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欣

作品数:10 被引量:6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药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然科学总论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4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动物
  • 2篇动物福利
  • 2篇内酰胺
  • 2篇内酰胺酶
  • 2篇葡萄球菌
  • 2篇球菌
  • 2篇金黄色葡萄球...
  • 2篇黄色葡萄球菌
  • 2篇Β-内酰胺酶
  • 1篇多糖
  • 1篇行动者
  • 1篇行动者网络
  • 1篇行动者网络理...
  • 1篇药物
  • 1篇药物基因
  • 1篇药物基因组学
  • 1篇抑制剂
  • 1篇阴性菌
  • 1篇责任伦理
  • 1篇责任伦理学

机构

  • 10篇中国药科大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通大学

作者

  • 10篇郭欣
  • 4篇陈向东
  • 4篇汪辉
  • 4篇张序磊
  • 3篇石功名
  • 3篇王斯文
  • 1篇高聪
  • 1篇杨晓兵
  • 1篇高向东
  • 1篇王新杨
  • 1篇袁春梅

传媒

  • 3篇自然辩证法研...
  • 2篇药物生物技术
  • 2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科学技术哲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0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截短侧耳素类化合物S3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对新截短侧耳素类化合物S3抑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i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活性进行研究。体外活性试验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杀菌浓度(MBC);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绘制时间杀菌曲线(KCs)。体内活性试验采用小鼠的MRSA全身感染模型,测定药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采用小鼠大腿MRSA感染模型,观察尾静脉给药24 h后的大腿肌肉感染菌量变化。在体外活性实验中,MIC、MBC实验表明S3体外抑制MRSA活性强于头孢吡肟及莫西沙星;在体内活性试验中,相对于头孢吡肟及莫西沙星,S3对MRSA全身感染小鼠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S3对MRSA大腿肌肉感染的小鼠治疗效果优于莫西沙星及头孢吡肟。体内外活性研究证明新截短侧耳素类化合物S3抑制MRSA的活性强于头孢吡肟及莫西沙星,S3对MRSA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张序磊陈向东高聪汪辉王新杨郭欣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抗菌活性最低杀菌浓度体内抗菌半数有效量
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产β-内酰胺酶的检测与分析
2012年
分析近两年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情况及相应基因型分布特征,为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可靠依据。采用肉汤稀释法和K-B纸片扩散法分别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和头孢菌素酶(AmpC)进行表型初筛;采用肉汤稀释法、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法对ESBL和AmpC进行表型确证;采用EDTA协同试验对金属酶(MBL)进行表型筛选。并用PCR方法对3种酶型的阳性菌株进行基因检测,从而对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确证。表型筛选中ESBL、AmpC和MBL阳性率分别为25.45%(28/110),18.01%(29/161)和45.57%(36/79);经基因型确证试验最终得到ESBL、AmpC和MBL阳性率分别为25.45%(28/110),15.53%(25/161)和37.97%(30/79)。临床分离菌中产β-内酰胺酶菌株数量只增未减,应加强对β-内酰胺酶的检测和对相关感染疾病的合理治疗。
王斯文袁春梅陈向东汪辉石功名郭欣张序磊
关键词:Β-内酰胺酶ESBLAMPCMBL
海洋真菌多糖YCP理化性质和质量标准研究
海洋真菌多糖YCP是从海洋真菌(keissleriella sp.YC4108)经人工发酵得到的菌丝体中提取、精制的多糖.前期该实验室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已建立了稳定的中试发酵和提取纯化工艺,确定了多糖的结构和冻干制剂的...
郭欣
关键词:理化性质
文献传递
实验室动物福利3Rs原则确立的行动者网络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在"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3Rs原则是实验动物福利研究"行动者-网络"建构的结果。大学动物福利联盟(UFAW)作为网络的关键行动者,以各种转译策略,将科学家、实验动物及动物保护组织等行动者的利益诉求与兴趣统合在共同的目标之下。而3Rs原则完善了上述行动者在网络中的角色与相互关系,并令该网络持续发展与更新。3Rs在更高层次上延续了UFAW的使命,具备"科学铭文"力量,成为该网络新的中心,并推动其朝向未来发展。
