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娜
- 作品数:25 被引量:98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共建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基于面孔年龄、面孔情绪和面孔吸引力的可信度判断
- 人们可以基于面部特征来判断对方是否值得信任,但有关面孔年龄是否影响人际信任及如何影响人际信任还未能得到一致结果。本研究采用信任博弈范式,探究面部年龄与面孔吸引力、面孔情绪在基于面孔的信任判断中的相互作用。在实验1和2中,...
- 李永娜陈子炜刘勋齐玥
- 关键词:信任博弈情绪表达
- 复合运动刺激视觉追踪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本实验采用多目标追踪和复合刺激研究范式,将注意追踪和知觉的整体优先性两个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知觉组织规律相结合,对单一和多个复合刺激进行注意追踪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一或多个复合刺激追踪过程中,同样遵循静态知觉组织原则;不同知觉组织形式对知觉加工有不同的影响,突出的颜色变化可以促进知觉组织加工。
- 张学民舒华李永娜孙晨张桂芳周义斌白仲琪
- 关键词:多目标追踪知觉组织
- 基于“心理痛苦”理论的眶额皮质介导抑郁症自杀机制被引量:23
- 2015年
- 近年来,自杀的心理痛苦三因素模型(包括痛苦唤醒、痛苦体验和痛苦逃避)在临床抑郁症患者群体得到验证。痛苦逃避是该模型的核心成分。行为学研究证据显示,痛苦逃避维度得分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预测力远高于Beck抑郁问卷得分和痛苦体验得分。由于眶额皮质是介导情绪反应和控制复杂行为的关键界面,主要参与负性情绪引发回避惩罚(痛苦)的动机控制,与动机、决策和行为监控密切相关。眶额皮质及其与前额叶、皮层下结构(扣带前回、杏仁核和下丘脑等)的异常激活模式可能是痛苦体验引发高逃避动机、进而产生自杀行为(风险决策)的重要神经基础。本文在综述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改编和发展情感激励延迟和金钱激励延迟的认知任务,对痛苦体验和痛苦逃避动机阶段进行时间上的分离,建立眶额皮质介导抑郁症自杀的脑功能病理模型的研究思路。
- 李欢欢谢蔚臻李永娜
- 关键词:心理痛苦抑郁自杀
- 本族和异族面孔的视觉工作记忆容量:面孔特征的影响
- 2016年
- 采用延迟探测刺激匹配再认任务,考察面孔种族和内外部特征是否会影响面孔视觉工作记忆容量。被试先识记2或4张中国人或白人的真实面孔图片,一半有内部特征(眼睛、鼻子和嘴巴),另一半有内部和外部特征(脸型、发型),再进行面孔再认判断。采用Cowan’s K值的分析显示,我国被试对本族和异族面孔的视觉工作记忆容量没有差异,但面孔数量与特征多少会影响面孔工作记忆容量,表明对本族和异族面孔的视觉加工不同。
- 李永娜董妍
- 关键词:面孔种族
- 空间方位及SOA对视觉选择注意的影响被引量:7
- 2006年
- 该文采用注意线索技术探讨颜色、角度和空间方位对视觉选择性注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突现刺激呈现角度的变化,表现出从左至右的明显的倒“V”字型效应,当突现刺激特征显著时(颜色明显变化),“V”字型效应消失;2)随着SOA的延长,空间角度对选择注意加工的影响越来越显著;3)综合处理空间角度结果表明,被试对“上”方目标的反应速度最快,其次是左和右,对“下”的目标的反应速度最慢,而且相对受SOA的影响较小。
- 周义斌张学民冉恬李永娜
- 关键词:SOA
- 社会情境、面孔表情与面孔性别对信任判断的影响
- 人际信任是指个体之间二元水平的信任关系,即信任者与被信任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情绪社会信息模型为理论基础,用实验法探讨了情境和面孔表情、面孔性别对观察者信任判断的影响。实验一采用3(高兴、中性、愤怒)×2(男性面孔vs....
