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静

作品数:13 被引量:62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细胞
  • 3篇髓系
  • 3篇骨髓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皮
  • 2篇炎症
  • 2篇神经阻滞
  • 2篇髓系白血病
  • 2篇肿瘤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 2篇内皮
  • 2篇急性
  • 2篇急性髓系
  • 2篇急性髓系白血...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凋亡

机构

  • 13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市第一妇...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深圳市龙岗区...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临汾市中心医...

作者

  • 13篇李静
  • 6篇石军
  • 5篇王爱忠
  • 5篇袁颖华
  • 3篇俞夜花
  • 3篇陶英
  • 2篇刘溪
  • 2篇甘宁
  • 1篇曹桂涛
  • 1篇万云
  • 1篇赵达强
  • 1篇沈铭昌
  • 1篇姜华
  • 1篇王敏
  • 1篇王敏
  • 1篇顾静珍
  • 1篇尚嘉伟
  • 1篇江伟
  • 1篇陆惠娟
  • 1篇陆惠娟

传媒

  • 2篇上海医学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医学综述
  • 1篇肿瘤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湖北医药学院...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9
  • 3篇2014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199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前ALIP”样结构的特征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本研究提出骨髓组织"前ALIP"样结构的概念,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其特征,并探讨其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相关性。以抽吸-活检一步取材法采集化疗后完全缓解(CR)的AML患者骨髓,常规方法制作骨髓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成像系统摄片;比较4种计算机图像分割技术,筛选最佳方法对前体细胞进行识别、定位;结合形态学及面积法分割骨小梁;计算AML患者骨髓图像中单个及2个聚集前体细胞数量并以欧式距离变换法检测其与骨小梁的相对距离,与正常骨髓比较;分析在ALIP出现之前前体细胞定位、定量异常与AML的关系,探讨"前ALIP"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与8-sobel算子、canny算子、分水岭法相比,本研究创建的基于形态学的计算机图像分割方法能准确识别骨髓切片中前体细胞,同时结合面积法实现了骨小梁的分割。检测CR组骨髓切片中单个前体细胞为(19.27±11.60)个/mm2,2个聚集前体细胞为(1.77±1.76)簇/mm2,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欧式距离变换法检测前体细胞与骨小梁间相对距离的结果显示,CR组单个前体细胞与骨小梁相距(230.12±97.68)μm(523±222像素),与正常对照组(260.92±99.88)μm(593±227像素)相比明显靠近骨小梁(p<0.05);而CR组两个聚集细胞与骨小梁相距(274.56±139.48)μm(624±317像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CR组单个前体细胞相比明显向骨小梁间区迁移(p<0.05)。结论:前体细胞从正常定位、定量到ALIP1结构出现之前存在更早期的骨髓异常状态,即"前ALIP"状态,其结构特征为定位或定量异常的单个及2个聚集前体细胞。
俞夜花袁颖华李玲曹桂涛李静陶英姜华侯健石军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计算机图像识别
人外周血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亚群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检测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CD123+MDC)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以探讨其独特的功能特性。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将其诱导为髓系树突状细胞(myeloid-DC,MDC)。采用间接免疫磁珠法将其中表达CD123的MDC亚群加以分离,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分离纯度。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CD123+MDC细胞内及细胞表面肿瘤坏死因子(TNF)-α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表达。采用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3H-TdR)摄取试验检测CD123+MDC对血液肿瘤细胞系HL60、Jurkat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型白血病(MDS-L)的生长抑制作用,并进一步采用TRAIL-受体2:Fc融合蛋白(TRAIL-R2:Fc)阻断试验探讨其肿瘤抑制机制。结果经24h3H-TdR涉入法检测,CD123+MDC组HL60、Jurkat及MDS-L对3H-TdR的渗入值分别为22.1±2.9,17.7±4.3,39.3±1.8,均显著高于不表达CD123的髓系树突状细胞(CD123-MDC)组(P值均<0.05)。CD123+MDC细胞内高表达TRAIL,但在细胞表面几乎不表达。CD123+MDC及CD123-MDC均只产生微量可溶性TRAIL,且同一样本的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值均>0.05)。经TRAIL-R2:Fc预处理,CD123+MDC的肿瘤抑制活性明显下降(P<0.05),而CD123MDC的抑制活性无明显改变。结论与典型的MDC相比,CD123+MDC有强大的肿瘤抑制功能,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内TRAIL的高表达部分相关。
李静石军王敏袁颖华陶英
关键词:外周血肿瘤生长抑制
300 例宫颈涂片光镜检查与 PAPNET 系统对比分析被引量:1
1997年
300例宫颈涂片光镜检查与PAPNET系统对比分析沈铭昌1徐维萍1符辉珍2黄继新2陆惠娟3刘伯宁4李静5顾静珍关键词子宫颈/细胞诊断学PAPNET系统作者单位:1.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200032)2.香港新科技医学诊断中心3.上海医科大学妇...
沈铭昌徐维萍符辉珍黄继新陆惠娟陆惠娟李静陆惠娟
关键词:子宫颈细胞诊断学
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前ALIP”样结构的特征研究
目的提出骨髓组织"前ALIP"样结构的概念,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其特征,并探讨其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相关性。方法:以抽吸一活检一步取材法采集化疗后完全缓解(CR)的AML患者骨髓,常规方法制作骨髓病理切片、...
俞夜花袁颖华李玲曹桂涛李静陶英姜华侯健石军
文献传递