郭欣严火其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实验动物福利
西他沙星与莫西沙星抑制细胞内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对西他沙星与莫西沙星抑制细胞内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进行体内外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降低细菌耐药性。方法本研究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药物的MIC,MBC及MPC;构建新型巨噬细胞RAW264.7细菌感染模型,检测体外药物的胞内外活性;构建药物胞内蓄积模型,采用HLPC检测胞内药物含量;构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菌感染模型,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检测药物时间及浓度杀菌曲线。结果在体外实验中,MIC,MBC,MPC及时间与浓度杀菌曲线实验表明西他沙星胞内外抑菌活性均强于莫西沙星;在体内试验中,结果表明细胞内药物活性取决于给药频率及药物浓度,同时得出药物胞内含量与胞内活性并非一致。通过药物时间与浓度胞内外杀菌曲线测定,得出西他沙星的抑菌活性强于莫西沙星。结论体内外研究表明西他沙星抑制细胞内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强于莫西沙星,能够更好的用于临床治疗。
石功名陈向东汪辉王斯文郭欣张序磊
关键词:西他沙星莫西沙星金黄色葡萄球菌
酸性多糖中的葡萄糖醛酸与中性糖的含量测定被引量:47
2004年
目的对酸性多糖中的葡萄糖醛酸 (GA)与中性糖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将葡萄糖和GA配成一系列混合糖 ,比较硫酸咔唑法和间羟联苯法测定GA含量的准确度 ;分别建立葡萄糖和GA对硫酸蒽酮的标准曲线以扣除GA对中性糖测定的干扰。结果葡萄糖的存在对用硫酸咔唑法测定GA有干扰 ,而用间羟联苯法测定几无干扰 ;另外 ,GA的存在对用硫酸蒽酮法测定中性糖有一定干扰。结论应采用间羟联苯法测定酸性多糖中的GA含量 ,同时扣除GA在硫酸蒽酮法中的干扰以得到中性糖的含量。
郭欣高向东杨晓兵
关键词:酸性多糖葡萄糖醛酸
数学如何重构生物学——基因组学视角
2023年
数学与关于生命的思索,两者相互锚定,具有深度的耦合性:数学是理性生命追问自己存在的重要方式。但历史上两者发生了形式上的疏离。20世纪“哥德尔革命”终结了数学对统一公理体系绝对确定性的追求,也深刻地重构了生物学。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基因组学体现了生物学与新的“元数学”的相容。基因组学由关于“相互作用”的“组学”思维、多元化离散性数学实体、“共享抽象”方法塑造,超越了传统生物学对特殊物质成分的依托、关于生命本源假设之结构、关于物种关系的类比思维。这令数学与“生命”的耦合重新显式化,即以非线性、递归、反馈投射等为旨趣的复杂性思想转向。
郭欣
关键词:数学生物学基因组学生命科学
β-内酰胺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建立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方法从产β-内酰胺酶菌株中提取酶液,以硝噻吩为底物,三唑巴坦作为酶抑制剂,通过检测反应体系吸光度的变化,来判断酶促反应的进行情况以及酶抑制剂的效果,建立384微孔板的高通量筛选模型,优化反应条件并对此模型进行评价。用此模型对7360个化合物组成的随机库进行筛选。结果确定反应体系条件为:最佳测定波长为482nm,反应温度为30℃,选取15min时间点检测,底物硝噻吩终浓度为0.1mmol/L,评价指标Z′因子在0.8~0.9范围内,表明此模型可以用于高通量筛选。基于此模型初筛出65个有抑制活性的化合物。结论建立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具有快速、稳定和微量的特点,是寻找和发现有潜在活性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有效手段。
王斯文陈向东汪辉石功名郭欣张序磊
关键词:Β-内酰胺酶抑制剂
药物基因组学伦理问题再思——基于责任伦理被引量:1
2022年
药物基因组学旨在研发面向特定患者的“理想药物”,但在种族或人群分层、患者自主性、待遇公平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新型伦理问题。不同于常见伦理讨论聚焦于科技改良而忽视反思这门科学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意涵,责任伦理提供了新的视角:药物基因组学伦理问题所重现的科技进步与道德进步的不协调性,被置于“理想药物”与“人类形象”关系中得以重新诠释。现代科技对生命形而上学假设的中性化,以及药物基因组学对分子及其信息的“操纵”,是相关伦理问题的根本原因。该科学未来的发展可以与责任伦理对话:对药物的进一步认识将帮助人们更深刻理解生命与物质的复杂关系,对“理想药物”的追求将被充实以更为积极的道德意义。
郭欣
关键词:药物基因组学责任伦理学
从多元概念到统一定义——动物福利科学元范式形成的研究
2022年
大学动物福利联盟于1926年成立,并正式将“动物福利”作为科学概念提出,初步在实验动物领域实践与发展了与此概念相关的科学与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集约化养殖方式下的动物福利问题日益突出,科学界展开了关于“动物福利”科学定义的热烈探讨,呈现出多元化的察思与研究方式。至20世纪90年代,统一的“动物福利”定义得以形成,并在广泛的领域内被逐渐认可,成为动物福利科学建制化的重要基础。“动物福利”源于伦理关切,但最终成为一门独立、完备的科学,这反映出其概念与定义的“元范式”内涵,并展现了该范式历经演变走向成熟的过程。
郭欣严火其
关键词:动物福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