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詹玛琍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1篇蛋白表达
  • 1篇调蛋白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型胶原
  • 1篇阳性
  • 1篇阳性神经元
  • 1篇神经元
  • 1篇神经支
  • 1篇神经支配
  • 1篇探察
  • 1篇组织化学
  • 1篇睾丸
  • 1篇睾丸精原细胞...
  • 1篇纹状体
  • 1篇细胞
  • 1篇细胞瘤
  • 1篇临床病理
  • 1篇临床病理特征

机构

  • 3篇中山大学
  • 2篇广东药学院
  • 1篇广东药学院附...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詹玛琍
  • 3篇欧阳丽斯
  • 3篇雷万龙
  • 3篇刘宗伟
  • 2篇马宇昕
  • 2篇李可一
  • 2篇李幽兰
  • 2篇朱亚西
  • 2篇贾钰
  • 1篇阳桂香
  • 1篇李传应
  • 1篇罗程
  • 1篇穆淑花
  • 1篇王晓秋
  • 1篇刘冰冰
  • 1篇顾萍

传媒

  • 3篇解剖学研究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大鼠脊髓钙调蛋白Parvalbumin和Calbindin-28 KD阳性神经元的形态与分布特征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证实钙调蛋白Parvalbumin(PV)和Calbindin-28KD(CB)阳性神经元在大鼠脊髓不同节段不同区域内的形态及分布特征。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常规灌注固定,取第5~8颈髓、3~6胸髓和1~5腰髓节段;振动切片之后进行免疫组化PAP单标记;光镜观察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分布特征、并进行计数和测量;用Excel软件对阳性神经元数量、胞体大小、突起数量进行统计处理。结果PV阳性神经元主要存在于后角的Ⅱ层和胸核、中间带外侧、中间内侧核、前角的Ⅷ层;CB阳性神经元主要存在于后角Ⅰ~Ⅱ层、中间带,前角的Ⅷ~Ⅸ层之间。后角细胞较中间带及前角细胞数量多,胞体小,突起少。在不同区域,两种阳性神经元的细胞数量,胞体大小,突起数目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不同节段同一区域的比较中,只有腰前角PV阳性神经元的胞体比较大(P﹤0.05)。结论PV阳性神经元在胸核及中间内侧核的聚集以及阳性纤维在薄楔束和后角Ⅱ层胶状质内的密集分布提示其与机体痛觉传入﹑本体感觉及内脏感觉的联系;CB阳性神经元在前角Ⅷ~Ⅸ层之间的特征性分布说明其与闰绍细胞功能有关;两种钙调蛋白在脊髓不同节段之间的形态及分布基本无差别提示它们的功能并没有特异地对应于躯体或内脏。
刘宗伟朱亚西欧阳丽斯詹玛琍贾钰马宇昕李幽兰阳桂香雷万龙
关键词:脊髓PARVALBUMINCALBINDIN-D28K
大鼠纹状体Mor和Calb对祛多巴胺能神经支配反应的实验探察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为了探察证实黑质-纹状体DA能神经通路阻断对大鼠纹状体Mor和Calb阳性神经元及其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方法借助6-OHDA注射阻断前脑内侧束建立PD模型;应用APO诱导旋转、握力测试、Morris水迷宫方法检测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和蛋白印迹技术检测PD模型大鼠纹状体Mor和Calb神经元形态结构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①阿扑吗啡诱导模型大鼠出现健侧方向的旋转。模型大鼠抓握悬吊时间明显较正常组长(P<0.05),其寻找和发现平台的时间也明显较正常组长(P<0.05)。②模型大鼠纹状体Mor阳性区域的面积明显小于正常组(P<0.05),Calb阳性区域面积的变化不明显(P>0.05)。③模型大鼠纹状体Calb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黑质-纹状体DA能神经通路阻断可能通过突触传递机制影响其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结构、蛋白表达、生理机能。
詹玛琍李可一马静欧阳丽斯马宇昕刘宗伟贾钰李幽兰雷万龙
关键词:PD模型纹状体MORCALB
睾丸精原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与免疫表型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睾丸精原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进而判断其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情况。方法应用HE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2012年10月-2016年5月)安徽省立医院已确诊的43例精原细胞瘤的病理形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查阅,确诊43例精原细胞瘤包括3种类型,经典型精原细胞瘤37例、精母细胞型精原细胞瘤4例、间变型精原细胞瘤2例。(1)经典型精原细胞瘤肿瘤细胞主要呈片状、小巢状、条索状、微囊状生长,间质纤维血管分割,淋巴样细胞浸润,可见不同程度的肉芽肿性反应;PLAP+,CD117+,CK-,D2-40+,CD30-,AFP-,HCG-,CD34-,抑制素-;(2)精母细胞型精原细胞瘤无明显的肉芽肿性反应,淋巴细胞浸润罕见;PLAP-,CD117少数+,CK-,D2-40-,CD30-,AFP-,HCG-,CD34-,抑制素-;(3)间变型精原细胞瘤可见出血、坏死,瘤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像多见。PLAP+,CD117少数+,CK-,D2-40+,CD30-,AFP-,HCG-,CD34-,抑制素-。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精原细胞瘤的组织学结构和免疫表型各具有特征性,正确的分型对于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詹玛琍李传应顾萍王晓秋
关键词:睾丸精原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
在肌腱损伤动物模型修复过程中BFGF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特征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研究证实肌腱损伤修复过程中病灶区病理学变化及BFGF和Ⅰ型胶原蛋白在肌腱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构建Leghorn鸡屈趾肌腱损伤修复模型,借助体视学、生物力学以及免疫组化进行探察和评价,实验数据利用SPSS10.0软件统计处理。【结果】①肌腱粘连程度和抗张力强度分别随损伤修复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第6周组明显高于其它时间组(P<0.001),而且各时间组均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②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病灶区出现大量炎症细胞和肌腱细胞,除第6周组外,其它时间组肌腱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数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显示肌腱细胞数量的峰值出现于第2周(P<0.001),而巨噬细胞数量在各时间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免疫组化探测显示BFGF阳性细胞数量及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在各时间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在第2周组显著高于其它时间组(P<0.001)。【结论】肌腱损伤修复过程中肌腱粘连程度和抗张力强度的变化与损伤修复时间正相关,病灶区组织病理学变化、BFGF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高峰出现于第2周,提示BFGF和Ⅰ型胶原蛋白牵涉到损伤肌腱的修复过程。
罗程刘冰冰欧阳丽斯李可一穆淑花朱亚西刘宗伟詹玛琍雷万龙
关键词:肌腱BFGF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