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鞠辉

作品数:26 被引量:177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6篇术后
  • 6篇麻醉
  • 5篇医师
  • 5篇硬膜
  • 5篇硬膜外
  • 5篇硬膜外镇痛
  • 5篇镇痛
  • 5篇疼痛
  • 5篇住院医师
  • 5篇开胸
  • 4篇麻醉科
  • 4篇肋间
  • 4篇肋间神经
  • 3篇医师规范化培...
  • 3篇手术
  • 3篇住院医师规范...
  • 3篇开胸手
  • 3篇开胸术
  • 3篇开胸术后
  • 3篇肋间神经冷冻

机构

  • 26篇北京大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6篇鞠辉
  • 24篇冯艺
  • 8篇杨拔贤
  • 6篇安海燕
  • 5篇潘芳
  • 4篇王俊
  • 3篇姜柏林
  • 3篇高志峰
  • 2篇姜陆洋
  • 2篇孙晓晨
  • 2篇姚兰
  • 2篇王莉
  • 2篇赵莹
  • 1篇崔志荣
  • 1篇霍飞
  • 1篇黄舜
  • 1篇周静
  • 1篇彭洁
  • 1篇查鹏
  • 1篇何苗

传媒

  • 5篇临床麻醉学杂...
  • 5篇中华医学教育...
  • 4篇中国疼痛医学...
  • 3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华医学会疼...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术后房颤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2年
术后房颤是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虽有一定自限性,但是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危害。术后房颤可能使患者继发心血管疾病、急性肾损伤、脑卒中,甚至死亡,增加患者医疗负担。术后房颤的早期预防在疾病发展环节中十分重要。本文收集了近年来关于术后房颤的研究文献,以详细阐述术后房颤危险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早期识别术后房颤高危患者提供理论支持,并通过分析围术期药物对术后房颤的影响,为围术期早期预防术后房颤提供参考。
李嘉欣鞠辉冯艺
关键词:术后房颤药物预防
北京市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实践能力结业考核成绩与考生自评成绩比较分析
2024年
目的对北京市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与住院医师自评成绩进行比较,探讨住培过程中的问题。方法采用全样本调查方法,以2022年6月参加北京市住培临床实践能力结业考核的193名麻醉科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以其操作考核视频和考核成绩为资料来源,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考生对麻醉操作考核的自评成绩。采用t检验或配对t检验比较考生的自评成绩和考核成绩。结果考生的腰麻操作自评成绩与考核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39±1.32)分比(28.26±1.32)分,P=0.317];考生在动脉穿刺置管、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心肺复苏和电除颤等方面的自评成绩均高于考核成绩[(28.99±1.32)分比(27.95±1.33)分,(29.06±1.30)分比(28.28±1.29)分,(29.07±1.30)分比(28.37±1.35)分,(59.44±1.95)分比(57.78±1.42)分,均P<0.05]。其中,考生在操作规范、无菌操作、模拟器相关、非技能操作相关的自我评分均高于考核成绩[如:确定气管插管位置并固定:(1.93±0.19)分比(1.75±0.29)分;腰麻操作过程中的无菌原则:(1.98±0.13)分比(1.86±0.27)分;穿中血管后判断是否为中心静脉:(2.94±0.24)分比(2.66±0.70)分;在电除颤后清洁患者皮肤,清洁电极板并归位:(1.85±0.33)分比(0.98±0.94)分,均P<0.05]。结论麻醉科住院医师在动脉穿刺置管、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心肺复苏和电除颤等方面的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在技能培训中,住院医师需加强临床操作规范、无菌原则的学习,强化其非操作技能的培养。
霍飞鞠辉冯艺常连芳
关键词:麻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虚拟现实模拟装置和模拟气道在麻醉科纤支镜插管培训中的应用比较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对比模拟气道和虚拟现实模拟装置(virtualrealitysimulator,VRS)应用于纤支镜插管培训的效率和效果。方法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住院医师一阶段培训,且无纤支镜插管经验的46名麻醉学住院医师被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VRS组(s组,n=23)和模拟人组(M组,n=23)。S组在VRS上进行25次纤支镜置入气道的模拟训练,M组在模拟人上完成同样25次训练。两组均于模拟人上进行5次操作考核。记录各组模拟训练中每次纤支镜操作时间,通过SPSS20.0拟合学习曲线;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t检验对比两组考核中的操作时间、纤支镜操作能力评分及两组培训前后的信心评分。结果据曲线拟合参数,s组需19(15,26)次训练达学习曲线的稳定段,M组需24(19,31)次。s组及M组学员考核中的操作时间[(13.7±6.6)S和(11.9±4.1)s]、操作能力评分[(3.9±0.4)和(3.7±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学员培训后信心均得到提升[s组:(1.8±0.5)vs.(3.9±0.6),t=10.928,P=0.000;M组:(2.0±0.7)V8.(3.9±0.5),t=15.306,P=0.000];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RS较模拟人在教学效率上更具优势,但经充分培训后,两者的教学效果并无显著差异。相关培训应综合考虑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因素,采取切合的教学手段与形式。
