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雪伟
- 作品数:21 被引量:91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应用全球大气化学模式模拟研究东亚地区对流层臭氧
- 本研究主要采用全球大气化学传输模式MOZART-4,对东亚及全球03变化进行模拟研究,探讨O3季节及年际变化的原因以及不同类型排放源对03的影响。模式的评估结果表明,MOZART-4对东亚地区近地面二次污染物03、一次污...
- 侯雪伟
- 关键词:闪电
- 文献传递
- 西北太平洋及沿岸地区边界层臭氧收支分析
- 本研究主要采用全球大气化学传输模式MOZART-4,对西北太平洋及沿岸地区边界层O3进行模拟研究,探讨O31季节及年际变化的原因。模式的评估结果表明,MOZART-4对东亚地区近地面一次污染物CO和CH4、二次污染物O3...
- 侯雪伟朱彬
- 关键词:对流层臭氧
- 文献传递
- 全球近地层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来源解析被引量:1
- 2021年
- 根据东亚酸沉降网(EANET)和全球温室气体数据中心(WDCGG)等观测资料,对比各地区近地面O_(3)的季节变化特征,在全球大气化学传输模式MOZART-4中引入在线源追踪方法,结合收支分析,确认各项作用对不同地区O_(3)的贡献量.研究表明,模拟结果能够再现各地区O_(3)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收支量:清洁背景地区(海洋站居多)近地面O_(3)各项收支量较小,体积分数在-3×10^(-9)-3×10^(-9)/d之间,且净的化学作用大多处于损耗O_(3)的状态;大多数陆地测站净的光化学作用为产生O_(3)(约33.8×10^(-9)/d).近地面O_(3)的源主要来自对流层内部,平流层的贡献较小(约10×10^(-9)).对于极地及清洁背景地区,平流层的贡献是O_(3)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平流层的贡献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即冬季最大(约20.7×10^(-9)),夏季最低(约2×10^(-9)).
- 费冬冬侯雪伟魏蕾
- 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对流层臭氧来源及收支的数值模拟分析
- 本研究根据EANET、WDCGG、TOMS、OMI、TES等地面及卫星观测资料结合全球大气化学传输模式MOZART-4,研究了东亚及全球部分地区臭氧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源、汇机制。本研究还针对东亚季风以及ENSO对臭...
- 侯雪伟
- 关键词:对流层臭氧东亚季风ENSO
- 文献传递
- 石家庄一次持续性霾过程形成原因及气溶胶垂直探空分析被引量:12
- 2017年
- 为了研究石家庄冬季霾过程的形成原因及污染物变化特征,对2015年12月17—26日一次持续性霾过程中地面气象要素、天气背景场、PM(PM_(2.5)和PM_(10))、气态污染物(SO_2、CO、NO_2和O_3)、边界层垂直结构和数浓度垂直分布进行了综合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华北上空稀疏的等压线和均压场结构、地面小风、高湿度的气象条件为这次霾污染的发生和持续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霾过程中PM_(2.5)、PM_(10)、SO_2、NO_2、O_3和CO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08.1、299.4、75.3、81.9、13.1μg·m^(-3)和4.2 mg·m^(-3),分别是清洁天的5.8、4.5、1.4、2.4、0.5和4.7倍.逆温层的存在阻碍了近地层气溶胶粒子向高层的传输.逆温层上部层边界层内<0.3μm和0.3~2.5μm的气溶胶数浓度分别减少了25%~40%和63%~85%.在<200 m高度内,<0.3、0.3~0.5、0.5~1.0和1.0~2.5μm的气溶胶在霾天的平均数浓度分别为503.0、295.7、103.9和8.9 cm^(-3),分别是清洁天的2.8、17.8、31.9和24.4倍.
