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桂珍 作品数:49 被引量:545 H指数:14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经济管理 天文地球 文化科学 更多>>
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事故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2 2014年 面对严峻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不断提升的化学品风险管理要求,我国对于POPs污染事故预警管理的需求日益迫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及POPs生成机制,针对不同的POPs和污染事故的种类,构建出POPs污染事故的预警指标体系,以期为完善我国POPs污染事故预警管理提供决策支持.预警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两部分:POPs预警指标和运行保障机制.POPs预警指标包括了警源指标、警兆指标和警度指标.为保障预警体系的有效实施,构建了预警响应机制及政策保障机制,包括对风险源的动态清单管理和定期评估,及时有效的警情上报,各部门的协调合作等. 王琳 吕永龙 贺桂珍 王铁宇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预警指标 生命周期理论 应急响应 可持续生态学 被引量:27 2019年 可持续生态学系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解决自然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或者说生态学不断将人类及其社会经济活动纳入研究范畴而形成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40年来,我国在可持续生态学研究和实践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二是构建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三是推进实施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不同时空尺度进行了试点示范;四是将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中,并利用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跨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建设;五是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的出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有力地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六是系统地研究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生态系统的影响,科学评估了气候变化的现状、趋势及其影响,提出了气候变化的生态适应对策;七是不断推进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创建了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本文从宏观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评述可持续性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可持续生态学的重点研究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 吕永龙 王一超 苑晶晶 贺桂珍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复合生态系统 多尺度 全球变化 基于LCA的POPs控制技术系统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4 2010年 POPs控制的技术举措是各行业削减POPs排放的重要手段。为了在众多POPs控制技术中筛选出更可靠、更经济可行的技术,将POPs控制技术分为替代技术、入料控制技术、过程控制技术及末端处置技术四个大类,并结合综合指标法和生命周期法建立了POPs控制技术系统评估框架。同时,以山西某焦化厂出焦除尘布袋技术作为案例进行定量评估,系统地给出了布袋除尘器在经济运行、环境保护以及技术效果三方面的指标值。评价结果显示布袋除尘技术在技术稳定性、去除POPs污染物效果等技术指标上有较好的表现,并且不会产生额外的环境影响负荷。 冯嫣 吕永龙 王铁宇 贺桂珍 耿静关键词:生命周期评价 基于CiteSpace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分析框架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2021年 基于1998-2019年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以及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应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分析框架的中英文文献,以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文献共被引聚类分析及可视化图谱展现,对国内外学者应用DPSIR的研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外DPSIR分析框架研究发展都经历了形成期-成长期-快速发展期3个阶段;(2)国内外框架应用侧重点不同,基于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发现,当前国际研究热点在海洋及海岸带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决策系统构建等方面;国内热点在资源可持续利用、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3)国内外学者在DPSIR框架改进与完善方面侧重点不同,各有优势;国内研究应用方向分支少,较集中;(4)DPSIR框架国内未来应用重点可能在于人类社会及自然气候为主的驱动机制的探究。该研究可为国内拓展DPSIR应用领域、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赵翔 贺桂珍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漓江流域景观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需求多尺度感知及影响因素 2024年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是连接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的关键。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的评价已成为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管理、协调保护与制定决策的重要前提之一。