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内酰胺
  • 2篇内酰胺酶
  • 2篇葡萄球菌
  • 2篇球菌
  • 2篇金黄色葡萄球...
  • 2篇黄色葡萄球菌
  • 2篇Β-内酰胺酶
  • 1篇抑制剂
  • 1篇阴性菌
  • 1篇制剂
  • 1篇沙星
  • 1篇体内抗菌
  • 1篇体外抗菌
  • 1篇体外抗菌活性
  • 1篇最低杀菌浓度
  • 1篇西他沙星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内
  • 1篇细胞内外
  • 1篇酶抑制剂

机构

  • 4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南通大学

作者

  • 4篇陈向东
  • 4篇汪辉
  • 4篇郭欣
  • 4篇张序磊
  • 3篇石功名
  • 3篇王斯文
  • 1篇高聪
  • 1篇王新杨
  • 1篇袁春梅

传媒

  • 2篇药物生物技术
  • 2篇中国抗生素杂...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新截短侧耳素类化合物S3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对新截短侧耳素类化合物S3抑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i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活性进行研究。体外活性试验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杀菌浓度(MBC);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绘制时间杀菌曲线(KCs)。体内活性试验采用小鼠的MRSA全身感染模型,测定药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采用小鼠大腿MRSA感染模型,观察尾静脉给药24 h后的大腿肌肉感染菌量变化。在体外活性实验中,MIC、MBC实验表明S3体外抑制MRSA活性强于头孢吡肟及莫西沙星;在体内活性试验中,相对于头孢吡肟及莫西沙星,S3对MRSA全身感染小鼠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S3对MRSA大腿肌肉感染的小鼠治疗效果优于莫西沙星及头孢吡肟。体内外活性研究证明新截短侧耳素类化合物S3抑制MRSA的活性强于头孢吡肟及莫西沙星,S3对MRSA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张序磊陈向东高聪汪辉王新杨郭欣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抗菌活性最低杀菌浓度体内抗菌半数有效量
西他沙星与莫西沙星抑制细胞内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对西他沙星与莫西沙星抑制细胞内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进行体内外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降低细菌耐药性。方法本研究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药物的MIC,MBC及MPC;构建新型巨噬细胞RAW264.7细菌感染模型,检测体外药物的胞内外活性;构建药物胞内蓄积模型,采用HLPC检测胞内药物含量;构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菌感染模型,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检测药物时间及浓度杀菌曲线。结果在体外实验中,MIC,MBC,MPC及时间与浓度杀菌曲线实验表明西他沙星胞内外抑菌活性均强于莫西沙星;在体内试验中,结果表明细胞内药物活性取决于给药频率及药物浓度,同时得出药物胞内含量与胞内活性并非一致。通过药物时间与浓度胞内外杀菌曲线测定,得出西他沙星的抑菌活性强于莫西沙星。结论体内外研究表明西他沙星抑制细胞内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强于莫西沙星,能够更好的用于临床治疗。
石功名陈向东汪辉王斯文郭欣张序磊
关键词:西他沙星莫西沙星金黄色葡萄球菌
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产β-内酰胺酶的检测与分析
2012年
分析近两年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情况及相应基因型分布特征,为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可靠依据。采用肉汤稀释法和K-B纸片扩散法分别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和头孢菌素酶(AmpC)进行表型初筛;采用肉汤稀释法、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法对ESBL和AmpC进行表型确证;采用EDTA协同试验对金属酶(MBL)进行表型筛选。并用PCR方法对3种酶型的阳性菌株进行基因检测,从而对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确证。表型筛选中ESBL、AmpC和MBL阳性率分别为25.45%(28/110),18.01%(29/161)和45.57%(36/79);经基因型确证试验最终得到ESBL、AmpC和MBL阳性率分别为25.45%(28/110),15.53%(25/161)和37.97%(30/79)。临床分离菌中产β-内酰胺酶菌株数量只增未减,应加强对β-内酰胺酶的检测和对相关感染疾病的合理治疗。
王斯文袁春梅陈向东汪辉石功名郭欣张序磊
关键词:Β-内酰胺酶ESBLAMPCMBL
β-内酰胺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建立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方法从产β-内酰胺酶菌株中提取酶液,以硝噻吩为底物,三唑巴坦作为酶抑制剂,通过检测反应体系吸光度的变化,来判断酶促反应的进行情况以及酶抑制剂的效果,建立384微孔板的高通量筛选模型,优化反应条件并对此模型进行评价。用此模型对7360个化合物组成的随机库进行筛选。结果确定反应体系条件为:最佳测定波长为482nm,反应温度为30℃,选取15min时间点检测,底物硝噻吩终浓度为0.1mmol/L,评价指标Z′因子在0.8~0.9范围内,表明此模型可以用于高通量筛选。基于此模型初筛出65个有抑制活性的化合物。结论建立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具有快速、稳定和微量的特点,是寻找和发现有潜在活性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有效手段。
王斯文陈向东汪辉石功名郭欣张序磊
关键词: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