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邓雪英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体层摄影
  • 3篇体层摄影术
  • 3篇胃肠
  • 3篇胃肠道
  • 3篇胃肠道外间质...
  • 3篇间质
  • 3篇间质瘤
  • 3篇X线
  • 3篇X线计算
  • 3篇X线计算机
  • 3篇肠道
  • 3篇肠道外
  • 3篇磁共振
  • 2篇骨折
  • 2篇后处理
  • 2篇腹部
  • 2篇成像
  • 1篇动态增强MR...
  • 1篇动态增强扫描
  • 1篇多平面重建

机构

  • 11篇杭州师范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1篇邓雪英
  • 8篇丁建平
  • 8篇陈小启
  • 4篇顾基伟
  • 3篇朱慧玲
  • 3篇王冬梅
  • 2篇李洁
  • 2篇李跃兴
  • 2篇张兴伟
  • 1篇黄峰
  • 1篇王付言
  • 1篇王益钢
  • 1篇周全
  • 1篇宋春瑶
  • 1篇徐维敏
  • 1篇梁敏杰
  • 1篇孔祥泉
  • 1篇李清海

传媒

  • 3篇影像诊断与介...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农村卫生...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2013浙江...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HRCT诊断(附17例报告)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胸部HRCT表现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肺活检前均行胸部HRCT扫描及腹部B超检查,腹部B超发现异常病例者行腹部CT检查6例。结果 17例患者均为育龄期女性,胸部HRCT均表现为两肺弥漫、大小不等圆形薄壁囊状影(17/17,100%),2例部分融合成肺大泡(2/17,11.8%),4例合并气胸(4/17,23.5%),2例伴乳糜胸(2/17,11.8%)。腹部CT检查发现2例伴双侧肾错构瘤(2/17,11.8%),1例伴右侧肾错构瘤(1/17,5.9%),1例伴子宫错构瘤(1/17,5.9%),2例伴肝脏错构瘤(2/17,11.8%),3例伴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3/17,17.6%)。结论育龄期女性,胸部HRCT表现为两肺弥漫、均匀分布的圆形薄壁囊状影,应考虑肺淋巴管肌瘤病可能。应常规行腹部CT检查,腹部CT检查发现肝肾错构瘤,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可协助诊断。
邓雪英李跃兴丁建平陈小启张兴伟
关键词:肺淋巴管肌瘤病影像诊断
MDCT后处理技术在腕关节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MD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腕关节创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医创伤行腕关节MDCT病例37例。MDCT采用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重建后的薄层图像传至GE多功能后处理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评价各种后处理技术对腕关节创伤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本组37例腕关节创伤中骨折共计43处,其中腕舟骨骨折13处,月骨骨折4处,三角骨骨折3处,豌豆骨骨折2处,大多角骨骨折3处,小多角骨骨折1处,头状骨骨折1处,钩骨骨折2处,桡骨远端骨折6处,尺骨远端骨折4处,掌骨基底部骨折3处。月骨脱位及月骨周围脱位各1例。多平面重建(MPR)图像能清晰显示细微骨折和脱位的方向;曲面重建(CPR)可于同一副图像显示不同层面的结构和骨折;容积再现(VR)能清晰显示复杂骨折脱位的空间关系。结论 MDCT的后处理技术能够明确诊断腕关节创伤的各种骨折及脱位,为临床诊治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徐维敏陈小启邓雪英王益钢
关键词:腕关节骨折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头皮增生性外毛根鞘瘤1例
2009年
顾基伟邓雪英陈小启
关键词:磁共振诊断
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对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对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GIST CT表现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64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包括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结束后在GE ADW4.4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缘和强化程度,肿块周围和(或)内部有无血管影.肿块与邻近脏器的关系,分析肿块的来源与性质。结果:8例EGIST中,位于腹膜后3例,肠系膜3例,小网膜1例,肝脏1例。肿瘤最大径平均(11.0±2.4)(7.7~15.0)cm,圆形或卵圆形4例,分叶状3例,不规则形1例。平扫肿块内密度不均。见斑片状、瘢痕状及大片状坏死囊变区,囊变坏死部分CT值为25。28HU,实性部分CT值为34-47HU,增强后动脉期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3例。CT值较平扫增加15~22HU: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5例,CT值较平扫增加40-55HU。门静脉期渐进性强化6例.CT值较动脉期增加10-25HU。坏死区未见强化。增强后肿瘤周围和(或)内部可见线状扭曲血管影6例。结论:EGIST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结合MPR对于EGIST的定位与定性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建议为术前常规。
邓雪英陈小启王付言李清海宋春瑶丁建平
关键词:胃肠道外间质瘤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多平面重建
