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云 作品数:14 被引量:175 H指数:8 供职机构: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 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构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临床用血计划科学制订、考核评价和用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提供有效途径。方法 1)医院临床用血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2)利用临床输血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采集2009-2014年医院临床用血数据,对临床用血量与出院患者人次及其增长率、输血出院患者人次、异体输血患者人次、自体输血患者人次、手术台次、输血手术台次、出院患者输血率、自体输血率、出院患者均异体用血量、成分构成比等质量指标进行相关分析,构建临床用血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 1)临床用血量与输血出院患者人次、输血手术台次、异体输血手术台次、术中输血率、输血出院患者均异体RBC量间相关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成分血成分构成比在2009-2014各年度及均值间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用血量与出院患者人次、自体输血患者人次、手术台次、自体输血率间呈正相关(P<0.05),而与异体输血患者人次、出院患者输血率、出院患者异体输血率、出院患者均RBC量、出院患者均异体RBC量间呈负相关(P<0.05);异体输血患者人次、患者输血率、异体输血率、人均红细胞(RBC)用量、人均异体RBC用量均呈随患者自体输血增长而下降的变化趋势。3)临床用血量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210 737.37-17.67×X1-3.54×X2+227 631.76×X3-149 980.71×X4(R2=1.0,P<0.05),回归方程检验具统计学意义(F=20 988.38,P<0.05),回归系数亦均具显著性意义(t=123.12、-77.94、-18.64、88.88、-71.77,P<0.05),临床用血量预测值与实际值间不具统计学意义(t=-0.159,P=0.88;P>0.05)。结论 1)异体输血患者人次、自体输血患者人次、自体输血率、出院患者均RBC用量、出院患者均异体RBC用量是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计划科学制订、考核评价和用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过程中减少患者输血需求,控制临床 乐爱平 刘威 李建林 陈世彪 杨鹃 杨丽云 胡飘萍 吴承高关键词:临床用血量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质量管理 冰冻单采血小板与新鲜单采血小板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通过冰冻单采血小板与新鲜单采血小板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探讨冰冻单采血小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医院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检索2014年8月-2016年12月血小板输注病例资料2 035例,并筛选出456例纳入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根据输注血小板种类分为冰冻单采血小板组(A组,n=199)和新鲜单采血小板组(B组,n=257)。通过对比分析两组病例基本资料、有效性指标及安全性指标,评价冰冻单采血小板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A、B两组病例分别占43.6%(199/456)、56.4%(257/456);A、B组间性别、年龄和内科、外科病例构成比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2)199例A组病例共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2 275U,其中121例内科病例输注量占60.9%(1 385/2 275),78例外科病例输注量占39.1%8(890/2275);疾病分布中血液系统疾病输注量占49.2%(1 120/2 275),妇产科疾病输注量占10.6%(240/2 275),肿瘤放化疗疾病输注量占6.2%(140/2 275);ABO血型分布构成比分别为O型25.9%、A型22.9%、B型20.7%、AB型30.5%;3)A、B两组病例输血前、后Plt计数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输血前和输后24 h Plt计数、差值、24 h CCI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4)A、B两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76.9%、76.7%,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内科及外科病例疗效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外科病例有效率(84.6%)高于B组外科病例(75.3%);B组内科与外科病例间疗效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内科与外科病例间疗效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病例血小板输注无效率(15.4%)明显低于内科病例(28.1%);5)A、B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5%、4.7%,输血死亡率均为0,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冰冻单采血小板在临床治疗中与新鲜单采血小板具有同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广泛用于� 杨丽云 吴承高 刘威 李松 杨鹃 邹娟 乐爱平关键词:冰冻单采血小板 CCI 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方法利用自主开发的临床用血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检索并搜集到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血液内科诊断为allo-HSCT的153例病例,根据病例纳入的排除标准纳入其中90例病例资料为回顾性分析对象,以allo-HSCT患者骨髓空窗期平均血小板输注量作为阈值分为输注血小板≥6个治疗量的观察组38例和输注血小板<6个冶疗量的对照组52例,比较2组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量、预处理前患者Hb、ANC、Plt、SF、血小板植活时间、植入的单个核细胞数等临床观察指标,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2组间性别、年龄、原发病、供受者HLA配型、预处理前Hb、植入的单个核细胞数均较为相近(P>0.05);预处理前ANC(×10~9/L)为1.24±0.57 vs 3.36±1.33、Plt(×10~9/L)为43.55±68.29 vs 1 26.62±84.73、SF(μg/L)为2 351.05±1 587.96 vs 1 000.96±362.97、供受者ABO血型配型不合(例)为15 vs 10、血小板植活时间(d)为16.84±2.47 vs 12.73±1.65、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量(治疗量)为8.37±1.50 vs 3.63±1.12(P<0.05)。