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先彦

作品数:39 被引量:447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1篇天文地球
  • 3篇历史地理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青藏高原
  • 10篇青藏
  • 8篇地貌
  • 8篇东北部
  • 8篇青藏高原东北...
  • 8篇北部
  • 6篇气候
  • 6篇阶地
  • 5篇第四纪
  • 5篇新生代
  • 5篇气候变化
  • 5篇晚第四纪
  • 5篇晚新生代
  • 5篇古气候
  • 5篇风尘堆积
  • 4篇地貌演化
  • 4篇石制品
  • 4篇北缘
  • 3篇东北缘
  • 3篇断层

机构

  • 35篇南京大学
  • 13篇中国科学院
  • 6篇安康学院
  • 3篇陕西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天津地质矿产...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临沂大学
  • 1篇aTrobe...
  • 1篇亚利桑那大学
  • 1篇皇家安大略博...

作者

  • 39篇王先彦
  • 31篇鹿化煜
  • 13篇弋双文
  • 6篇王晓勇
  • 6篇王社江
  • 4篇李郎平
  • 4篇孙雪峰
  • 4篇李一泉
  • 4篇周亚利
  • 3篇张红艳
  • 3篇刘全玉
  • 3篇张文超
  • 3篇赵存法
  • 3篇戴岩
  • 3篇夏文婷
  • 2篇徐志伟
  • 2篇张瀚之
  • 2篇季峻峰
  • 2篇卓海昕
  • 2篇邓成龙

