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0篇骨折
  • 8篇手术
  • 6篇关节
  • 4篇张力带
  • 4篇手术治疗
  • 4篇螺钉
  • 4篇股骨
  • 3篇腰椎
  • 3篇术后
  • 3篇肱骨
  • 3篇肱骨大结节
  • 3篇肱骨大结节骨...
  • 3篇膝关节
  • 3篇螺钉结合
  • 3篇内固定
  • 3篇可吸收
  • 3篇老年
  • 3篇大结节
  • 3篇大结节骨折
  • 2篇熏洗

机构

  • 11篇东南大学
  • 9篇溧水县人民医...
  • 5篇江苏省溧水县...
  • 1篇解放军第81...

作者

  • 25篇陈优民
  • 10篇吴守群
  • 6篇吴富华
  • 3篇夏春红
  • 3篇高增鑫
  • 3篇曾四宝
  • 3篇付明辉
  • 2篇李群
  • 2篇顾翔
  • 2篇黄际河
  • 2篇周建宏
  • 1篇李群
  • 1篇陈林
  • 1篇程庆华
  • 1篇韦程
  • 1篇孙宝林
  • 1篇沈晓秋
  • 1篇严建松
  • 1篇周建宏
  • 1篇尹光平

传媒

  • 3篇河南外科学杂...
  • 2篇临床骨科杂志
  • 2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江苏中医药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原医刊
  • 1篇江西中医药
  • 1篇中国骨伤
  • 1篇泰山医学院学...
  • 1篇实用手外科杂...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医学信息
  • 1篇中国保健营养...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国临床新医...
  • 1篇医学信息(下...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9
  • 2篇2005
  • 1篇2003
  • 5篇2002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可吸收螺钉结合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被引量:4
2012年
2005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应用可吸收螺钉结合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13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陈优民黄际河李群顾翔
关键词:肱骨骨折可吸收螺钉可吸收线
CPM配合中药熏洗促进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被引量:4
2005年
周建宏陈优民吴守群
关键词:CPM外治法膝关节
可吸收螺钉结合可吸收线张力带与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可吸收螺钉结合可吸收线张力带与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对比。方法 分析21例(可吸收螺钉结合可吸收线张力带组10例,锁定钢板组11例)手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手术固定方式分为可...
陈优民叶林辉
关键词:肩骨折肱骨可吸收性植入物骨折
尺骨鹰嘴骨折伴冠状突Ⅲ型骨折的治疗体会
2011年
目的总结尺骨鹰嘴骨折伴冠状突Ⅲ型骨折治疗的经验。方法通过对7例尺骨鹰嘴骨折伴冠状突Ⅲ型骨折的治疗,其中运用尺骨鹰嘴钢板固定2例,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5例,1例冠状突Ⅲ型骨折运用螺丝钉固定,2例运用克氏针,运用石膏外固定4例。结果 :随访6-18个月,平均14个月,尺骨鹰嘴及冠状突骨折全部愈合,肘关节优4例,良3例,无肘关节再脱位发生及关节内游离体发生。结论①尺骨鹰嘴骨折伴冠状突Ⅲ型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骨折,特别是冠状突Ⅲ型骨折固定困难,并对肘关节的功能有一定的影响。②冠状突的保留与尺骨鹰嘴良好的复位是肘关节稳定的基础,恰当的内外固定以及正确的功能锻炼是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
陈优民顾翔李群程庆华韦程陈林
关键词:尺骨鹰嘴冠状突骨折手术
膝关节镜下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体会分析
2022年
研究在膝关节镜下,采用下逆行交锁髓内钉方法,对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6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随即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守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患者膝关节镜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情况,以及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相关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状况,在治疗之前无显著变化(P>0.05),在治疗之前,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相关指标,观察组比对照组有优势,(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膝关节镜下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方法,对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减少患者疼痛感,同时也能够提升治疗质量,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在医学治疗中具有明显成效,所以在临床观察中,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黄云吴富华陈优民
关键词:股骨远端骨折
经胫骨结节髌前“8”字钢丝固定配合中药熏洗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23例被引量:1
2005年
周建宏吴守群陈优民
关键词:胫骨结节固定手术中药熏洗髌骨粉碎性骨折
吻合血管原位修复手掌皮肤逆行撕脱伤
2002年
夏春红吴守群陈优民孙宝林尹光平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风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8
2019年
