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宁斌 作品数:24 被引量:63 H指数:4 供职机构: 福建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P-Gemox方案与P-GDP方案治疗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对比分析培门冬酶联合Gemox方案与培门冬酶联合GDP方案治疗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73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接受培门冬酶联合Gemox方案化疗(A组),38例接受培门冬酶联合GDP方案化疗(B组),均化疗4~6个周期。化疗4个周期后评价近期疗效,并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化疗总有效率(RR)为77. 14%,B组RR为76. 32%,化疗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非鼻咽病变患者RR为66. 67%,与A组的76. 92%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B组发生结外或骨髓浸润的患者RR为94. 44%略高于A组的75. 00%,Ⅲ~Ⅳ期的患者RR为86. 96%略高于A组的70. 0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化疗期间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A组、B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 14%、50. 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培门冬酶联合GDP方案治疗NK/T细胞淋巴瘤可取得与培门冬酶联合Gemox方案接近的疗效,尤其在发生结外或骨髓浸润、晚期患者中有一定的优势,不良反应可耐受,但仍应注意控制胃肠道反应。 王杰松 杨瑜 何鸿鸣 林剑扬 郑艳彬 吴晖 陈道光 陈英 陈宁斌 邹思平 陈秀容 王畅关键词:培门冬酶 GDP方案 NK/T细胞淋巴瘤 剂量调整B-NHL-BFM95方案治疗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改良B-NHL-BFM95方案治疗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入组20例经病理确诊的14岁以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均接受改良B-NHL-BFM95方案治疗,未行放疗。结果近期疗效:18例(90.0%)CR,2例(10.0%)PD。治疗期间大部分患者出现Ⅲ、Ⅳ度骨髓抑制,经对症处理恢复正常,不影响下一步治疗。中位随访55个月,全组3 a无事件生存率80.0%,Ⅰ~Ⅱ期100.0%,Ⅲ~Ⅳ期60.0%;低危组100.0%,中危组85.7%,高危组50.0%。结论改良B-NHL-BFM-95方案治疗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特别是低、中危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显著,毒副反应可耐受。 陈宁斌 吴晖 陈英 杨瑜 何鸿鸣 陈道光 林剑扬 郑艳彬 邹思平 王杰松 陈秀容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 毒副反应 GDP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顺铂、泼尼松组成的GDP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GDP方案:吉西他滨1000mg/m2,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入(≥30min),d1、d8;DDP25mg/m2,静脉滴入,适当水化,d1~d3;PDN50mg/d,口服,d1~d10,21d为1个周期。全组32例患者接受1~6个周期化疗,平均2.7个周期。结果:27例患者完全缓解6例(22.22%),部分缓解11例(40.74%),总有效率62.96%。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尤其血小板下降,Ⅲ~Ⅳ度血小板下降占全组29.63%。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GDP方案是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个有效方案,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陈英 吴晖 陈宁斌 黄雪珍 杨瑜 何鸿鸣 陈道光关键词:淋巴瘤 药物疗法 复发 全身扩散加权成像评估淋巴瘤化疗早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评估淋巴瘤化疗早期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经病理确诊并接受完整规范化疗的淋巴瘤患者分别在化疗前、化疗早期及化疗后行WB-DWI;与常规临床影像学检查对比,评价WB-DWI在化疗前显示淋巴瘤浸润病灶的能力,并测量各阶段病灶的ADC值,对化疗各阶段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常规影像学检查共检出63处病灶,在WB-DWI上均得到清晰显示,符合率为100%。化疗前、化疗早期及化疗后病灶平均ADC值分别为(0.85±0.41)×10-3 mm2/s、(1.15±0.51)×10-3 mm2/s、(1.58±0.59)×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WB-DWI不仅能测量病灶形态学改变,还能结合ADC值变化对疗效进行早期预测。 钟婧 陈韵彬 吴晖 陈宁斌关键词:扩散磁共振成像 淋巴瘤 疗效评估 含培门冬酶化疗方案一线治疗结外鼻型NK/T淋巴瘤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观察以培门冬酶为基础的化疗方案一线治疗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25例,分别接受GELOX方案、AspaMetDex方案化疗,评价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GELOX方案、AspaMetDex方案化疗后CR率分别为64.3%、45.5%,3年PFS分别为85.7%、72.7%,3年OS分别为85.7%、81.8%。