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斌
- 作品数:31 被引量:252H指数:10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 长江口和东海海域沉积物粒径对有机质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4
- 2011年
- 利用2007年11月采集于长江口和东海陆架区域的78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以及2007年11月、2008年4月采集于长江口东南和浙江近岸泥质区的悬浮物样品,对长江口和东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以及部分站位的悬浮物进行了粒度、有机碳和总氮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了沉积物粒径对有机质运移和沉积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体中悬浮物的平均粒径从长江口沿浙江近岸向南逐渐减小,与悬浮物含量和颗粒有机碳含量都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悬浮物粒径是影响有机质运移的重要因素。(2)表层沉积物粒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变化特征,有机碳、总氮的分布趋势与表层沉积物的粒径分布密切相关,表层沉积物的粒径越小,有机碳和总氮的含量则越高;长江口和浙江沿岸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含砂量低,而中外陆架和长江口水下三角洲东北隅表层沉积物中的含砂量较高,含砂量呈现出由近岸向外海逐渐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随着含砂量的增加、沉积物粒径的增大,有机质含量由陆向海方向逐渐降低,而有机质含量与粘土粉砂含量有着明显的正相关性,细粒沉积物是有机质运移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控制着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分布。
- 于培松薛斌潘建明郑旻辉张海生
- 关键词:粒度有机质沉积物长江口
- 福建兴化湾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残留和风险评价被引量:10
- 2011年
- 利用GC-MS对福建兴化湾1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多氯联苯(PCBs)的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探讨了其在沉积物中的空间分布与来源.结果表明:PCBs的含量范围为:23.81~37.18 ng/g,平均值为27.85 ng/g.主成分分析表明,PCBs同系物组成以3~5氯为主,占总PCBs含量的80%左右,这与中国PCB的生产和使用状况相吻合.对比海洋沉积物ERL-ERM标准,兴化湾各沉积物样品中PCBs含量均已超过相应的生态效应低值,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污染状况不容忽视.
- 章一帆薛斌周珊珊张辉
- 关键词:多氯联苯表层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
- 浙江舟山渔场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及垂直分布特征
- 有机氯农药(OCPs)是典型的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它们的理化性质稳定,难以降解,在环境中容易积累,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环境科学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大部分是内分泌干扰物或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当它们长期以低剂...
- 杨华云薛斌周珊珊刘维屏
- 关键词:有机氯农药疏水性有机污染物
- 文献传递
- 长江口夏季水体磷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3
- 2009年
- 根据2006年7月至9月"海监49号"科学考察船夏季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体中磷形态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水体各种形态磷平均浓度均为底层高于表层,并呈现出由河口向邻近海域降低的趋势。杭州湾及最大混浊带部分区域水体中以颗粒态磷为主,且颗粒态无机磷为磷的主要存在形态;长江口门及江苏东部近海区域水体中以溶解态磷为主,溶解态无机磷为磷的主要存在形态;舟山群岛东部外海区表层水体以溶解态磷为主,溶解态有机磷为磷的主要存在形态,而底层水体中溶解态磷浓度略高于颗粒态磷,以溶解态无机磷为磷的主要存在形态。水体中颗粒态无机磷与颗粒态有机磷、颗粒总磷与总磷、总磷与悬浮颗粒物均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说明悬浮颗粒物是颗粒态磷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海域外海区域绝大部分站位水体中溶解态无机磷表层浓度接近或小于浮游植物生长限制的动力学最低阈值,是磷限制或潜在的磷限制区域。
- 王文亮陈建芳金海燕刘际弟金明明卢勇薛斌李宏亮王奎
- 关键词:影响因素长江口
- 长江口不同沉积环境沉积物中碳的分布和来源被引量:3
- 2011年
- 利用2004年5月在长江口门区获得的R3、N3、S3和S1四个沉积物柱状样品,对其各种形态碳的含量和垂直分布、TOC/N值以及同位素δ13Corg值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该区域的水文悬沙特征,探讨了影响沉积物中碳埋藏的因素及其物质来源,结果表明:长江的径流量和沉积速率是影响长江口碳埋藏的两大重要因素,对各种形态碳在沉积柱中的垂直分布及波动程度产生重要影响,其中长江口南、北支口门3个站位中的总氮(TN)与有机碳(TOC)关系密切,两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有机碳中海洋自生TOC的比例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而TN主要是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水下三角洲前缘的S1站位TOC含量与TN含量的相关性较差,故其氮除了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之外,还有一些以其它形式存在的氮。长江口南、北支口门和水下三角洲前缘区域有机质来源为海、陆混源,沉积物中有机质同时受到了海源和陆源物质的双重影响,相对来说,水下三角洲前缘区域受到海源物质影响更明显。
- 薛斌张海生潘建明扈传昱刘小涯
