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
- 作品数:8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三维引导下多极高密度标测在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消融中的应用
- 2016年
- 目的评价多极接触标测在指导三维电解剖引导下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消融的疗效。方法选择32例RVOT室早患者,据术中室早发作的频度分为两组:室早<1次/分者采用多极导管高密度标测(多极组);室早≥1次/分者采用单导管逐点标测(单极组);确定激动起源靶点后再进行起搏标测证实并实施消融治疗。比较两组的标测时间、消融次数及时间、X线曝光时间、消融成功率。结果 29例患者完成电生理标测及消融,单极组16例,多极组13例。多极组平均采集有效标测点明显多于单极组;激动顺序标测耗时两组未见差异。多极组总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单极组,但是在平均消融次数、消融时间、X线透视时间等指标比较,多极组却显著少于单极组,所有患者均达到即刻消融终点。随访(6.9±3.2)个月,单极组1例复发。结论采用多极标测导管对RVOT局部进行高密度电解剖标测快捷、精确,提高消融成功率,尤其是对术中室早发作较少的患者。
- 陶四明韩明华张新金郑甲林魏巍杨志刚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导管消融射频电流
- 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经射频导管消融后的心功能变化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 评价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经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后的心功能变化. 方法 23例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接受消融治疗和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随访12个月时有15例患者仍为窦性心律或阵发性心房颤动,比较该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X线胸片中心胸比例和6min步行距离. 结果 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LAD缩小而 LVEF增加(均P〈0.05=,其他参数无明显变化(均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及术后3个月比较,LVEF和6min步行距离增加(均P〈0.05=,而LVEDd,LAD和心胸比例缩小(均P〈0.05). 结论 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经消融治疗后,长期维持窦性心律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 郑甲林陶四明李建美蒋晨阳魏巍杨志刚洪云飞张仪坚
-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射频导管消融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方法 7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前动态心电图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4小时内有数次停搏及多次阵发房颤发作,其中有5例患者停搏均发生在房颤终止时,2例停搏与房颤发作无明显关联。接受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术后动态心电图随访。结果该7例患者,有2例房颤复发,1例再次接受手术并成功,1例拒绝再次手术。动态心电图提示有4例(考虑为快慢综合征)心动过缓明显好转,2例(考虑为慢快综合征)房颤发作明显减少但是心动过缓无改善,接受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治疗。此7例患者术前与术后1个月最大心率、最小心率、平均心率比较,最小心率、平均心率术后较术前增加,最大心率术后较术前无明显变化。结论快慢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对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效果较好,大部分患者术后心动过缓明显改善,而不需要置入心脏永久起搏器。
- 李建美郑甲林陶四明魏巍杨志刚洪云飞张新金张仪坚
- 关键词:病窦综合征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电风暴优化管理一例
- 2012年
- 对于器质性心脏病伴自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无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均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I类适应证,但植入ICD后室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引起的电风暴可导致猝死,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导管消融已开始用于治疗ICD植入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报道1例ICD植入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电风暴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的结果。
- 陶四明李建美郑甲林魏巍杨志刚
- 关键词: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电风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经导管射频消融器质性心脏病
- 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消融术后心率的影响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 对比观察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前后窦性心率变化,探讨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对迷走神经作用的影响。方法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93例,入院完善相关检查,行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消融术。术前,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做动态心电图检测患者心率的相关指标并统计对比分析。结果①术前,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MaxHR、MinHR、MeanHR比较,分别为F=I.874、P=0.137,F=4.909、P=0.003,F=5.136、P=0.003,其中MinHR与Mean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术前,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比较,分别为F=7.384、P=0.000,F=5.607、P=-0.002,F=10.23、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术前,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频域指标LF、HL、LF/HF比较,分别为F=3.377、P=0.027,F=2.941、P=0.040,F=2.414、P=0.061,其中LF、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前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短期内心率增快,心率变异性降低,3个月后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提示肺静脉前庭电隔离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左房去除迷走神经作用,损伤了房颤的发病基质。
- 陶四明郑甲林李建美魏巍杨志刚
- 关键词:心房颤动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围手术期抗凝诱发再次心包压塞一例
- 2012年
- 患者男,65岁。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中发生心包压塞成功救治后,围手术期抗凝治疗诱发再次心包压塞。提示消融能量致心房壁爆裂的患者,围手术期早期抗凝治疗应慎重;抗凝强度应较正常偏低。同时延长心包引流管留置时间;密切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情况,及时做出相应处理。
- 陶四明郑甲林李建美魏巍杨志刚洪云飞张新金张仪坚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导管消融术心房颤动心脏压塞抗凝治疗
- 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华法林剂量—INR值的相关性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 随访正在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回顾分析各种影响华法林用药剂量的因素及剂量—INR值变化关系。方法 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共45例,起始剂量1.25mg/d或1.5mg/d患者为A组,2.5mg/d或3mg/d患者为B组,维持剂量小于2mg/d为C组,2~3.5mg/d为D组,大于3.5mg/d为E组。结果 INR值A组达标率14.3%,B组达标率48.2%,P=0.018。1周时INR大于3,A组0例,B组2例,2组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331。华法林维持剂量组之间,C组INR值检测大于3.0比率12.0%,D组和E组分别为3.0%、2.0%,各组间INR值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各组患者平均华法林维持剂量经对应INR值校正后,C组为(0.738±0.152)mg/INR,D组为(1.230±0.267)mg/INR,E组为(2.056±0.379)mg/INR,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初始剂量选择2.5mg/d或3mg/d能提高抗凝强度达标率,且不增加过度抗凝的发生率。华法林维持剂量较小的患者比维持剂量较大的患者更易出现过度抗凝。各维持剂量组之间,剂量—INR值变化关系存在差异。
- 魏巍杨蓓韩明华陶四明杨志刚
- 关键词:心房颤动抗凝治疗华法林
- 新型简化J型导丝设计引导低位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评价低位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并探讨一种简化的起搏导线定位方法.方法选择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48例病态窦房结患者,随机分成2组,一组患者(n=24例)采用经过简化塑型导丝引导主动固定起搏导线行低位房间隔定位起搏;另外一组患者(n=24例)采用传统被动固定起搏导线行右心耳起搏.观察两组患者心房起搏导线植入时间,植入成功率,测试起搏器植入即刻、术后1周、1月及3月起搏相关参数;观察起搏器植入相关并发症(电极脱位,起搏器囊袋感染,积血及心包积液).结果 LAS组心房起搏导线定位成功21例,3例失败,RAA组心房导线全部定位成功.LAS组平均心房起搏导线定位成功时间为6.3±0.8min(3~15.5 min),显著长于RAA组患者(3.5±0.5)min(1.2~8.3)min.术中即刻,术后1周、1月及3月的各项起搏参数均稳定,2组间未见显著差异.随访3月期间2组患者均为发生起搏器植入相关并发证.结论双弯J行导丝的简化设计可协助低位房间隔主动固定起搏导线的成功定位,同时证实应用主动固定起搏导线实施低位房间隔是安全,可行的.
- 陶四明韩明华魏巍郑甲林杨志刚
- 关键词:人工心脏起搏房间隔右心耳窦房结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