两组的CR、PFS及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贫血、肝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白蛋白下降。常见Ⅲ~Ⅳ级为白细胞减少及贫血。无过敏反应及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以培门冬酶为基础化疗方案一线治疗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疗效良好,不良反应可耐受,可考虑作为ENKTL的一线化疗方案。 曾洪福 杨瑜 吴晖 陈英 陈宁斌 邹思平 郑艳彬 王杰松 陈秀容 王畅关键词:NK/T细胞淋巴瘤 化疗方案 培门冬酶 疗效 安全性 41例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2011年 背景与目的: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现今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预后差。本回顾分析了我院有完整临床及治疗资料的MCL,分析MCL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的构成比、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41例MCL患者临床资料及预后因素。结果:MCL在本院NHL中所占构成比为2.1%。男性多于女性(7.4:1),41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7岁,分期晚,Ⅲ~Ⅳ期占75.6%,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3分占41.4%,结外侵犯多见,消化道侵犯高达33%,骨髓侵犯达21.4%,Ⅰ~Ⅱ期10例,Ⅲ期16例,Ⅳ期15例,2例Ⅰ期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未进一步治疗,1例晚期患者放弃治疗,3例局限期患者接受单纯放疗,35例患者接受化疗,其中CHOP方案19例,EPOCH方案10例,COP方案2例,BACOP方案3例,Hyper-CVAD方案1例,使用化疗加利妥昔单抗的有4例,大多化疗周期数为4~6个。全组首次治疗后达完全缓解者12例,部分缓解者占25例,稳定3例,进展1例。随访时间12~21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9个月,失访1例,随访满2年的病例38例,随访满3年的32例,27例进展,13例死亡。全组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68%、78.20%。2、3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2.88%、35.56%和28.86%,中位无进展时间为28个月。预后分析显示分期、近期疗效,对无进展生存有影响,而年龄>60岁、骨髓侵犯、IPI评分对无进展生存无显著影响,年龄>60岁、临床分期、IPI评分对总生存期无显著影响,近期疗效及骨髓侵犯对总生存期有影响。结论:MCL治疗完全缓解率低,无疾病进展时间短,预后不佳,对部分患者应行个体化治疗。 何鸿鸣 杨瑜 周衍 吴晖 王剑峰 陈道光 陈英 何牧群 林剑扬 邹思平 郑艳彬 王杰松 陈宁斌关键词:套细胞淋巴瘤 CYCLIN D1 预后因素 西达本胺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西达本胺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5年4月—2017年9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头颈部肿瘤内科收治PTCL患者25例,行西达本胺单药或联合治疗;治疗4个周期后,评价近期疗效,并观察远期生存情况及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本组单药治疗客观有效率为62. 50%。1年和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6. 25%和43. 7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1个月。联合治疗客观有效率为55. 56%,1年和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7. 78%和66. 6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5个月。单药和联合治疗近期有效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率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均明显优于近期无效患者(P <0. 05)。本组共发生45例次不良反应,且均可耐受。结论西达本胺治疗PTCL有较好效果,且耐受性较好。 王杰松 何鸿鸣 杨瑜 林剑扬 郑艳彬 吴晖 陈道光 陈英 陈宁斌 邹思平 陈秀容 王畅关键词:西达本胺 23例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12年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发病率低,预后较差。本研究探讨PB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1年1月—2012年1月经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收治的23例PBL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福建省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或化疗并进行随访。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治疗和生存情况。结果:23例患者全部为女性,发病年龄27~87岁,中位年龄46岁。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78%的患者为ⅠE期或ⅡE期。