传媒

  • 9篇第四纪研究
  • 5篇地理学报
  • 3篇人类学学报
  • 3篇中国科学(D...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高校地质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地球科学
  • 1篇自然杂志
  • 1篇中国沙漠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科技通报
  • 1篇第二届深海研...
  • 1篇2013年全...
  • 1篇第十届全国第...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晚第四纪毛乌素和浑善达克沙地植被变迁
周亚利鹿化煜弋双文王先彦赵存法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次生碳酸盐氧同位素的古气候意义被引量:3
2018年
黄土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碳酸盐,其中次生碳酸盐记录了成壤时期的气候和环境,可以用来重建古气候.测试了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早期青藏高原东北部乐都、中国东北和新疆巴音布鲁克黄土中次生碳酸盐的δ^(18)O值,结果显示高原东北部这两个时期的δ^(18)O值分别为-1.38‰和-5.58‰,比该地区现代季风气候条件下次生碳酸盐δ^(18)O理论值分别高5.74‰和1.54‰.温度的差异不足以导致次生碳酸盐δ^(18)O值如此幅度的变化.同时,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早期乐都地区黄土中次生碳酸盐的δ^(18)O值比同时期黄土高原和东北地区等东亚季风区明显偏正约2.0‰~6.2‰,但其与新疆等西风区次生碳酸盐的δ^(18)O相近.这些不同时期黄土中次生碳酸盐的δ^(18)O值的分布特征及空间差异,可能反映东亚夏季风夹带的水汽可能不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早期降水最重要的来源,而西风降水和(或)局部水汽蒸发循环对该地区的降水可能有重要贡献.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次生碳酸盐的δ^(18)O值从末次盛冰期到全新世早期逐渐降低,这可能是由于气候由干冷向暖湿转变、有效湿度增加而导致的.有限的数据表明不同气候带(青藏高原东北部、东亚季风区和西风带)的黄土中次生碳酸盐氧同位素存在明显差异,它所代表的气候意义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胡泉旭王先彦孟先强刘全玉鹿化煜
关键词:氧同位素地球化学古气候青藏高原东北部
中国中部南洛河流域地貌、黄土堆积与更新世古人类生存环境被引量:24
2012年
本文结合最近获得的新资料,对南洛河流域的地貌、黄土沉积和更新世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南洛河上、中游地貌表现为河流峡谷和山间盆地相间分布的特征,盆地中河流阶地发育;下游为平缓的山前平原和低山丘陵。黄土在全流域的山顶、河流阶地和盆地等各种地貌部位均有分布。黄土沉积受地形影响较大,上游黄土堆积速率低、颗粒细;在下游有风道直通的地方,黄土堆积速率高、颗粒粗。在不同地貌部位,黄土开始堆积的年代不同,黄土底界的年代从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均有所见。对埋藏旧石器的年代研究表明,南洛河流域的古人类活动从早更新世晚期(约800ka)开始,到晚更新世后期(约30ka)结束,期间有多期遗存。初步的孢粉和有机碳同位素分析表明,这里曾是森林草原景观,冰期时,乔木植被以松属为主,C_4类型草本减少;而间冰期时,乔木植被以松属-榆科占主导地位,C_4类植物增多。古人类在黄土堆积期和古土壤发育期都可能在这个地方活动,但这一认识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丰富的石制品分布和较为连续的黄土沉积,使南洛河流域成为理解更新世人类行为与环境的重要区域。
鹿化煜张红艳孙雪峰王社江Richard CosgroveChen Shen张文超张小兵王先彦弋双文马萧林Ming Wei
关键词:黄土堆积光释光测年磁性地层古环境重建石制品
库姆塔格沙漠地表物质组成、来源和风化过程被引量:41
2010年
通过对库姆塔格沙漠地表沉积物样品进行重矿物和主量元素分析,获得了其矿物和元素组成特征:矿物种类多,绿帘石和角闪石含量为主;化学组成上以Si、Al为主,和上陆壳平均化学组成相比,除Si、Ca外都有一定的亏损,Fe、Mg、Ca、P、Ti、Mn等元素的变异系数较高。库姆塔格沙漠地表沙物质组成特征与阿尔金山北麓出露的岩石和冲、洪积扇物质组成基本一致,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也有很大的共性,反映了库姆塔格沙漠地表沙物质主要来源于阿尔金山。沙漠北区强烈的东北风将阿奇克谷地和疏勒河下游的河湖相沉积物搬运至沙漠腹地,构成另一个重要的沙物质来源。A-CN-K图解揭示了库姆塔格沙漠地表物质化学风化程度很低,处于较弱的去Na、Ca阶段,其他元素未发生明显的化学风化或迁移;A-CNK-FM图解表明,库姆塔格沙漠地表物质在搬运、沉积过程中Fe、Mg等元素发生显著分异,其原因主要是铁镁质矿物由于磨损、分选作用遭破碎和风化,使粒度较粗的沙漠沙Fe、Mg等元素相对亏损。
徐志伟鹿化煜赵存法王先彦苏志珠王振亭刘宏宜王立新卢琦
关键词:矿物地球化学元素风化过程库姆塔格沙漠
岩性和侵蚀基准面对构造活跃区河流地貌演化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北缘老虎山和哈思山地区为例被引量:7
2021年
在构造活跃地区,前人研究着重考虑了构造活动对河流地貌演化的影响,而岩性和局部侵蚀基准面的作用较少被关注.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北部海原断裂的影响地区为例,通过对水系形态及地貌特征指数(陡峭指数、河谷宽高比、χ等)的计算等,分析了裂点发育和水系重组等不同空间尺度下的河流地貌演化过程.结果显示,以老虎山和哈思山为中心,分别发育了两个放射状水系.其中老虎山东南侧支流流向发生了近180°的转变,我们认为这是受局部侵蚀基准面高度的差异(~190m)所诱发的水系重组.部分发源于哈思山的支流发育了受岩性控制下的峡谷-宽谷相间分布的河谷地貌.此外,构造活动和黄河下切引起的局部侵蚀基准面的下降触发了由平行状水系向树枝状水系的正反馈演化过程.这些结果表明,即使在构造活跃地区,岩性和侵蚀基准面变化在地貌演化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李正晨王先彦于洋张会平苏琦苗晓东鹿化煜
