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
- 作品数:11 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海洋浮游微食物网对氮、磷营养盐的再生研究综述被引量:9
- 2016年
- 海洋浮游微食物网包括病毒、细菌、聚球藻蓝细菌、原绿球藻、微微型自养真核生物、微型浮游动物(混合营养和异养鞭毛虫、纤毛虫)等生物类群,其中病毒、细菌及微型浮游动物等异养生物类群是海洋中氮、磷营养盐再生的重要贡献者。海洋中细菌吸收还是释放营养盐取决于细菌与底物中元素的比例,在多数海区,异养细菌都是吸收营养盐。病毒主要通过溶解宿主来释放宿主细胞中的物质,释放的营养元素的存在形态大多为有机物。微型浮游动物对营养盐的再生主要通过排泄来完成,目前在实验室内测定微型浮游动物排泄率的研究比较少,进行研究的主要困难有两个:第一,微型浮游动物的室内培养较难;第二,测定微型浮游动物的代谢率技术难度较高。根据已有研究结果,鞭毛虫的单位体重排氮率为2.8~140μg N(mg DW)^(-1)h^(-1),最大排氮率为7.0×10-9~13.8×10-6μg NH4+N cell^(-1)h^(-1),再生效率为0~100%;最大排磷率为3.8×10-9~6.6×10-7μg P cell^(-1)h^(-1),再生效率为0~100%。鞭毛虫的营养盐排泄率和再生效率受鞭毛虫自身的生长阶段和生活策略、饵料中元素比例及温度的影响。纤毛虫的单位体重排氮率为0.25~178μg N(mg DW)^(-1)h^(-1),最大排氮率为1.59×10-7~1.2×10-4μg NH4+N cell^(-1)h^(-1);单位体重排磷率为13~363μg P(mg DW)^(-1)h^(-1),最大排磷率为0~1.3×10-5μg P cell^(-1)h^(-1)。影响纤毛虫排泄率和再生速率的主要因素为纤毛虫生长阶段和温度。自然海区测定微型浮游生物对营养盐的再生的方法主要为同位素稀释法,此外还可以根据其他资料推算微型浮游生物的营养盐再生速率及产生率以反映再生能力。多数野外实验结果证明微型浮游动物是营养盐主要的再生者。
- 张武昌陈雪李海波赵丽赵苑董逸肖天
- 关键词:微型浮游动物排泄
- 莱州湾大型砂壳纤毛虫丰度的水平分布被引量:2
- 2015年
- 根据2011年5-11月及2012年3-4月在莱州湾进行的每月1次共9个航次的调查资料,通过解剖镜下镜检浮游生物网拖网样品,分析莱州湾3-11月大型砂壳纤毛虫丰度的水平分布。结果显示,砂壳纤毛虫总丰度的水平分布在不同时间呈现不同的特点:3–5月砂壳纤毛虫总丰度在湾底较高,向湾口递减;6-11月砂壳纤毛虫总丰度在湾中及湾口较高,湾底近岸海区较低。各月砂壳纤毛虫丰度较大的区域温度、盐度比较相似,表明砂壳纤毛虫可能有一定的适温性和适盐性。其中,6月砂壳纤毛虫丰度的分布与同期调查的鱼卵和仔稚鱼的分布较一致,表明砂壳纤毛虫可能是仔稚鱼的开口饵料,对鱼类仔稚鱼的成活和发育有帮助。3-11月砂壳纤毛虫种丰富度的变化范围是5-20种,有17个种在不同月份成为优势种。优势种种类数最多的是7、8月(10种),4月最少(2种)。各航次中不同优势种的最大丰度为489×103个/m3(运动类铃虫Codonellopsis mobilis,5月);较小的丰度仅为4×103个/m3(半旋拟铃虫Tintinnopsis hemispiralis,11月)。主要优势种(连续3个月或3个月以上为优势种的种类)有运动类铃虫(C.mobilis)、白领细壳虫(Stenosemella nivalis)、根状拟铃虫(Tintinnopsis radix)、妥肯丁拟铃虫(T.tocantinensis)和半旋拟铃虫(T.hemispiralis)。8月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3个站位发现河口拟铃虫(Tintinnopsis estuariensis),这是在长江口海域发现的砂壳纤毛虫新种。
- 陈雪吴强栾青杉张武昌徐剑虹肖天
- 关键词:砂壳纤毛虫优势种
- 莱州湾大型砂壳纤毛虫群落季节变化被引量:8
- 2014年
- 为揭示莱州湾砂壳纤毛虫群落季节变化规律,在莱州湾设置8个站位,于2011年5–11月及2012年3–4月进行了9个航次的调查,用浅海III型浮游生物网由底至表垂直拖网采集砂壳纤毛虫。结果表明,莱州湾3–11月砂壳纤毛虫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范围为5–19,周年变化呈现一峰两谷的趋势。丰度的范围为0–318 ind./L,丰度较大(>50ind./L)的种类有运动类铃虫(Codonellopsis mobilis)和清兰拟铃虫(Tintinnopsis chinglanensis)。各月平均丰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为双峰型,最大值出现在7月(63 ind./L),次峰值出现在5月(48 ind./L),最小值出现在3月(2 ind./L)。黏着壳种类在3–11月均有出现,透明壳种类仅在温度较高(>15°C)的6–9月出现。各月的优势种数目为1种(5月)到8种(8月),其中运动类铃虫在所有月中都是优势种,对砂壳纤毛虫丰度周年的变化规律产生较大影响。使用各月所有种类的平均丰度对各月砂壳纤毛虫群落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两个群落(相似度30%):群落I(7–9月)和群落II(3–6月、10–11月),说明砂壳纤毛虫群落发生了明显的季节变化。砂壳纤毛虫的物种丰富度、丰度与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 陈雪张武昌吴强栾青杉肖天