按照WHO 2001淋巴瘤病理分类标准,22例B细胞性淋巴瘤[19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1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1例小淋巴B细胞淋巴瘤,1例介于弥漫大B(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和伯基特(Burkitt lymphoma,BL)之间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1例ALK阳性的间变T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16例行肿块切除术加术后化疗(4例加术后放疗),2例行根治术加术后放化疗,3例仅行单纯手术,1例Ⅳ期患者粗针穿刺活检取得病理后仅行全身化疗,1例Ⅳ期患者合并肾衰放弃治疗。19例患者在首次治疗后取得临床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但随访中有10例复发,部位见于同侧及对侧乳腺,肝、脾、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骨及骨髓。有3例中枢侵犯者治疗期间未行鞘内预防。随访时间为4~114个月,中位16个月。全组死亡12例,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63.8%、47.1%、45.1%和41.0%。中位无进展时间为12个月,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6.2%、41.2%和26.9%。结论:PBL多为弥漫大B细胞型,预后差;PBL采用局部切除术联合放、化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模式;对于中高度恶性的PBL,首次治疗时接受CNS预防是必要的。 何鸿鸣 杨瑜 林剑扬 吴晖 陈道光 陈英 郑艳彬 王杰松 邹思平 陈宁斌关键词:乳腺肿瘤 淋巴瘤 病理 37例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预后因素,旨在提高对MC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7例MCL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过程及预后因素。结果 37例MCL占同期我院收治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6.00%(37/617),中位年龄61(41~78)岁,发病高峰年龄段为50~70岁,男女比例为4.28∶1。发病首发部位:多以浅表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75.68%),结外受累见于骨髓(45.94%)、脾脏(21.62%)、胃肠道(5.41%)等。初次就诊时处于Ⅱ期6例(16.22%)、Ⅲ期8例(21.62%)、Ⅳ期23例(62.16%),3组患者总生存时间分别为49.50、41.60、17.74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MIPI评分高危、中危、低危分别为16例(43.24%)、10例(27.03%)、11例(29.73%),3组患者总生存时间分别为45.43、42.4、21.3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中骨髓受累17例(45.95%),未受累20例(54.05%),未受累组预后较受累组好(总生存时间65.32个月vs 22.12个月,P=0.010)。全组中,母细胞型14例(37.84%),经典型23例(62.16%),经典型组预后较母细胞型组好(总生存时间38个月vs 18个月,P=0.028)。核分裂相<20/10 HPF 24例(64.86%),≥20/10 HPF 13例,核分裂相<20/10HPF组预后较≥20/10 HPF组好(总生存时间50.34个月vs 21.12个月,P=0.040)。结节型生长组23例(62.16%),弥漫型生长组14例(37.84%),2种生长方式对预后无明显影响(总生存时间28.33个月vs40.46个月,P=0.850)。全组病例共有36例行CD5检测,阳性35例(97.22%),阴性1例(2.78%);30例行CD10检测,阳性1例(3.33%),阴性29例(96.67%);22例行CD23检测,阳性5例(22.73%),阴性17例(77.37%);37例均行Cyclin D1检测,阳性35例(94.59%),阴性2例(5.41%);20例行Ki-67检测,Ki-67≥50%组12例(60.00%),Ki-67<50%组8例(40.00%),Ki-67<50%组预后较Ki-67≥50.00%组好(总生存时间11.15个月vs 31.62个月,P=0.001)。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B症状等因素对生存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随� 宋锦添 杨瑜 施纯玫 陈强 吴晖 何鸿鸣 陈英 陈道光 林剑阳 陈宁斌 皱思平 王杰松 陈秀容 李梅芳关键词:套细胞淋巴瘤 CEOP方案联合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有中枢复发倾向的侵袭性淋巴瘤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CEOP方案联合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有中枢复发倾向的侵袭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7例有中枢复发倾向的侵袭性淋巴瘤均接受CEOP方案联合大剂量甲氨喋呤(3.0 g·m-2,静脉滴注6h,第10天)化疗。结果 7例患者中,6例可评价疗效,均达到完全缓解。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中Ⅲ、Ⅳ度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41%)和谷丙转氨酶升高(44%),非血液学毒性少而轻,6疗程因粒细胞减少甲氨蝶呤给药延迟至第15天,无治疗相关性死亡发生。结论 CEOP方案联合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侵袭性淋巴瘤近期疗效较好,可作为有中枢复发倾向的侵袭性淋巴瘤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应当注意骨髓抑制和谷丙转氨酶升高的防治。 陈道光 杨瑜 邹思平 吴晖 何鸿鸣 陈英 林剑扬 陈宁斌 郑艳彬 王杰松关键词:侵袭性淋巴瘤 甲氨喋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