姜柏林鞠辉姚兰冯艺赵莹王岚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体外膜肺氧合辅助高危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0年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冠心病患者明确诊断和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而随着老龄化和PCI技术的提高,高危PCI(high-risk PCI,HR-PCI)手术日益增多[1]。对于HR-PCI,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辅助逐年增多。
赵亚杰鞠辉冯艺姜陆洋
关键词:体外膜肺氧合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高危冠心病ECMO
麻醉科住院医师临床麻醉思维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被引量:7
2013年
本文探讨了麻醉科住院医师临床麻醉思维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麻醉科住院医师在临床麻醉思维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自身缺乏兴趣、理论和实践脱节、与患者沟通能力差、培养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频繁更换培养教师以及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问题.北京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麻醉与疼痛医学教研室采取增加住院医师病例讨论发言机会、提高培养教师水平、推行住院医师导师制度和增加住院医师与患者交流机会等方法,提高了麻醉科住院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和整体麻醉水平.
梁汉生鞠辉冯艺
关键词:麻醉学住院医师临床思维
神经生长因子在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被引量:16
2009年
目的观察糖尿病早期大鼠脊髓背角及背根神经节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及其与疼痛行为的相关性。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制模组(DM组,n=40)和正常对照组(C组,n=10)。DM组又均分为制模1周组(DM1组)、制模2周组(DM2组)、制模4周组(DM4组)和制模8周组(DM8组)四个亚组。按55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在制模前及制模后1、2、4、8周利用vonFreyhairs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并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测定每个时间点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NGF的表达水平。结果糖尿病大鼠机械痛阈在制模1周后即明显下降,并持续至8周;分别在制模2周和1周后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内NGF表达水平出现显著下调,并分别持续至4周和8周。大鼠NGF表达水平与机械痛阈存在正相关性。结论糖尿病早期大鼠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NGF表达即出现下调,并与疼痛相关。
高志峰冯艺鞠辉杨拔贤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糖尿病机械痛阈
神经生长因子在大鼠坐骨神经冷冻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冷冻致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 在脊髓背角的表达随时程变化,以及与疼痛行为学的关系。方法:SD 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 组)、假手术对照组(...
鞠辉冯艺杨拔贤
文献传递
病案讨论
鞠辉
不同镇痛方法对开胸手术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被引量:7
2006年
潘芳冯艺鞠辉王莉安海燕杨拔贤王俊
关键词:术后应激反应开胸手术镇痛方法围术期硬膜外镇痛
氟比洛芬酯用于大鼠肠道术后镇痛与肠道安全性的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究氟比洛芬酯对结肠切除吻合术后大鼠的肠功能、疼痛及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方法:48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n=12),行肠切除吻合术。从术毕起连续3日分别给予各组以下药物:脂肪乳(Z组,0.4 ml/d)、低剂量氟比洛芬酯[F1组,12.5 mg·(kg·d)^(-1)]、中剂量氟比洛芬酯[F2组,25 mg·(kg·d)^(-1)]、高剂量氟比洛芬酯[F3组,37.5 mg·(kg·d)^(-1)]。于术后12 h、24 h、36 h、48 h、60 h定时观察是否出现新鲜粪便;在术毕当日至术后第3日测定手术切口疼痛行为学变化。分别在术后第3天、第7天每组各处死6只动物,测定吻合口爆破压力,吻合部位COX-2表达(免疫组化法)及羟脯氨酸含量(碱水解法)。结果:各组术后排便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异;术毕当日至术后第3日,F1、F2、F3组大鼠对10 g von Frey纤毛刺激手术切口的阳性反应率均较脂肪乳组下降(P<0.01)。F3组大鼠在术后3天、7天的吻合口爆破压力、COX-2表达情况和羟脯氨酸含量均较Z组明显降低(P<0.05),F2组大鼠术后第7天吻合口的爆破压力较Z组明显降低、术后3天吻合组织COX-2表达较Z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可以改善大鼠肠道术后疼痛,对肠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高剂量的氟比洛芬酯可能增加吻合口愈合不良的风险。
孙晓晨马晓冉鞠辉冯艺
关键词:氟比洛芬酯肠吻合术肠功能疼痛行为学吻合口愈合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