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光永

作品数:21 被引量:85H指数:6
供职机构: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0篇小麦
  • 7篇杂交
  • 7篇杂种
  • 5篇育种
  • 4篇杂交小麦
  • 4篇杂种小麦
  • 4篇高产
  • 3篇杂种优势
  • 3篇MS1
  • 3篇不育
  • 3篇超标优势
  • 2篇选育
  • 2篇易位
  • 2篇育性
  • 2篇杂交育种
  • 2篇杂种优势利用
  • 2篇栽培
  • 2篇栽培技术
  • 2篇亲本
  • 2篇西化

机构

  • 21篇绵阳市农业科...

作者

  • 21篇黄光永
  • 18篇庞启华
  • 16篇陶军
  • 15篇周强
  • 6篇李生荣
  • 5篇余敖
  • 4篇杜小英
  • 4篇欧俊梅
  • 3篇陈光明
  • 3篇蒲定福
  • 1篇何平
  • 1篇彭慧儒

传媒

  • 4篇绵阳经济技术...
  • 3篇种子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国外农学(麦...
  • 2篇麦类作物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种业
  • 1篇小麦研究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 6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5
  • 1篇1994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1B/1R易位系的选育及其利用研究被引量:2
1997年
通过近20年的聚合杂交,将来自前苏联的高加索(Kavkaz)和美国的WeiqueRedmace两个1B/1R易位的小麦品种优良基因,以及墨西哥矮秆育种的典型成就,组建到四川省自育的优良小麦品种集团中,育成了1B/1R易位系"绵阳8168-0-14"。经多年观察、鉴定和配合力测定,该材料表现出丰产结构台理、综合抗病力强、亲本的配合力好、杂种F;代优势明显等突出优点,是实现四川省小麦高产育种可资利用的创新材料。
黄光永庞启华
关键词:小麦1B/1R杂交育种
川西化杀杂种小麦的产量优势与产量因素优势分析
2001年
分析了川西化杀杂种小麦产量优势与产量因素优势。结果表明 :(1)稀植条件下产量中亲优势与各产量因素中亲优势呈显著 (极显著 )正相关 ,以生物产量、穗粒重与穗粒数的中亲优势尤为密切。在亲本选用上应注意生物产量、穗粒重、穗粒数几个性状。 (2 )不同亲本材料的选用对杂种小麦产量因素超标优势表现有影响。 (3)稀植条件下 ,强优势组合的产量超标优势是在穗、粒、重各因素协调提高下 ,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优势与穗粒重 (穗粒数 )优势、或穗数和穗粒数优势的结果。 (4)密植条件下 ,产量超标优势主要来自于穗粒数与千粒重优势 ,而以穗粒数优势占主导作用。 (5 )单株稀植条件下的各产量因素超标杂种优势大于群体密植条件下的超标杂种优势。 (6 )产量超标优势与穗数超标优势在稀、密植条件下的相关性不显著 ,而穗粒数超标优势与千粒重超标优势在两种条件下达极显著相关。研究认为 ,目前川西化杂杂种小麦的选育应在川麦 2 8的基础上 ,稳定穗数与千粒重 。
周强黄光永庞启华李生荣陶军蒲定福陈光明
实现四川小麦育种新突破的思考被引量:1
1997年
黄光永何平
关键词:小麦育种
温光型核不育两系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初报被引量:5
1999年
利用1998年度全国温光型C49S两系杂交小麦联试等资料,对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优势的利用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常规小麦品种都是C49S的恢复系,但恢复度的高低与父本耐冷性的强弱关系密切。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极显著地较对照增产,一般平均增产11.10%~21.62%。最好的两系杂交小麦MS1比常规小麦(对照)平均增产21.62%,每667m2产量可达655/k斤,比绵阳26号增产66.4%。初步展示出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的增产潜力。
庞启华黄光永周强陶军
关键词:杂交小麦杂种优势
杂交小麦绵阳32及产量优势来源研究
绵阳32(原代号MS1)系绵阳市农科所以引进“重庆温光型核不育小麦”C49S—89不育系与自育品系J17为恢复系杂交组配而成的强优势两系杂交小麦。2003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为我国首批国家级品种审定杂交小麦。该组合具有...
庞启华黄光永李生荣周强陶军杜小英欧俊梅
4个同素异形小麦品系的抗穗发芽研究被引量:3
1994年
从单交组合“绵阳15号(白壳,白粒,长芒)×绵阳225(红壳,红粒,长芒)”后代中,用系谱法选育出习性、株高、熟期、穗型和芒型相近,仅壳色和粒色不同而形成的4个稳定品系──白壳红粒、白亮白粒、红壳红粒和红壳白粒。蜡熟期摘取带穗下节间的无赤霉病等危害的完整穗子,采用4×4拉丁方设计,直播室内沙床,喷水保湿。自第4天起开始计数发芽数,每日一次,至第11天时计数每穗总粒数和发芽数。计算发芽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壳色和粒色均是影响抗穗发芽的重要形态因素,壳色相同,红粒较白粒抗穗发芽;粒色相同,红壳品系较白亮品系抗穗发芽。
黄光永陶军
关键词:穗发芽小麦抗性育种
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MS1丰产稳产性初探被引量:4
1999年
利用1998年度全国温光型C49S两系杂交小麦联试资料,对参试组合MS1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S1不仅极显著地较对照增产,平均增产21.62%,高居试验之首,而且还极显著地比其它参试组合增产6.95—22.14%,是一个高产穗产适应性广泛的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其高产稳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有效穗和穗粒数同时超标,且千粒重仍维持较高水平,使产量三要素在高水平上达到了协调统一。
庞启华黄光永周强陶军
关键词:小麦丰产性稳产性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现状与对策被引量:5
1999年
综述了目前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现状。指出小麦的杂种优势现象是普遍的、明显的和有利用价值的。目前我国在“三系”、“两系”和化杀方面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离实际应用还存在一定差距 ,今后的研究重点应放在“两系”
黄光永庞启华陶军周强
关键词:小麦杂种优势两系不育系三系不育系
SC2053在川西化杀杂种小麦组合筛选中的应用初报
1999年
报道了我所利用SC2 0 53在杂种小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研究认为 :①多数小麦品种在剂量为 0 .6kg/hm2 ,雌雄蕊原基形成期至药隔期喷施 ,杀雄率能达 95%以上。药隔期为喷施临界期。品种、喷药剂量与喷药时期存在互作。②气候条件的改变对不同小麦品种生育进程的影响有差异。在杂交小麦制种中应对此加强研究 ,以利于花期调节。③在配制组合时 ,应特别注意抗性材料的选用。④超标优势明显的化杀杂种小麦 ,其优势主要表现在穗部性状上 。
周强黄光永庞启华陶军蒲定福
关键词:SC2053小麦杂种优势
两系杂种小麦绵杂1号高产栽培技术初步研究被引量:11
2002年
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研究了播期、密度、施N、P、K量对两系杂种小麦绵杂 1号 (原代号MS1)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N量、播期与密度是影响绵杂 1号产量的主要因素 ,播期对绵杂 1号产量的影响尤其突出。播期与密度的互作也显著地影响着绵杂 1号产量。适当迟播与降低播种量有利于绵杂 1号产量的提高。同时得到了绵杂
周强黄光永庞启华李生荣陶军陈光明欧俊梅杜小英
关键词:栽培技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