目的评估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风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13年2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32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并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单因素变量及多因素变量分析来评估早期(4周以内)假体周围感染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本组平均年龄为81.6(66~92)岁。6.88%(22/320)的患者发生早期假体周围感染均接受了翻修手术。感染组平均住院天数为(22.3±16.8)天,大于非感染组患者(9.2±6.1)天,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变量分析显示术前较高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P=0.033)、高BMI (P=0.026)、手术时间的延长(P=0.031)以及长期糖皮质激素的应用(P=0.002)是发生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风险因素。以CRP水平≥11.3 mg/L为临界值评估假体周围感染的敏感性为68.2%,特异性是81.2%(AUC=0.830)。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风险因素包括术前较高的CRP水平、高BMI、手术时间的延长以及长期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这些风险因素的识别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丁祖运陈优民吴富华李群成昌桂付明辉曾四宝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X线及磁共振成像在不同分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经皮后凸成形术中的效果评价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 探讨X线及磁共振成像(MRI)在不同分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经皮后凸成形术(PK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3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MRI矢状位异常信号和X线侧位片椎体形态特点分为Ⅰ型组、Ⅱ型组和Ⅲ型组。3组患者均实施靶点穿刺PKP,比较3组术前和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高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伤椎Cobb角。结果 Ⅰ型组、Ⅱ型组、Ⅲ型组患者术后3 d、术后1周及术后半年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1周和术后半年的VAS评分均低于同组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半年时,Ⅱ型组、Ⅲ型组椎体高度大于Ⅰ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半年时,Ⅱ型组、Ⅲ型组患者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组、Ⅱ型组、Ⅲ型组患者术后3 d及术后半年的OD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半年的ODI指数均低于同组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组、Ⅱ型组、Ⅲ型组患者术后3 d和术后半年的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X线及MRI评估不同分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病情并指导靶点穿刺PKP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中Ⅱ型和Ⅲ型患者临床疗效优于Ⅰ型患者。
叶林辉高增鑫包先国郭长征成昌桂李自钢陈优民
关键词:X线磁共振成像骨折分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腰背痛风险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验证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残余腰背痛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验证。方法 回顾性选取接受双侧PVP治疗的302例单节段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个月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为残余腰背痛组(≥4分)43例和无疼痛组(<4分)259例。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前后磁共振成像(MRI)参数变化。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利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绘制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管内真空裂隙征(IVC)(OR=2.680, 95%CI:1.429~5.029,P<0.001)、后筋膜水肿(OR=2.863, 95%CI:1.584~5.175,P<0.001)、椎旁肌变性Ⅱ级(OR=3.762, 95%CI:1.477~9.582,P=0.004)、椎旁肌变性Ⅲ~Ⅳ级(OR=5.801, 95%CI:2.098~16.042,P<0.001)、块状骨水泥分布(OR=1.578, 95%CI:1.064~2.340,P=0.012)是残余腰背痛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总分最高为200分。ROC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残余腰背痛的AUC为0.845,提示区分度较好。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吻合度和净获益率。结论 OVCF患者PVP后仍有较高的残余腰背痛发生率,IVC、后筋膜水肿、严重椎旁肌变性和块状骨水泥分布是残余腰背痛的重要预测因素,由此构建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在识别残余腰背痛高危患者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潜能。
成昌桂高增鑫陈优民叶林辉吴战坡吴富华程庆华夏新成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列线图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