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吉
- 作品数:17 被引量:89H指数:5
- 供职机构: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维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血清氧化物质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观察维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氧化相关物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于辽宁省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二甲双胍单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为二甲双胍与维格列汀联合治疗,连续治疗2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氧类物质(ROS)及空腹血糖(FBG)水平,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4周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清GSH-PX、SOD水平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外周血清ROS、MDA、FBG水平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二甲双胍基础上给予维格列汀能通过升高外周血GSH-PX、SOD水平与降低ROS、MDA水平来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损伤,且不良反应较少。
- 辛彩虹李峥闫吉王楠旷劲松
- 关键词:2型糖尿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丙二醛
-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前s1抗原与血清标志物关系
- 长期以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一直作为HBv感染和复制的标志,但都有其局限性。HBV(HBV)DNA是了解HBV复制状态最直接的指标,可作为临床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中的“金标准...
- 田杰任春阳程云萍闫吉
-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感染S1抗原血清标志物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 ANCA与其不典型靶抗原在SLE患者血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20年
-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是一种针对中性粒细胞胞浆抗原的自身抗体,大部分存在于炎性血管病患者的体内。炎性血管病是SLE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常受累于皮肤及微小血管[1,2]。国内及国外研究发现,血清ANCA在SLE患者中显示阳性,然而对血清ANC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直至今日仍存在意见分歧[3-5]。本研究采用IIF和ELISA检测100例SLE患者的血清ANCA,初步探讨血清ANCA与SLE的相关性及其临床诊断价值。
- 闫吉曹咏
- 关键词:SLE患者微小血管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靶抗原ANCA意见分歧
- 硒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患者TPOAb水平的影响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观察硒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ITD)患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TPOAb水平在300~13000 U/ml的AITD患者114例,根据患者是否接受硒治疗分为硒治疗组(64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仅予常规治疗,硒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硒酵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T3、FT4、TSH水平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硒治疗组患者的TPOAb水平(2954.50±226.45)U/ml与对照组的(2933.80±213.54)U/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硒治疗组和对照组的TPOAb水平分别为(1513.80±219.56)、(2397.20±211.53)U/ml,两组患者的TPOA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硒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硒可显著降低AITD患者TPOAb水平。
- 张秀彬闫吉李丹丹吕男男辛月颖旷劲松
- 关键词:硒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 血β-HCG与孕酮联合检测对异位妊娠的诊断治疗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测定异位妊娠患者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血清中β-HCG与孕酮,探讨其对异位妊娠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76例明确诊断异位妊娠的患者及45例正常妊娠者测定β-HCG、孕酮的值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异位妊娠组β-HCG和孕酮的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两组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有效的患者比需要手术患者的β-HCG及孕酮水平低,两组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通过β-HCG、孕酮的联合检测,能提高异位妊娠的诊断效果,对于异位妊娠的治疗方式也有一定提示作用。
- 程云萍闫吉
- 关键词:孕酮异位妊娠
- NSE、Cyfra21-1、SCCA和CEA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5
- 2015年
-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肺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就排在我国恶性肿瘤的首位。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生存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对肺癌的诊断、疗效预测等方面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本研究通过联合检测76例肺癌患者血清中NSE、Cy-fra21-1、SCCA和CEA的水平,旨在探讨其对肺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型、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
- 曹咏闫吉
- 关键词:CYFRA21-1肺癌诊断NSECEA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 动态监测抗凝血酶Ⅲ和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诊疗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抗凝血酶Ⅲ(AT-Ⅲ)和D-二聚体(D-dimer)的水平变化,以评价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160例AMI患者(将80例成功实施PCI的AMI患者为PCI组;将80例采用药物保守治疗的AMI患者为药物保守治疗组)及8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AT-Ⅲ、D-dimer水平。结果PCI组和保守治疗组治疗前AT-Ⅲ、D-dimer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CI组和保守治疗组在治疗后3d、7d、14d的AT-Ⅲ、D-dime水平与治疗后12h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CI组治疗后12h的D-dime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连续监测AMI治疗期间的AT-Ⅲ和D-dimer水平,有助于指导AMI的治疗和预后判断,降低PCI治疗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风险。
- 闫吉王雅姝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D-二聚体
- 体外循环手术围手术期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05年
- 探讨在体外循环手术围手术期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选择46例进行体外循环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围手术期中几个时期的血液(包括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h、3d、7d、15d),测定cTnI和hsCRP的浓度,同时记录心电图(ECG)、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术前cTnI和hsCRP的测定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即刻、24h、3dcTnI均显著性增高,以24h增高最为显著,术后7d以后趋于正常;hsCRP于术后24h开始显著性增高,至7d后逐渐降低。合并术后感染的患者术后3d7dhsCRP与术后无合并感染患者相比明显增高,经抗炎治疗术后15d趋于正常。cTnI和hsCRP可以作为体外循环手术预后状况判定的诊断指标,并且通过观察围手术期hsCRP的浓度变化可以对术后感染进行预防。
- 王锐曹咏闫吉
- 关键词:肌钙蛋白I超敏C反应蛋白体外循环
- 抗凝血酶、D二聚体检测在髋部骨折术后血栓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通过测定髋部骨折患者的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D二聚体(D-dimer,D-D)的水平变化,评价其在术后血栓中的预防、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79例髋部骨折手术后患者(22例术后血栓为VTE组;57例无血栓者为非VTE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AT、D-D水平。结果 VTE组及非VTE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T、D-D水平在术前及术后12 h均有显著异常(P<0.05);抗凝治疗后VTE组与非VTE组AT、D-D水平比较有显著异常(P<0.05)。结论通过动态监测骨折手术患者的AT、D-D水平对于术后VTE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抗凝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价值。
- 闫吉王雅姝
-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抗凝血酶D二聚体
- 重症肝硬化诊断中应用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各项参数检测的价值被引量:24
- 2020年
- 目的探讨重症肝硬化诊断中应用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各项参数检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该院收治的重症肝硬化患者38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该院体检的健康者3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血浆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各项参数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研究组血浆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浆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17、17.019、-16.855、33.226,P<0.05);研究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381、-16.888、-11.697,P<0.05);研究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凝血因子Ⅷ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529、28.396、25.136、24.927、19.633、19.567、-21.131,P<0.05)。结论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各项参数水平在重症肝硬化患者中变化明显,可作为重要检测指标用于重症肝病的辅助诊断中,及早发现患者凝血机制障碍,并有效评估患者肝脏受损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及指导治疗价值。
- 闫吉
- 关键词:凝血因子血小板重症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