依托咪酯用于乳腺癌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患者应激水平和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用于乳腺癌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患者应激水平和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93例乳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予以丙泊酚静脉维持麻醉,研究组予以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醛固酮、皮质醇水平、心率(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Ramsay镇静评分,术后苏醒质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气管插管时,研究组ACTH浓度较麻醉诱导前上升,醛固酮、皮质醇浓度相应下降,对照组ACTH、醛固酮、皮质醇均较麻醉诱导前上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ACTH、醛固酮、皮质醇较麻醉诱导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时,对照组HR、DBP、SBP均上升,研究组变化不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即刻,两组Ramsay评分较麻醉诱导前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咪酯用于乳腺癌手术可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能够抑制机体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术后苏醒质量满意,安全性高。
甘宁王爱忠李静武凯旋钟文晖
关键词:乳腺癌手术依托咪酯应激水平苏醒质量
白血病细胞骨髓内迁移机制的研究进展
2009年
原始细胞的骨髓内迁移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及表达于白血病细胞膜的受体CXCR4在白血病细胞的迁移、浸润、黏附于骨髓微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参与髓内残留病变的形成。此外,尚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癌基因等其他机制可能参与了白血病细胞的骨髓内迁移。
李静石军
关键词:白血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L3MBTL3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
2024年
目的:研究L3MBTL3的基因多态性在人群中的分布,探讨其不同分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3月于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就诊的SLE患者45例作为SLE组,同期体检人群4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静脉血,离心后检测临床检验指标,然后提取血细胞基因组DNA,应用Sanger测序对L3MBTL3基因rs6923819、rs2068957位点进行基因分型与分析。结果:Sanger测序结果显示,L3MBTL3基因rs6923819和rs2068957两个SNP位点存在碱基突变情况,rs6923819位点C等位基因和CC基因型与SLE患病风险存在相关性(P<0.05),携带rs6923819位点C等位基因或CC基因型的SLE患者的肾炎发病风险升高(P<0.05),而关节炎发病风险降低(P<0.05)。结论:L3MBTL3基因的rs6923819多态性可能与SLE易感性及其临床表型相关。
仲宁璇李静杨雅淋冯景赵卫卫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小鼠脐血联合骨髓c-kit(+)细胞移植加快造血重建的研究
2011年
本研究探讨小鼠脐血与骨髓造血祖细胞联合移植以加快移植后早期造血重建作用,并达到脐血来源细胞长期嵌合的程度。采用MACS间接免疫分选法纯化BDF1小鼠骨髓中lin-sca-1-c-kit+(c-kit+)及lin-sca-1+(sca-1+)细胞群,用半固体集落培养结合细胞形态学方法比较二者的体外生物学特性。将60Coγ射线照射的BDF1小鼠(CD45.2)作为受体鼠;接受来自同基因小鼠(CD45.1)骨髓c-kit+细胞群与DBA/2新生小鼠外周血(NPB)的联合移植作为实验组,以NPB干细胞单独移植以及其与sca-1+细胞的联合移植作为对照组,比较移植后22天内的白细胞及血小板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60周内受鼠外周血粒细胞、T细胞、B细胞中供、受鼠来源细胞比例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①与sca-1+细胞比较,c-kit+细胞胞体大,胞浆多,核仁明显,其体外集落体积明显小于sca-1+组,未见高增殖潜能集落(HPP)形成;②与NPB干细胞单独移植比较,当NPB干细胞与1×104、2.5×104或5×104细胞量的c-kit+或sca-1+细胞联合移植时,可使白细胞>1×109/L及血小板>100×109/L所需恢复时间从17天提前至12天;③联合c-kit+细胞的移植实验组至移植后60周时脐血来源粒细胞、B细胞和T细胞分别为(96.68±2.68)%、(92.55±3.04)%和(67.96±7.91)%,比第2周时有明显增加(p<0.01),与此相反,联合sca-1+细胞的移植对照组来自同基因供髓和残髓的细胞逐渐增多,而脐血来源细胞逐渐减少,至移植后60周时,脐血来源的粒细胞,B细胞和T细胞仅占(28.46±18.98)%、(17.75±13.17)%、(6.19±7.62)%,比第2周时明显减少(p<0.01)。结论:脐血与受鼠同基因骨髓c-kit+细胞联合移植可加快移植后早期造血恢复,并达到粒细胞、B细胞、T细胞中脐血来源细胞的长期完全或主要嵌合。
袁颖华李静俞夜花石军
关键词:脐血移植骨髓造血祖细胞造血重建
超声引导下完全上肢神经阻滞臂丛神经入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复合选择性腋窝臂丛神经入路能否达到上肢神经完全阻滞,以期为上肢大面积创伤所致的上肢大范围手术提供更完善的麻醉。方法将80例上肢闭合骨折患者随机分入单入路组(40例)和复合入路组(40例)。单入路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单一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根据手术类型可采用肌间沟入路法、锁骨上入路法、锁骨下入路法、腋窝入路法),复合入路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选择性腋窝神经阻滞。记录神经阻滞的操作时间,进行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评分,并记录是否需要进行补救麻醉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单入路组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为(9.0±2.5)min,显著长于复合入路组的(6.5±2.0)min(P<0.05)。总体评估上臂神经阻滞效果,复合入路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评分均显著高于单入路组(P值均<0.01)。单入路组和复合入路组分别有4、1例患者术中需追加芬太尼,两组均无需其他补救麻醉。复合入路组呼吸困难和霍纳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10.0%(4/40)和5.0%(2/40),单入路组分别为7.5%(3/40)和10.0%(4/40),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均无神经损伤、局部麻醉药中毒、气胸、局部血肿和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复合选择性腋窝臂丛神经入路能够达到上肢神经完全阻滞。
刘溪王爱忠赵达强李静张晖江伟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超声上肢
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的血液肿瘤抑制活性研究
<正>目的:检测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CD123+MDC)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以探讨其独特的抗肿瘤活性。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
王敏石军万云李静袁颖华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