大鼠模型,制备电烧伤大鼠血清,同时制备正常大鼠血清作为对照。采用夹心ELISA法检测正常大鼠血清和电烧伤大鼠血清中VEGF及其可溶性受体s Flt-1含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人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分为正常血清组和电烧伤血清组,ELISA法检测2组细胞上清液中VEGF和s Flt-1含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人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分为正常血清组、烧伤血清组、正常血清+阻断剂组和烧伤血清+阻断剂组。取培养3 h、6 h的THP-1细胞,加入单层血管内皮细胞株EA.hy926细胞,行单核-内皮细胞黏附检测。结果:大鼠电烧伤后血清VEGF水平较正常大鼠显著增加,s Flt-1水平较正常大鼠明显减少。电烧伤血清诱导THP-1细胞分泌VEGF,s Flt-1水平随之减少。电烧伤血清可促进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s Flt-1可抑制电烧伤血清诱导的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结论:电烧伤大鼠血清诱导单核细胞分泌VEGF,从而促进单核-内皮细胞黏附。阻断VEGF的生物学效应,可有效抑制单核-内皮细胞的黏附。
- 阮琼芳赵超莉叶子青谢琼慧谢卫国
- 关键词:电烧伤单核细胞内皮细胞
- 21例瘢痕癌患者诊疗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 了解瘢痕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的21例瘢痕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原发病发展至瘢痕癌的时间、溃疡持续时间、病变部位、溃疡区面积、溃疡区症状、术前细菌学培养结果、组织病理学类型、癌细胞分化程度、侵袭深度、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情况. 结果 (1)21例瘢痕癌患者年龄为19 ~74(47±13)岁,男女比例约为0.9∶1.0.(2)原发病以火焰烧伤、热液烫伤为主,分别为12例占57.1%、7例占33.3%;原发病发展至瘢痕癌的时间为10 ~56(40±14)年.(3)12例患者的瘢痕溃疡持续时间超过1年,占57.1%.(4)病变部位常见于四肢、头面部,分别为13例占61.9%、6例占28.6%.(5)溃疡区面积为0.25 ~ 74.25(39±25)cm2.多数患者溃疡区出现恶臭分泌物、出血、疼痛加剧、溃疡面积逐渐扩大现象.(6)术前细菌学培养显示,16例患者创面分泌物培养呈阳性,占76.2%;血培养结果均为阴性.(7)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20例患者为鳞状细胞癌、1例患者为基底细胞癌,分化程度以高、中分化为主,近40%患者的癌细胞侵袭至皮下组织或更深.(8)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11例患者切除病灶后行自体皮移植术、5例患者切除病灶后行皮瓣修复术、5例患者行截肢术.12例患者术后接受康复治疗,占57.1%.本组2例癌细胞肺部转移患者接受化学治疗.(9)术后大多数皮瓣或皮片存活良好,少数未成活者经再次植皮修复.随访6个月~5年,4例患者复发瘢痕癌,其中2例死亡;其余患者存活良好. 结论 笔者单位收治瘢痕癌多为鳞状细胞癌.对瘢痕溃疡病程长、反复发作的患者,应考虑病理学确诊.目前手术切除仍是治疗瘢痕癌的首选方法;瘢痕癌切除术后应定期随访,监测癌变是否复发转移.
- 叶子青谢卫国龙忠恒王晖刘淑华谢琼慧赵超莉张佳
- 关键词:皮肤瘢痕
- 严重烧伤早期大鼠心肌组织微小RNA-126的表达变化及其与心肌损害的关系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早期大鼠心肌组织中微小RNA-126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表达变化以及两者的相关性,并在细胞水平验证微小RNA-126与心肌损害的关系。方法(1)将48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8只(致假伤,不予补液)和烧伤组40只(背部造成30%TBSA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伤后经腹腔注射乳酸林格液)。假伤组伤后1h收集腹主动脉血,之后处死大鼠取左心室组织;伤后3、6、12、24、48h,烧伤组分别取8只大鼠采集腹主动脉血,之后处死大鼠取左心室组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中微小RNA-126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cTnI水平。(2)将大鼠心肌细胞株H9C2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常规培养)、刺激组、阴性转染+刺激组、转染+刺激组。刺激组将细胞置于含体积分数10%烧伤大鼠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行缺氧处理24h;阴性转染+刺激组、转染+刺激组分别用微小RNA模拟物阴性对照、微小RNA-126模拟物转染细胞24h后,同刺激组处理。其中烧伤大鼠血清来源于实验(1)伤后6h留取血清。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心肌细胞中微小RNA-126表达(样本数为3),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心肌细胞活力(样本数为4,数据以吸光度值表示),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对大鼠心肌组织微小RNA-126表达与血清cTnI水平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1)与假伤组伤后1h比较,烧伤组伤后各时相点大鼠心肌组织微小RNA-126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t值为5.68~9.79,P值均小于0.01),其中伤后24h达最低值(0.40±0.08);与假伤组伤后1h比较,烧伤组伤后各时相点大鼠血清cTnI水平均明显升高(t值为6.68~12.79,P值均小于0.01),其中伤后12h达峰值[(1035±177)pg/mL]。�
- 谢琼慧叶子青陈斓赵超莉阮琼芳谢卫国
- 关键词:烧伤肌钙蛋白I细胞活力
-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对HepG2细胞羧末端结合蛋白反应蛋白表达的影响
- 2011年