- 杨洋王红磊侯雪伟董晓波朱莉莉范根昌赵有龙
- 关键词:PM2.5气溶胶数浓度
- 一次冷锋过程中我国区域空气污染边界层特征被引量:3
- 2020年
- 利用常规地面气象和探空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全国PM2.5浓度数据,针对2015年3月7~11日一次冷空气南下的锋面天气过程中,我国华北、华东地区出现的大范围空气污染,开展了高空各层天气形势分析,以及本次过程中污染区域由北至南6个城市(北京、章丘、郑州、南阳、武汉、长沙)边界层气象要素的垂直结构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污染前期(3月7~8日)中高纬度500hPa平直的纬向环流和地面均压场,为污染天气的发生和维持以及空气污染物的集聚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场.污染中期(3月8~10日)冷空气南下,地面冷高压向华东地区移动,重污染区域随冷高压前部的弱低压场或均压场由北向南移动.伴随着天气系统移动,六个地面观测站的边界层特征在时空上表现出相似性,由北向南各站在污染期间先后出现多层逆温,风速较小,逆温层下相对湿度较大.此次多层逆温的形成是由于夜间近地面辐射冷却、冷锋移动过程中产生的锋面逆温以及边界层以上的下沉运动造成的.本研究揭示了在天气系统移动中,位于天气系统相同部位站点的边界层结构具有共同的特征,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
- 张晨朱彬刘晓慧侯雪伟牟南南康汉青王丽娟
- 关键词:空气污染
- MOZART-4大气化学模式模拟东亚季风对对流层污染物的影响:模式验证被引量:5
- 2013年
- 利用东亚酸沉降监测网(EANET)、WMO全球温室气体数据中心(WDCGG)的观测资料和TOMS、MODIS卫星观测资料,对MOZART-4大气化学输送模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MO-ZART-4对东亚地区近地面二次污染物O3、一次污染物CO和CH4的模拟值与观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低纬海洋观测站的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93,高纬Mondy站的相关系数最低,但也达到0.56;采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法检验了O3模拟值与观测值的总体相关性,三种检验方法均说明模拟值与观测值总体是相关的,且低纬海洋观测站的相关性最高。根据各观测站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性及地理位置等,将东亚划分为5个区,5个区域中对流层O3总量的模拟值与TOMS卫星观测值能够很好地匹配,但由于对流层顶的不确定性,使得模拟结果存在小的偏差。对比气溶胶光学厚度四季气候平均模拟结果与MODIS资料显示,模式能够模拟出卫星资料中东亚地区的高值区,模拟结果存在的偏差主要是模式排放源和模拟结果的分辨率较低以及某些地区特殊的地形导致的。
- 侯雪伟朱彬康汉青德力格尔樊曙先
- 关键词:O3气溶胶光学厚度
- 基于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资料的霾过程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严重霾污染过程为例被引量:34
- 2015年
- 利用MODIS、CALIPSO卫星观测的气溶胶产品和地面空气质量、气象资料,并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探讨了2013年12月1∽9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持续性的严重霾污染过程的形成、特征及其可能来源.研究表明,此次污染过程中长江三角洲地区8个代表城市大部分时间处于霾污染的状况下,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显著增长,空气质量指数(AQI)均达到或超过污染限值,且以中度以上污染为主.污染发生时,气溶胶主要存在于地面至2km的大气层内,尤其是850m以下.根据体积退偏比和色比得出球形气溶胶出现频率高于非球形气溶胶,大粒径气溶胶出现频率高于小粒径气溶胶,进而得到污染期间气溶胶的主要类型为"污染型"气溶胶.污染物的近距离的输送和持续小风,无降水的静稳气象条件而导致污染物难以扩散稀释而累积在本地是造成长江三角洲区域污染范围广、时间长、程度重的主要原因.
- 刘璇朱彬侯雪伟陈烨鑫李锋康汉青高晋徽
- 关键词:MODISCALIPSO气溶胶光学厚度
- 南京及周边黑碳气溶胶对臭氧影响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被引量:6
- 2021年
- 利用南京地面站点2016—2017年黑碳气溶胶(Black Carbon,BC)和臭氧(O_(3))逐小时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季节BC与近地面O_(3)的关系。结果表明,高BC(高于平均值)影响下的O_(3)质量浓度值明显比低BC(低于平均值)影响下的O_(3)质量浓度值低,这种抑制作用在秋冬季明显高于春夏季,且BC与O_(3)的负相关性在秋冬季显著高于春夏季,而PM_(2.5)与O_(3)的负相关性不显著。利用WRF-Chem模式,对2017年12月个例开展BC反馈效应对O_(3)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再次证实BC对O_(3)存在负反馈影响。其影响机制是:BC可通过抑制边界层发展,使近地面NO_(x)积聚,从而减少臭氧的化学生成(VOCs控制区);BC可通过抑制边界层垂直湍流交换,减少边界层上部高O_(3)向下的湍流输送,从而减少近地面O_(3);BC可通过减小近地面风速,减少O_(3)的平流输入,从而减少地面O_(3)。不同个例的主要控制因子不同。
- 朱彬智利蓉卢文高晋徽侯雪伟
- 关键词:黑碳气溶胶数值模拟
- 基于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苏皖两省一次空气污染过程被引量:17
- 2014年
- 2012年6月8-11日,江苏安徽2省发生了一次持续性的空气污染过程.利用MODIS观测的气溶胶产品和地面气象资料,结合火点监测资料和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分析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细粒子比例(FMF)、空气污染指数(API)的特征,探究这次空气污染的形成原因.研究表明,这次过程中苏皖2省8个代表城市的能见度大部分时间低于10km,相对湿度低于90%,API均达到或超过污染等级,AOD显著增长,且污染物以人类活动产生的细粒子为主.区域细粒子比例(RFMF)达0.79,高FMF(〉0.6)出现的概率高达74.8%.另外,苏皖2省稳定的天气形势,不利于污染物扩散.6月8~11日,苏皖2省(北部地区为主)出现大量的火点,表明有秸秆焚烧现象的存在.从HYSPLIT模式的模拟结果来看,苏皖2省8个代表城市在此期间主要受到偏西方向的气流以及局地气流的影响,偏西方向的气流有利于外部秸秆焚烧的污染物经过输送影响本地区,同时局地气流不利于扩散,从而造成污染物积累,形成污染.
- 陈烨鑫朱彬尹聪侯雪伟王红磊康汉青刘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