以漓江流域为例,通过对全国以及漓江流域两个尺度进行公众问卷调查,阐明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对喀斯特景观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需求,探讨了景观多样性与公众感知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需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相较于流域尺度,全国尺度的受访者对喀斯特独特景观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需求程度更高;(2)西南、南方地区的受访者对漓江流域景观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需求程度更为突出;流域尺度上,桂林市周边区域比桂林市中心受访者对各景观类型的文化服务需求更高;(3)在全国尺度上,受访者性别和文化程度对漓江流域不同景观文化服务需求差异并不显著(P>0.05);但流域尺度上,受访者职业、月收入等7个人口学因素在其感知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需求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通过深入了解不同尺度的人群对漓江流域景观文化服务的需求,有助于指导景观保护规划,制定面向需求的适应性管理措施。未来,可以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生态旅游和景观保护策略,以实现漓江流域景观的可持续保护及人类福祉。 徐丽 徐丽 贺桂珍关键词:多尺度 文化服务 景观多样性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山西省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减排评价 被引量:3 2024年 碳排放核算是落实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体现了碳减排成效,是主体功能区未来减排措施和低碳发展道路的选择与调整的重要依据。以我国典型高碳经济省份山西省为研究对象,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基于市级碳排放量、人口、GDP、夜间灯光总值、植被覆盖率、城市化水平构建了适用于主体功能区的碳排放核算模型,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Dagum基尼系数和时间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主体功能区碳排放时空特征、碳排放区域差异并评价碳减排成效。结果表明:(1)从时间趋势来看,2006—2020年各主体功能区碳排放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增长率均表现为重点开发区域(48.08%)>农产品主产区(38.13%)>重点生态功能区(33.95%)的特征,与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显著相关。(2)从空间演变来看,主体功能区的空间集聚特征与山西省“两山夹一川”的独特地势相关。重点开发区域空间集聚格局较为稳定,集中在山西省中部,而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集聚特征不显著,分布在东部和西部。(3)碳排放区域差异分析表明山西省碳排放地区间总体差异呈现下降趋势,总体基尼系数由2006年的0.505下降到2020年的0.498,年均下降0.102%,重点开发区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之间的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4)碳减排效果评价显示主体功能区碳排放强度均呈现下降趋势,重点开发区域的碳减排成效显著高于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基于对主体功能区碳排放的分析,结合其功能定位,针对性地提出主体功能区减排和低碳发展措施。本文为我国能源资源型省份制定和实施差异化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了科学参考。 李虹 张红 贺桂珍 张霄羽 张霄羽关键词:碳排放 主体功能区 挣值管理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2007年 为了寻找一种有效的技术对环境项目的成本、进度及绩效进行综合审计,本文引进了挣值管理理念。首先介绍了挣值管理的内涵、十个主要指标和三个基本值,然后在项目结构分解和执行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对挣值分析的过程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具有更加客观、全面的优点。最后对挣值管理方法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我国环境审计人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贺桂珍 吕永龙 刘达朱 王本强关键词:挣值管理 基本值 环境审计 挣值分析 基于专利的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水平研究 被引量:8 2008年 以专利为衡量技术创新水平指标,对围内外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水平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6~2005年期间,国内外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水平逐年增强,不过我国企业的环境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仍未建立;同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原始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山于国内仓业技术创新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节约资源和清洁能源类环境技术比污染控制技术较多一些。存环境技术创新领域,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规模大、国际知名度高的企业占据了重要地位。基于我国企业仍未具备很强的环境技术创新能力。建议曰家在构建环境技术创新体系时,应增加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经济、人力投入,尤其需要加强对大型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发挥其规模效应。 孙亚梅 吕永龙 王铁宇 马骅 贺桂珍关键词:环境技术创新 企业 现代环境管理学 吕永龙 贺桂珍 该书重点关注当今环境管理的研究热点和实际问题,通过全景式视角纵览环境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并穿插一些实际管理案例,使读者对世界各国在环境管理方面的探索性实践有更真切的认识。该书应用标准化结构,不仅对环境管理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概...关键词:关键词:环境管理学 中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实施效果评价 被引量:20 2011年 环境信息公开是国际上公认的新一代环境治理手段,也是我国建设"阳光政府"的基本要求.在《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实施2 a后,针对31个省级、5个计划单列市和27个省会城市环境保护局落实环境信息公开的制度和行动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资料调查、实际公开申请和深入访谈,全面评估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实施的有效性,以期为该办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政策建议.结果表明,尽管各级环境保护局公开的环境信息还不够全面、及时、有效,但是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总体状况已经有了较大进步.目前环境信息公开还存在地区不平衡,而缺乏强制力,信息公开法规相应条款规定模糊,程序和责任不明确是导致环境信息公开不力的重要原因. 贺桂珍 吕永龙 张磊 Mol ArthurP.J. 冯嫣关键词:环境管理 环境信息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