- 关键词:长江口碳沉积物
- 浙江舟山渔场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及垂直分布特征
- <正>有机氯农药(OCPs)是典型的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它们的理化性质稳定,难以降解,在环境中容易积累,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环境科学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大部分是内分泌干扰物或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当它们
- 杨华云薛斌周珊珊刘维屏
- 关键词:有机氯沉积物
- 文献传递
- 象山港海域营养状况分析与富营养化水平评价被引量:5
- 2012年
- 根据2010年4月份和7月份象山港海域水质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海水中N、P、Si营养盐的分布特征、时空变化及其结构,利用Si∶N∶P比、有机污染指数、富营养化状态指数和潜在富营养化对该海域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7月份DIN的分布由港底向港口逐渐降低,4月份无明显变化趋势;PO4-P4、7月份空间分布趋势相同,都是由港底向港口方向逐渐降低,4、7月SiO3-Si的浓度基本保持一致,高浓度区出现在港底附近海域。从营养结构看,与Redfield值和Justic等提出的营养盐化学计量限制标准比较符合P限制。富营养化评价表明,整个象山港海域水质一直处于严重污染水平和高富营养程度,且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均存在港底最高,越往港湾出口处污染越轻的趋势。由于港内水动力交换能力较弱,一旦水文气象条件适宜,随时有爆发赤潮的可能。
- 刘俊峰潘建明薛斌刘小涯
- 关键词:象山港营养盐富营养化
- 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夏季南大洋以及普里兹湾POC的分布与变化被引量:11
- 2011年
- 在中国第24次和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利用航渡表层水观测和普里兹湾定点观测,对颗粒有机碳(POC)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大洋表层水体的颗粒有机碳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表层水体POC的含量与营养盐和叶绿素a有着明显的相关分布趋势。南极水、亚南极水的表层POC浓度明显高于亚热带水和热带水,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亚热带和热带水、亚南极水和南极水的表层POC平均浓度为78.03,116.59和105.8μg·dm-3,要略高于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的49.36,59.39和71.54μg·dm-3,南大洋表层POC的年季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第24次和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POC的浓度范围分别为12.78—363.73μg·dm-3和24.38—446.40μg·dm-3,表层分布主要表现出湾内高、湾外低的特点。湾内陆架区、陆坡区和湾外深水区的POC与Chl a都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8248,0.8049和0.6989,说明POC主要来源于浮游生物的贡献。并且,在POC的垂直分布上,受到光照、营养盐及海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物理和生物的相互耦合作用,致使POC的最大值有从湾内的表层最大值向湾外的次表层最大值转变的趋势。
- 韩正兵扈传昱薛斌潘建明张海生
- 关键词:颗粒有机碳南极科学考察南大洋叶绿素A
- 夏季南大洋普里兹湾有机质耗氧及营养盐再生过程模拟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在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通过南大洋普里兹湾150m上表层水柱采集的浮游植物的现场培养实验,研究了湾内陆架区Ⅲ-11站与埃默里冰架边缘区IS-2站浮游植物颗粒物的降解过程,估算了实验条件下研究海域浮游植物碎屑耗氧速率以及营养盐的生成速率。结果表明:在实验初期DO含量变化明显,随时间呈显著下降趋势,而营养盐含量则呈上升趋势,两者在实验后期均变化缓慢。在Ⅲ-11站100h内耗氧速率为92.592mg/(m2·h),实验初期磷酸盐、铵盐以及硅酸盐的生成速率分别为:107.15,65.10,351.93μmol/(m2·h);在IS-2站50h内耗氧速率为77.927mg/(m2·h),50h后耗氧速率降为21.142mg/(m2·h),50h内磷酸盐、铵盐以及硅酸盐的生成速率分别为:43.61,137.32,60.89μmol/(m2·h)。
- 扈传昱薛斌于培松孙维萍
- 关键词:有机质浮游植物降解耗氧
- 长江、老黄河口及东海陆架沉积有机质物源指标及有机碳的沉积环境被引量:29
- 2005年
- 利用2002年9月'东方红2号'调查船调查中获得的沉积物样品,定量研究了长江、老黄河口以及东海陆架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和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姥鲛烷和植烷)两种天然示踪物,结果表明:(1)各采样站位样品的碳数范围为n-C14~n-C34,主要可分为陆源单峰、双峰和石油污染等3种类型.(2)长江口东南软泥区和浙江沿岸软泥区沉积物样品中高碳正构烷烃n-C27、n-C29和n-C31含量较高,奇碳优势显著,表明其来源以陆源高等植物输入占优势;相反,'东海冷涡'泥质区和黄海中南陆架区沉积物样品中的低碳正构烷烃n-C17、n-C18和n-C19含量较高,奇偶优势不明显,表明其来源主要以浮游生物和细菌为主.冲绳海槽泥质区沉积物样品中高碳与低碳正构烷烃的含量几乎相当,表明其来源为海洋低等生物和陆地高等植物共同输入,其中陆源物质是从东海陆架经底流搬运而来的.(3)有机质的堆积受控于物质供应和沉积环境两大因素.东海中陆架区沉积物中正构烷烃总量和有机碳含量为最低,这是由于台湾暖流的顶托,使黄河和长江两大物质扩散系统对该区的物质供应量减少,沉积速率低,潮流冲刷作用强,沉积物保存有机碳的能力较差;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及有机碳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浙江沿岸软泥区(E5站)和冲绳海槽泥质区(P4站);'东海冷涡'泥质区沉积环境最为适宜,但是陆源有机质供应则相对较少.
- 朱纯潘建明卢冰扈传昱刘小涯叶新荣薛斌
- 关键词:长江正构烷烃泥质区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