关键词:河流袭夺岩性海原断裂带青藏高原东北缘
青藏高原东北缘中新世红色土状堆积序列的成因及其对亚洲干旱过程的指示被引量:11
2006年
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堆积于河流阶地上的晚新生代红色土状沉积物进行了地貌与地层、沉积特征、土壤微结构和地球化学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这套红色土状堆积物可分出25套发育较弱的黄褐色土壤(7.5YR6/4)和发育较强的红棕色古土壤(2.5YR5/4)组合,与黄土高原典型的红黏土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构造.红色土状堆积序列的颗粒总体上偏细,主要组分为粉砂和黏土,砂粒级含量几乎为零.显微镜下,红色土状堆积物为黏土质结构,粗颗粒组分主要包括石英、钾长石、云母和少量辉石、角闪石等,且矿物颗粒都呈似棱角.棱角状;其常量和微量化学元素的含量与特征、稀有元素的分配模式等与典型的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具有可对比性.上述证据表明,这套沉积为风成起源.磁性地层指示这套风成成因的红色土状堆积物底界年龄为约11.4Ma,证明中国西北地区晚新生代大面积的风尘沉积分布范围扩展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后湾红色土状堆积物与上覆晚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有着相近的物源和相似的风力搬运系统.与晚第四纪黄土.古土壤相比,后湾红色土状堆积物的颗粒较细、沉积速率较小,反映了搬运动力较弱和(或)源区干旱化程度较低.古气候替代指标的变化表明源区干旱程度和(或)风搬运动力有多次的波动,并且在约10MaBP和7-8MaBP前后,各有一次干旱化加剧的过程,可能表明了高原的隆升或(和)全球变冷促进了亚洲内陆干旱化进一步加剧.10MaBP前后古气候由高频高幅波动转变为较为低频低幅变化,指示了一次重要的环境转型.这次环境转型事件可能是全球性的事件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表现.
王先彦鹿化煜季峻峰王晓勇赵景波黄宝春李珍
关键词:红黏土风尘堆积青藏高原东北缘中新世
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南麓和门源盆地晚第四纪古气候和地貌演化
本研究表明光释光测年可以为青藏高原东北部门源盆地中的河流沉积物、土壤和冰缘结构提供可靠的年龄数据.结果表明,在21Ka左右,北半球冰芯记录的末次盛冰期(LGM)时期,发育在祁连山的冰川急剧扩张至山脚门源盆地边缘.与青藏高...
王先彦Dimitri Vandenberghe弋双文Jef Vandenberghe鹿化煜Ronald Van BalenPeter Van den Haute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貌演化
东天山博格达山前构造变形与地形定量关系:基于三维建模与地貌分析被引量:8
2022年
东天山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影响,新构造活跃,同时在气候影响下地表侵蚀速率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是探讨构造活动、地表过程和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理想区域;而反映构造变形的断层滑移量和地形起伏度是理解构造和气候相互作用的重要参数.通过三维地震反射深度剖面解译构建东天山阜康断裂带西端古牧地背斜三维构造几何形态,发现阜康断裂带断层倾角约为40°~50°,发育断层传播褶皱,且构造变形起始于断层中部(甘河子附近),逐渐向东西两侧传播.断层滑移量(Sl)与地形起伏度(△H)呈线性相关,基于两者的线性关系,计算获得阜康断裂带中部最大剥蚀量约5.05 km,最大缩短量约为9.20 km,剥蚀速率约为0.38~0.60 mm/a.阜康断裂带比北天山吐谷鲁背斜处的断层倾角更陡,但两处地形起伏度均为断层滑移量的~1/10,说明残余地形主要受控于造山楔构造和侵蚀的动态平衡作用.
陈莹莹李一泉魏东涛毛宇琼王先彦
关键词:断层传播褶皱三维建模地形起伏度构造地质
我国北方沙漠-黄土体系的沉积和侵蚀过程与未来趋向探析
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的土地被沙漠和黄土覆盖,是地表沉积和侵蚀比较活跃的地区。强烈的地表过程不仅影响着区域的生产生活活动,还影响北半球甚至于更大范围的气候和环境。长期以来,由于学科交叉研究不够,我们对沙漠-黄土体系的沉积和侵蚀...
鹿化煜李郎平弋双文王先彦
关键词: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貌演化与隆升被引量:9
2014年
揭示青藏高原生长过程和重建不同时期的古高度,是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广泛分布的高大山系和盆地,是高原地貌演化的结果,也成为认识高原隆升过程的重要地质记录。对西宁盆地的沉积分析表明,这里的山盆体系在距今~50 Ma就开始发育,并相对稳定地持续到了16~10 Ma,表明这段时间高原东北部已经基本形成。在16~10 Ma,盆地河湖相沉积停止,遭受侵蚀、河流开始下切,指示这时有一次重要的构造活动和地面抬升。在~2.0 Ma以来,广泛发育的河流阶地序列(高度差达400 m以上),指示了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对地貌的影响;存在的数百米的河流阶地高差、河流侵蚀速率近10倍的增加是地面构造抬升控制河流下切的证据,指示青藏高原东北部在~2.0 Ma以来的抬升。西宁盆地及其周边山系地貌发育过程,可能是高原东北部隆升对欧亚和印度板块碰撞和挤压响应的体现。
鹿化煜王先彦VANDENBERGHE Jef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部河流地貌高原隆升湟水流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