- 关键词:砂壳纤毛虫群落周年变化
- 海洋浮游细菌生长率和被摄食的研究综述被引量:5
- 2016年
- 海洋浮游细菌利用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碳合成自身物质,是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的二次生产者。微型浮游动物是细菌的主要摄食者,也是细菌生产向较高营养级传递的中介。研究海洋浮游细菌的生长率和被(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对理解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利用改变海水中生物类群组成(或功能)的培养方法研究海洋浮游细菌生长率和被摄食率的历程和现状,为我国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改变海水中生物类群组成(或功能)进行培养的方法有海水分粒级培养、海水稀释培养和添加选择性抑制剂培养。这些方法各有其局限性,应用并不广泛。细菌及其主要摄食者异养鞭毛虫群落在自然海区和实验室内都有生长周期,鞭毛虫的生长周期落后于细菌,因此细菌的生长率有时会小于被摄食率,有时会大于被摄食率。我国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落后,应值得引起重视,建议从海水稀释培养法入手开展相关研究。
- 张武昌赵丽陈雪赵苑董逸李海波肖天
- 关键词:生长率摄食率
- 海洋浮游纤毛虫摄食研究综述被引量:3
- 2016年
- 海洋浮游纤毛虫是海洋微食物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连接海洋微食物环和经典食物链的重要环节。研究海洋浮游纤毛虫的摄食情况对了解海洋浮游纤毛虫在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纤毛虫的食性、纤毛虫对不同饵料的摄食强度(摄食率、清滤率)和选择性、影响摄食的因素及摄食后的同化和排遗。海洋浮游纤毛虫食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为体内饵料颗粒法和维持生长法。实验室内估算纤毛虫摄食率和清滤率主要有两种方法,分别为饵料浓度差减法和体内饵料颗粒增多法。可以用特定体积清滤率和特定生物量摄食率来比较不同种纤毛虫的清滤率和摄食率。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纤毛虫的饵料包括较小的纤毛虫、硅藻、甲藻、鞭毛虫、聚球藻、原绿球藻和细菌等。纤毛虫的摄食率范围为0.1—920 cells/(ciliate h),清滤率范围为0—110μL/(ciliate h)。纤毛虫对饵料的粒径和化学性质均有选择性。饵料浓度、温度、光线、扰动以及纤毛虫所处的生长阶段都会对纤毛虫的摄食率产生影响。不同种类纤毛虫对不同种类饵料的同化率(67%—79%)和消化时间(13.7 min—24 h)不同。
- 张武昌陈雪李海波王超锋梁晨张珊肖天
- 关键词:浮游纤毛虫食性摄食率清滤率同化率
- 热带西太平洋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被引量:6
- 2016年
- 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在热带西太平洋沿台湾南部到雅浦海山一个断面和雅浦海山海区研究了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浮游纤毛虫丰度变化范围为0—635ind./L,生物量范围为0—1.53μg C/L,丰度和生物量高值分布于200m以浅,其中,砂壳纤毛虫丰度为0—45ind./L,占总纤毛虫丰度的比例在0—14.62%之间。浮游纤毛虫丰度垂直分布均呈现"双峰型"模式:在表层和叶绿素极大值层(DCM)出现高值。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33属76种。雅浦海山海区优势种为纤弱细瓮虫、卢氏真铃虫、管状真铃虫、膨大波膜虫,西太平洋海区优势种为纤弱细瓮虫、海勒斯真铃虫、酒杯类管虫、尖锐号角虫。有些种类分布在100m以浅,有的种类分布在100m以深,说明砂壳纤毛虫在100m水深左右种类发生变化。
- 王超锋赵丽赵苑李海波陈雪张珊张武昌肖天
- 关键词:浮游纤毛虫丰度生物量西太平洋
- 海洋微型浮游动物摄食聚球蓝细菌研究综述被引量:1
- 2014年