2)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预处理前ANC、Plt、SF、供受者ABO血型配型、血小板植活时间,2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为allo-HSCT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预处理前ANC、PLT植活时间2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预处理前ANC和血小板植活时间是allo-HSCT患者骨髓空窗期血小板输注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血小板植活时间为独立危险因素,其越长预示血小板输注需求量越大;预处理前ANC为独立保护因素,其越大预示血小板输注量则越小。 吴承高 杨丽云 刘威 胡飘萍 李松 邹娟 杨鹃 肖昆 黄雯 乐爱平关键词:血小板 造血干细胞 异基因外周血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计划质量管理权重要素探析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影响医疗机构临床用血量的质量管理权重要素,为临床用血计划制订、考核评价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临床输血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采集2010-2014年医院临床用血数据,分析临床用血量、出院患者人次、出院患者增长率、输血出院患者人次、异体输血患者人次、自体输血患者人次、手术台次、输血手术台次、出院患者增长率、出院患者输血率、自体输血率、出院患者均异体用血量、成分构成比等临床用血质量指标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以探讨在临床用血计划制订、考核评价实施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1)异体输血患者人次、患者输血率、异体输血率、均红细胞(RBC)用量、均异体RBC用量均随患者自体输血增长而呈下降趋势,临床用血量与医疗工作量呈非平行增长关系;2)临床用血量、自体输血量与出院患者人次、自体输血患者人次、手术台次、自体输血率、输血出院患者均RBC量间呈正相关,而与出院患者输血率、出院患者异体输血率、出院患者均RBC量、出院患者均异体RBC量间呈负相关(P<0.05);异体成分血用量与异体输血患者人次呈负相关,与输血出院患者均RBC量呈正相关(P<0.05);3)血液制剂A、B、O、AB血型构成比分别为32.61%、24.61%、34.87%、7.91%,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品种构成比分别为29.88%、28.19%、33.73%、8.20%;血液制剂不同血型、不同品种和同一血型品种构成比2010-2014各年度及均值间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用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对临床用血量权重影响显著,患者输血率、异体输血率和自体输血率、均异体红细胞用量和成分构成比是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计划质量管理权重要素,应纳入临床用血计划实施的考核评价指标。 乐爱平 刘威 李建林 陈世彪 杨鹃 杨丽云 胡飘萍 吴承高关键词:质量管理 临床用血量 血液制剂 输血前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及处理 被引量:8 2013年 输血是一项不可替代的临床治疗手段。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临床用血数量逐年增加,输血安全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交叉配血是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体外模拟血液相容性实验,发现供血者和受血者的红细胞和血清间是否存在抗原抗体反应,是保证临床用血安全的前提。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发生交叉配血不相合的情况, 胡飘萍 李松 杨丽云 邹娟 辛建英 杨鹃关键词:抗体筛查 输血安全 交叉配血 运用PDCA循环持续改进临床用血过程管理和环节控制 被引量:63 2013年 临床用血管理是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持续改进过程。新实施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圳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控制,遵循PDCA循环。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足螺旋式提高管理质量的动态过程。运用PDCA循环能持续改进以往临床用血管理存在的重规范轻全员参与,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时效等问题,使管理模式从过去行政化的粗放管理转向动态的规范化、体系化、信息化的精细管理,保障用血安全,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努力做到科学、合理、有效用血。 乐爱平 黄萍 杨丽云 李松 吴承高 杨鹃关键词:临床用血 过程管理 PDCA循环 信息系统 PDCA循环持续改进临床用血申请审核审批 被引量:25 2015年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临床用血申请审核审批过程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应用PDCA循环法对临床用血申请审核审批进行质量持续改进,对临床用血申请审核审批不合格及未用血后疗效评估申请进行原因分析,制订相应的措施、持续改进计划。结果通过PDCA循环,临床用血申请的审核审批率由干预前的82.7%提高至99.2%,审核审批率明显提高;疗效评估率由2012年的90.3%上升至2013年的97.7%。结论采用PDCA循环能有效提高临床用血申请审核审批率和输血后疗效评估率,持续改进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有效用血。 