腹部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及MRI诊断
目的:分析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EGIST)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7例经手术病例证实的EGIST等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7例均行CT平扫+增...
陈小启顾基伟王冬梅邓雪英丁建平
关键词:胃肠道外间质瘤MRI
文献传递
鼻咽癌早期放射性脑损伤的MRS及DTI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氢质子波谱(^1H—MRS)和扩散张量成像(DTI)两种成像方法对鼻咽癌早期放射性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2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初诊患者,在放疗前、放疗结束时、放疗后3、6个月时,进行颅脑常规MRI检查、MRS多体素成像和DTI检查,将不同时期MRS检查所获得的颞叶NAA/Cr、Cho/NAA、Cho/Cr比值以及DTI检查所测量的ADC值、FA值进行对比分析。同期选择健康志愿者15名作为对照组。结果放疗结束时,颞叶前部NAA/Cr较放疗前明显降低,Cho/NAA、Cho/Cr明显升高,ADC值明显升高,而FA值明显降低;放疗后3个月,NAA/Cr进一步降低,Cho/NAA、Cho/Cr进一步升高,ADC值呈继续升高的趋势,FA值呈降低的趋势;放疗后6个月,上述各代谢物比值均有所恢复,ADC与FA值亦呈现缓慢恢复的趋势。结论MRS和DTI能够检测到早期放射性脑损伤,早期放射性脑损伤的MRS和DT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改变,表现为放射性脑损伤的出现并逐步加重和逐渐恢复的过程。MRS和DTI成像是对放疗后早期放射性脑损伤检测较理想的手段和方法。
朱慧玲孔祥泉丁建平邓雪英李洁
关键词:磁共振波谱成像弥散张量成像鼻咽癌脑损伤
腹部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及MRI诊断
目的:分析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EGIST)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7例经手术病例证实的EGIST等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7例均行CT平扫+增...
陈小启顾基伟王冬梅邓雪英丁建平
动态增强MRI判断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价值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判断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Ⅰ期子宫内膜癌的T_1WI、T_2WI平扫及动态增强MRI表现,根据FIGO分期原则进行MR分期,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3例Ⅰ期子宫内膜癌T_2WI结合带模糊或不清17例,结合带中断5例,1例结合带未显示。动态增强内膜下强化带完整1例,强化带中断17例,强化带未显示、肌层内表面不规则5例。与病理结果对照,动态增强判断肌层浸润深度的诊断符合率为87%。结论动态增强MRI对Ⅰ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分期具有较高的价值,应为术前常规检查。
邓雪英陈小启朱慧玲丁建平张兴伟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磁共振成像肿瘤分期
64层CT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通过对患者的64层CT重建研究探讨该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82例患者均行X线、CT扫描以及64层CT重建,分别对X线和CT重建后对患者病变及分型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X线片漏诊1例,与手术结果比较具有显著差异(χ2=5.32,P<0.05);CT重建无漏诊,准确率与手术结果比较达100%;CT重建对患者骨折分型准确率100%,X线片准确率91.76%(78/85),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χ2=8.18,P<0.05)。结论:64层CT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与分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对临床的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黄峰邓雪英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
纵隔内气管旁含气囊肿的CT诊断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纵隔内气管旁含气囊肿(PACM)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103例PACM的CT轴位图像及部分重建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PACM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及内部结构等并进行分型。结果 103例PACM,平扫87例,增强16例,均位于胸廓入口水平气管旁,以气管旁右侧6~9点区多见约98%(101/103),左侧气管旁及双侧气管旁少见、仅1%(1/103)。单侧单房占82.5%(85/103),单侧多房占16.5%(17/103),双侧型仅1例。CT表现为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囊状含气密度影,囊壁菲薄,大小不一,边缘清晰,增强后囊壁可见中等均匀强化。PACM与气管及食管关系密切,21.4%与气管相通(22/103),14.6%相应气管局部略扩大变形(15/103),仅1例出现食管移位(1/103)。结论 PACM典型表现为胸廓入口水平气管旁含气囊腔,应注意勿误诊为其它病变。
陈小启丁建平王冬梅邓雪英
关键词:气管囊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