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骨折
  • 3篇关节
  • 2篇置换术
  • 2篇髋关节
  • 2篇髋关节置换
  • 2篇髋关节置换术
  • 2篇老年
  • 2篇老年股骨
  • 2篇股骨
  • 2篇关节置换
  • 1篇术后
  • 1篇术后感染
  • 1篇术后感染率
  • 1篇髓内
  • 1篇锁定钢板
  • 1篇锁定钢板治疗
  • 1篇切开
  • 1篇切开复位
  • 1篇全髋
  • 1篇全髋关节

机构

  • 4篇东南大学

作者

  • 4篇吴富华
  • 4篇曾四宝
  • 4篇付明辉
  • 3篇李群
  • 3篇陈优民
  • 2篇周建宏
  • 1篇吴守群
  • 1篇李群

传媒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中国骨伤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分析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P)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外科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90例,根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PFNA组及PFLP组,各4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内固定并发症情况。结果:PFNA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91.11%明显高于PFLP组的71.11%(P<0.05);PFNA组比PFLP组骨折愈合时间短、内固定并发症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髋关节功能恢复好、术后内固定并发症少的特点,治疗效果较PFLP更满意。
李群吴守群陈优民周建宏吴富华丁祖运付明辉曾四宝成昌桂
关键词:髓内老年骨折固定术股骨转子间骨折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风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8
2019年
目的评估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风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13年2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32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并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单因素变量及多因素变量分析来评估早期(4周以内)假体周围感染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本组平均年龄为81.6(66~92)岁。6.88%(22/320)的患者发生早期假体周围感染均接受了翻修手术。感染组平均住院天数为(22.3±16.8)天,大于非感染组患者(9.2±6.1)天,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变量分析显示术前较高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P=0.033)、高BMI (P=0.026)、手术时间的延长(P=0.031)以及长期糖皮质激素的应用(P=0.002)是发生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风险因素。以CRP水平≥11.3 mg/L为临界值评估假体周围感染的敏感性为68.2%,特异性是81.2%(AUC=0.830)。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风险因素包括术前较高的CRP水平、高BMI、手术时间的延长以及长期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这些风险因素的识别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丁祖运陈优民吴富华李群成昌桂付明辉曾四宝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术127°小颈干角和135°大颈干角假体的比较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127°小颈干角和135°大颈干角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行THA患者84例,男44例,女40例;年龄45~72(53.4±8.1)岁,股骨头坏死68例(左侧32例,右侧36例),其他原因导致严重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6例,病程9~36(24.0±5.5)个月。分别采用小颈干角(127°)和大颈干角(135°)假体,每组42例,术后两组患者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双下肢长度测量,不同颈干角生物力学评估,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术后24个月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各有2例患者失访,其余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0~36(33.0±1.6)个月。术前及术后1、6、12、24个月进行Harris评分及双下肢长度测量,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双下肢长度差与术前比较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6、12、24个月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两组VAS评分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大颈干角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小颈干角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包括假体松动、脱位)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个月生活质量较术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5),且组间比较发现135°大颈干角组生活质量较127°小颈干角组生活质量更高(P<0.05)。结论:大、小颈干角假体的THA均能较好地恢复患者髋关节的功能,但是大颈干角更能降低术后疼痛程度,进而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李群陈优民吴战坡吴富华周建宏丁祖运成昌桂付明辉曾四宝
关键词:颈干角髋假体
踝关节骨折术后感染率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并分析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4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溧水分院骨科收治的780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潜在风险因素,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抽烟及嗜酒;生化检查:术前白细胞计数、中心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损伤和手术相关的变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医师资历、骨折类型、是否伴有脱位、术后引流以及抗生素的应用。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 4. 62%(36/780)的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其中表浅感染3. 08%(24/780),深部感染1. 54%(12/780)。最为常见的病原体是多种微生物,其次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年龄>55岁、BMI>28kg/m^2、开放性损伤、高能损伤、Ⅱ~Ⅳ级污染切口、经验不丰富的手术医师、慢性心脏疾病、过敏史以及术前中性粒细胞比例>75%。结论踝关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因素,医师应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来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付明辉吴富华李群成昌桂丁祖运曾四宝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内固定切开复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