杨丽云 李松 吴承高 杨鹃 邹娟 乐爱平关键词:PDCA循环 临床用血 疗效评估 产科出血患者大量输血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讨在产科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时,不同的血液输注成分、量或比例及时机对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因产科出血导致的青输立红细胞大干lOU的患者60例,将悬浮红细胞:血浆=1:1的设为A组,悬浮红细胞:血浆=5:2为B组,学浮红细眨:血浆=6:4的设为C组,测定每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和血常规的变化。男卟根据患者不同输血时机,将患者失血达到20%开始输注血液成分设为I组,失血量〉30%开始输注血液成分设为Ⅱ组,分析每组患者住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硬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与输血前相比,3组患者输血后凝血指标太多有统计学意义,A、B组均明显升高(均P〈0.05),3组患者输血后血小板计数(Pit)及血红蛋白(Hb)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输血后(:组凝血功能和血常规均显著优于A、B组,3组间24h内血小板的输注量无差异,悬浮红细胞和冷沉淀的输注量有差异(均为P〈0.05)。二组患者红细胞的输注总量具有差异(I组vsⅡ组:17.64-5.1vs22.9±8.3,P〈0.05)。I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少于Ⅱ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时,较高比例(6:4)地输注悬浮红细胞与血浆,同时适当补充血小板与冷沉淀有利于预防失血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一定程度上减缓Fbg与Hb的下降,减少出血事件的再发生,并且尽早输注血液成分患者预后效果好,用血总量少,住院天数短,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杨丽云 乐爱平关键词:产科出血 大量输血 凝血功能 新鲜冰冻血浆 自制质控品在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索通过自制室内质控品,监测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项目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完善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室内质量控制体系。方法选取血浆制备成O、A、B型和AB型血浆质控品,取RhD阳性的A1、B和O型红细胞制备成红细胞质控品,抗-D(IgG)人血清做抗-D效价测定,确定出现最后1个2+凝集强度的稀释倍数,加入O型血浆中;血浆与红细胞质控品制备后分别经过亲和力、抗体效价检测、抗原性和特异性检测等验证后,按照设计的室内质控模式,分别进行ABO血型鉴定、RhD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及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结果抗原、抗体亲和力均<15 s;抗-A效价>128,抗-B效价>64,抗-AB效价>128,AB型血浆不含抗-A、抗-B;A型红细胞与128倍稀释的抗-A凝集,B型红细胞与64倍稀释的抗-B凝集;抗-A与A红细胞凝集,与B、O红细胞不凝集,抗-B与B红细胞凝集,与A、O红细胞不凝集;A红细胞与抗-A凝集,与抗-B不凝集,B红细胞与抗-B凝集,与抗-A不凝集,O红细胞与抗-A、抗-B均不凝集。结论通过2年的室内质控应用,证实自制质控品性能具有稳定性与可靠性,并能长期保存,符合室内质控品要求,是1种较经济且可行的方法。 杨丽云 龙丹 胡飘萍 辛建英 刘德华 何文静 乐爱平关键词:ABO血型 不规则抗体 交叉配血 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构建与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构建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探讨其在输血不良反应质量管理与输血安全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按照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总体要求,在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架构基础上,对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实施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2)对智能路径应用以来本院2013年-2015年6月21 284名出院输血患者做输血不良反应质量持续改进分析。结果 1)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的构建,优化了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实现了临床输血过程监测的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与信息共享,有效提升了工作依从性、规范性,提高了临床用血工作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2)本组出院输血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2%(132/21 284),其中红细胞、血浆输注的发生率(33.33%、45.45%)明显高于血小板、冷沉淀(18.94%、2.27%)(P<0.05);过敏反应发生率(81.82%)较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高(17.42%)(P<0.05);≥18岁病例的发生率(81.06%)高于<18岁病例(18.94%)(P<0.05),有输血史病例的发生率(62.12%)高于无输血史病例(37.88%)(P<0.05),而有、无妊娠史病例间差异甚小(P>0.05);输血不良反应绝大多数(90.15%)发生在输血过程<1 h,其中以输注30 min-1 h最多见(P<0.05)),占68.18%。结论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的构建与应用实现了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与质量控制的规范化、精细化、智能路径化,有效提高了临床用血质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能为临床用血质量持续改进和输血安全预警决策提供循证依据。 杨丽云 胡飘萍 吴承高 李松 杨鹃 邹娟 肖昆 乐爱平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 安全预警 临床输血 质量管理 过敏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