-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对博莱霉素诱导HepG2细胞DNA双链断裂(DSB)损伤修复关键因子羧末端结合蛋白反应蛋白(CtIP)的影响。方法建立稳定表达HBx的HepG2肝癌细胞株(HepG2-HBx)及空质粒对照细胞株(HepG2-vec)。用博莱霉素诱导细胞DSB损伤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CtIP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tIP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情况。多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两组数据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经检测转染HBx基因的HepG2细胞(HepG2-HBx)能稳定表达HBx。博莱霉素处理后,HepG2-HBx细胞与HepG2-vec细胞的凋亡比例分别为16.90%±0.89%和15.30%±0.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074,P〉0.05),但死亡细胞比例分别为8.71%±0.74%和4.90%±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7.126,P〈0.01);同时两种细胞株都出现了细胞周期G2/M期阻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01,P〈0.05)。HBx使CtIP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均下调,HeDG2-HBx细胞与HepG2-vec细胞CtIP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6±0.04、0.7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4,P〈0.05);CtIP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6、1.23±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2,P〈0.05)。同时观察到CtIP蛋白主要在细胞胞核内表达。结论HBx能干扰肿瘤抑制蛋白CtIP的表达,可能影响细胞DSB损伤的修复。
- 刘庆王梦漪何星星陈曼宋起龙蒋翔谢琼慧林菊生
- 关键词:肝细胞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DNA双链断裂
- 微小RNA-21对缺血缺氧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微小RNA.21对缺血缺氧所致大鼠心肌细胞凋产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I)取大鼠心肌细胞株H9C2加入低糖无血清DMEM培养液模拟缺血环境,将细胞镫于气体成分为体积分数l%氧气、5%二氧化碳和94%氮气的i气培养箱中进行缺氧培养。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正常心肌细胞和缺血缺氧刺激6、24h心肌细胞中微小RNA-21的表达。(2)另取心肌细胞株H9C2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常规培养;单纯缺咀缺氧组:行单纯缺血缺氧处理24h;阴性转染+缺血缺氧组:转染微小RNA模拟物阴性对照24h后,给予缺血缺氧处理24h;微小RNA-2l+缺血缺氧组:转染微小RNA-2l模拟物24h后,给予缺虹缺氧处理24h。后3组均于处理完毕后立即进行如下检测,正常对照组于同时相点收集细胞进行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测定心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本实验样本数为6或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1)正常心肌细胞和缺血缺氧刺激6、24h心肌细胞微小RNA-2l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9±0.17、0.75±0.08、0.67±0.08(F=11.280,P=0.009)。与正常心肌细胞比较,缺血缺氧处理24(t=4.461,P=0.004)、6h(t=3.642,P=0.011)的心肌细胞中微小RNA-21表达均下渊,且前者更明最。故后续实验细胞缺血缺氧处理均为24h。(2)正常对照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3.5±0.7)%。缺血缺氧处理24h,单纯缺血缺氧组、阴性转染+缺血缺氧组及微小RNA-21+缺血缺氧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7.3±3.2)%、(16.4±3.0)%、(7.6±2.0)%(F=15.176,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缺虹缺氧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t=5.64l,P�
- 谢琼慧赵超莉叶子青杨飞阮琼芳谢卫国
- 关键词:细胞系细胞凋亡微小RNA-21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下调miR-192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的影响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HBx)通过调节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中miR-192的表达而抑制其凋亡的机制。方法设立3个细胞组:稳定转染HBx基因的HepG2细胞(HepG2/HBx),稳定转染空载体pcDNA3.1的HepG2细胞(HepG2/pcDNA3.1)以及未作转染的HepG2细胞。用流式细胞术分析3个细胞组的凋亡率差异,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3组细胞中miR-192的表达水平。转染miR-192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同时用SYBRGreen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p53、PUMA表达的变化。计量资料均数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HepG2/HBx细胞的凋亡率为2.37%q-0.35%,较HepG2/pcDNA3.1、HepG2细胞(11.46%±0.69%、12.50%±0.66%)明显降低(F=171.722,P〈0.01)。miR-192表达在HepG2/HBx细胞中为49.1%±5.9%,较HelK;2/pcDNA3.1、HepG2细胞(98.0%±8.9%,100%)也明显下调(F=14.319,P〈0.05)。转染miR-192后HepG2细胞的凋亡率(15.74%±1.17%)较转染相应阴性对照的HepG2细胞的凋亡率(10.74%士1.15%)显著升高(F=18.415,P〈0.05),同时,p53、PUMA基因在mRNA(p53:1.68±0.12比0.90±0.09,F=43.115,尸〈0.05;PUMA:1.66±0.10比0.98±0.06,F=22.541,P〈0.05)和蛋白质水平(p53:3.07比1,PUMA:2.13比1)的表达均显著上升。结论miR-192促进HepG2细胞凋亡,HBx通过下调miR-192抑制HepG2细胞凋亡。