- 聚球蓝细菌是Pico级浮游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型浮游动物对聚球蓝细菌的摄食是海洋微食物网研究的重要内容。实验室内测定微型浮游动物对聚球蓝细菌摄食速率的方法有饵料浓度差减法和体内饵料颗粒增多法2种,研究表明:鞭毛虫对聚球蓝细菌的摄食速率为0~2.9 syn grazer-1 h-1,清滤速率0.4~10.9 nl grazer-1 h-1;甲藻对聚球蓝细菌的摄食速率的范围为0.86~83.8 syn grazer-1 h-1。实验室内研究纤毛虫对聚球蓝细菌摄食速率和清滤速率的资料不多。在自然海区,海水稀释培养、添加生物抑制剂培养和分粒级培养等方法被用来测定微型浮游动物对聚球蓝细菌摄食速率,海水稀释培养法表明微型浮游动物对聚球蓝细菌的摄食率大多低于0.9 d-1,最大为1.54 d-1;使用生物抑制剂方法获得的微型浮游动物对聚球蓝细菌的摄食率为0.04~1.06 d-1;海水分粒级培养法表明聚球蓝细菌的主要摄食者个体微小,绝大部分小于20μm。
- 张武昌赵苑赵丽李海波陈雪肖天
- 关键词:微型浮游动物摄食
- 海洋浮游微食物网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 2016年
- 微食物环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质和能量过程,是传统食物链的有效补充。微食物环研究是当前海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对其结构的系统研究较少,海洋微食物网结构在2000年才被Garrison提出。尽管微食物网各个类群的丰度在不同海洋环境中存在相对变化,但是这些变化都处于一定的范围之内,其丰度结构约为纤毛虫10cell/mL、鞭毛虫10~3cell/mL、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10~4cell/mL、蓝细菌10~4~10~5cell/mL、异养细菌10~6cell/mL、病毒10~7particle/mL。海洋浮游食物链中捕食者和饵料生物粒径的最佳比值为10︰1,实际研究中该比值会略低,如纤毛虫与其饵料的粒径比值为8︰1,鞭毛虫为3︰1。微微型(pico-)和微型(nano-)浮游植物的丰度比(pico︰nano)是研究微食物网结构的指数之一,该指数具有不受研究尺度影响的优点,可用于研究区域性和全球性微食物网结构。近年来,学者们从多角度对海洋微食物网的结构开展了研究,针对不同海区微食物网各类群丰度、生物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研究有很多报道,微食物网的结构受空间、季节、摄食、营养盐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对不同空间微食物网的研究中,众多学者往往研究不同物理性质的水团中各类群生物丰度的不同,以此来表征微食物网结构的不同;同一海区微食物网结构的季节变化也是使用各个类群丰度和生物量的变化来表示,该变化主要受水文环境因素影响。摄食者对微食物网各类生物的影响通过3种途径:(1)中型浮游动物摄食;(2)中型浮游动物摄食微型浮游动物,通过营养级级联效应影响低营养级生物;(3)中型浮游动物通过释放溶解有机物、营养盐影响细菌和低营养级生物。浮游植物通过产生化感物质和溶解有机物影响微食物网结构,而营养盐的浓度及变化则可以对微食物网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 张武昌陈雪赵苑赵丽赵丽
- 关键词:鞭毛虫纤毛虫
- 海洋浮游桡足类摄食纤毛虫的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发现了许多有关桡足类摄食纤毛虫的直接或间接的证据。20世纪70年代,有人在实验室内培养纤毛虫并开展桡足类对其清滤率的研究,结果表明桡足类对纤毛虫的清滤率为0.1—58.1mL/(ind.·h)。桡足类对纤毛虫的摄食方式有多种,包括伏击摄食和通过游泳过滤海水中的纤毛虫等。有的纤毛虫有逃避摄食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末,自然状况下桡足类群体对自然饵料中纤毛虫的摄食得到了研究,结果表明桡足类对纤毛虫的清滤率多数情况下低于40mL/(ind.·h)。实验室内和自然海区的研究都表明,与浮游植物相比,桡足类倾向于选择摄食纤毛虫。根据现场测定的清滤率和桡足类丰度估计自然海区桡足类对纤毛虫的摄食压力的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桡足类群体对纤毛虫生物量的摄食压力大约为每天5%。这些自然海区的研究多集中在近岸区域,需要加强对大洋浮游桡足类摄食纤毛虫的研究。
- 张武昌陈雪李海波丰美萍于莹赵苑肖天
- 关键词:浮游纤毛虫桡足类摄食清滤率
- 夏季北极王湾砂壳纤毛虫的垂直分布及群落变化
- 于2014年7月4日-11日搭乘Testein考察船在王湾海区一个断面(5个站位),进行了海洋浮游纤毛虫群落调查.在每个站位通过CTD(SBE 19 plus CTD)获得不同水层的温度、盐度数据,用NISKIN-101...
- 张武昌陈雪
- 关键词:年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