- 董妍贾燕飞李永娜于晓琪
- 关键词:面孔表情
- 文献传递
- 基于个体-组织匹配的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的关系被引量:7
- 2015年
- 探讨高校教师集体效能感、工作友谊以及价值观协同性与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及作用途径。采用问卷法,对北京345名高校教师进行调查,提出并验证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个体-组织匹配模型及其与工作压力的关系。结果显示:性别与学校类型对工作友谊和价值观协同性存在显著交互作用;集体效能感、工作友谊、价值观协同性与工作压力呈显著负相关,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集体效能感和价值观协同性在工作压力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中呈显著中介效应。表明高校教师的集体效能感、工作友谊、价值观协同性可反映个体-组织匹配程度。
- 李欢欢李立邹颖敏李永娜
- 关键词: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
- 非空间线索相容性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 2005年
- 目的:通过考察前置线索与刺激在颜色与形状2个维度上的重合关系对目标刺激的影响,探讨刺激与反应在不相容程度条件下,线索与刺激的相容性对反应产生影响的神经基础。方法:实验于2003-11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实验室完成。对象为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12人。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颜色知觉正常。实验在隔音的暗室中进行,刺激是红、绿、蓝3种颜色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自变量是线索和目标的4个对应关系。每次实验开始前,屏幕中央呈现注视点1000ms,间隔300ms之后呈现线索1000ms,再间隔300ms呈现目标,要求被试按反应盒上的1,2,4键对目标做出反应。实验216次,按随机顺序呈现。记录从刺激呈现前200ms到呈现后1000ms前部的15个电极和后部的8个电极,并按照4个时间窗口(100~160ms,前部N1,后部P1;170~230ms,N2;280~400ms,前部P3;320~420ms,后部P3)的峰值和潜伏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人均获检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额叶与顶叶N1和P3的峰值分析:在刺激呈现以后100~160ms,额叶和顶叶的N1波的不同条件的主效应显著,电极位置的主效应显著。电极与条件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刺激呈现之后280~400ms,P3波的条件主效应也接近显著,电极位置的主效应显著。②枕叶P1、N2、P3的峰值分析:在刺激呈现之后100~160ms,枕叶P1波条件的主效应不显著,而电极位置的主效应显著。在170~230ms,N2波主效应接近显著,线索与目标形状相同颜色不同时诱发了更负的波。电极位置的主效应也是接近显著的。但P1和N2的条件和电极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3(320~420ms)波的条件和电极位置的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除在P4和P12个电极上,4种条件的差异接近显著,在其他6个电极上,4种条件的差异都非常显著。线索和目标在2个维度完全重合条件下诱发了更正的波,颜色相同形状不�
- 张学民李永娜周仁来黄俊红
- 关键词:脑电描记术物理刺激
- 自动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及其可塑性被引量:3
- 2014年
- 自动情绪调节无需意识决定、注意加工及有意控制,改变着情绪轨迹。迄今为止,研究仅限于证实其确能低耗高效地改变情绪过程,尚未对其如何改变情绪过程进行研究。以自动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可操作性,可从行为和心理生理层面,对自动情绪调节改变情绪过程的机制进行实验研究。研究问题包括:1)通过EEG技术检验自动情绪调节是否影响预备阶段行为反应倾向;2)自动情绪调节对注意的注意觉醒、注意朝向和注意执行三个阶段的作用机制;3)自动情绪调节对评价和反应的作用机制;4)自动情绪调节的可塑性在脑活动上的体现。最终确定自动情绪调节的加工规律,构建其预备-注意-评价-反应模型,并为有效控制情绪紊乱和研究出高效的情绪调节干预方案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 张晶周仁来李永娜韦庆旺胡平刘珂
- 关键词:神经机制事件相关电位
- 复合刺激加工中的注意分布
- “聚光灯”模型(spotlight model)认为,注意资源在目标区域均匀分布;而“透镜”模型则认为这种分布从注视点到外周是逐渐递减的。Tse等用变化盲(change blindness)范式发现注意的分布是随着时间从...
- 李永娜张学民周义斌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