- 谢琼慧何星星常莹蒋翔林菊生
- 关键词:乙型基因肝细胞
- 微小RNA-21在大鼠严重烫伤早期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作用机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观察大鼠严重烫伤早期心肌组织中微小RN A-21以及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PDCD4)的表达变化,在细胞水平验证两者关系,初步探讨微小RN A-21参与大鼠严重烫伤早期心肌损害的分子机制,方法 (1)将4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8只(致假伤)和烫伤组32只(背部致30% TBSAⅢ度烫伤),假伤组伤后不予补液,lh后处死取左心室组织;烫伤组伤后经腹腔注射乳酸林格液,于伤后3、6、12、24 h分别处死8只大鼠取左心室组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中微小RNA-21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DCD4蛋白表达,(2)取大鼠心肌细胞株H9C2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小RNA-21拮抗剂组(转染微小RNA-21拮抗剂)和转染对照组(转染微小RNA拮抗剂阴性对照),转染后48 h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测定心肌细胞PDCD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ISD-t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鼠心肌组织微小RNA-21表达与PDCD4蛋白水平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1)假伤组伤后lh及烫伤组伤后3、6、12、24 h大鼠心肌组织微小RNA-21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6±0.13、0.44±0.08、0.42 ±0.10、0.33±0.07、0.61±0.10(F=27.331,P<0.001),与假伤组伤后1h比较,烫伤组伤后3、6、12、24 h心肌组织微小RNA-21水平均明显下降(t值为4.558~9.410,P值均小于0.01),假伤组伤后1h及烫伤组伤后3、6、12、24 h大鼠心肌组织PDCD4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4±0.05、0.60±0.09、0.92±0.15、0.86±0.11、0.57±0.10(F=8.622,P=0.003),其中烫伤组伤后6、12 h表达量显著高于假伤组伤后1 h(t值分别为4.968和4.122,P值均小于0.01).烫伤组大鼠各时相点心肌组织微小RN A-21表达水平与PDCD4蛋白表达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572,P=0.026),(2)微小RNA-21拮抗剂组心肌细胞PDCD4的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
- 谢琼慧赵超莉叶子青杨飞阮琼芳谢卫国
- 关键词:烧伤心肌缺血微小RNA-21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 miR-192负性调控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中RB1基因的表达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miR-192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中RB1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iR-192进行靶基因预测并分析其潜在靶基因RB1;将含有miR-192结合位点的RB1mRNA 3′端非编码区(3′UTR)片段和在miR-192结合位点进行突变的RB1 3′UTR突变片段克隆至报告基因载体pMIR-Report luciferase vector,重组质粒分别命名为pMIR-RB1和pMIR-RB1-mut;将重组质粒、Beta-gal内参质粒和microRNA共转染HepG2细胞,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各实验组中细胞荧光素酶的表达;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在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miR-192对内源性RB1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89个miR-192的潜在靶基因,RB1基因是其中之一;测序验证重组质粒pMIR-RB1和pMIR-RB1-mut构建成功;过表达miR-192时,共转染pMIR-RB1质粒的细胞相对荧光素酶活性(4.80±0.36)较相应过表达miR-NC组(7.90±0.91)明显降低(P<0.05),而共转染pMIR-Luc或pMIR-RB1-mut质粒的细胞相对荧光素酶活性[pMIR-Luc:(7.68±1.04);pMIR-RB1-mut:(7.56±0.99)]较相应过表达miR-NC组[pMIR-Luc:(7.86±0.73);pMIR-RB1-mut:(7.82±1.05)]无显著差异;上调miR-192水平显著降低HepG2细胞中内源性RB1mRNA[(0.56±0.10)vs(1.05±0.13)]和蛋白(47%vs 100%)的表达。结论 RB1基因是miR-192的一个靶基因,在HepG2细胞中,miR-192通过直接结合RB1mRNA 3′UTR而负性调控RB1基因表达。
- 谢琼慧王梦漪谢卫国何星星常莹蒋翔阮琼芳林菊生
- 关键词:RB1基因HEPG2细胞基因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