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纯海 作品数:39 被引量:97 H指数:5 供职机构: 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湖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文化科学 更多>>
基于肿瘤免疫微环境鉴定IDH突变型弥漫性胶质瘤的预后标志物 被引量:1 2022年 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存在于大多数低级别胶质细胞瘤中,免疫逃逸是肿瘤标志性特征之一,免疫治疗在胶质瘤的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利用生信手段分析TCGA、CGGA、GEO数据集中IDH突变胶质瘤的770个免疫相关基因及其临床相关数据,从而获得每个患者的免疫风险评分(IMRS);结合IMRS和临床信息,筛选出6个差异表达基因(TRAF3、ATG10、BID、TAB1、MAP3K1、RPS6)组成IMRS模型并生成诺莫图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发现低风险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S)较高风险组均明显延长。此外,签名相关免疫细胞浸润分析发现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浸润评分(TAM)与肿瘤相关T细胞浸润评分(TIS)呈明显的负相关,表明高IMRS富集了促肿瘤免疫浸润,而低IMRS则富集了相对较多的抗肿瘤免疫浸润。 张娇 黄纯海 王钊关键词:免疫微环境 VEGF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与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0例脑胶质瘤标本中VEGF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EGF的表达在低级别组(Ⅰ~Ⅱ级)与高级别组(Ⅲ-Ⅳ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VEGF的表达与患者的术后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相关(P〈0.05),VEGF的高表达预示较短的OS和PFS;多因素C0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VEGF是独立的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VEGF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有关,而且是脑胶质瘤预后的不利因素。 尹波 刘飞 李钊 黄纯海 李学军关键词:神经胶质瘤 脑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预后 VE-statin/Egfl7基因沉默对恶性胶质瘤细胞U251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VE-statin/Egfl7基因在恶性胶质瘤中表达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用小RNA干扰技术沉默VE-statin/Egfl7基因在人恶性胶质瘤U251细胞中的表达,然后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VE-statin/Egfl7基因沉默前后该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选取两条差异表达基因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结果通过RNA干扰技术明显抑制了VE-statin/Egfl7基因在U251细胞中的表达。基因表达芯片检测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下调基因有141条,包括未知功能基因7条,已知功能基因134条;上调的基因有130条,包括未知功能基因3条,已知功能基因127条。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细胞外基质黏附等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涉及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家族信号、细胞存活信号及整合素ανβ3信号。结论 VE-statin/Egfl7在恶性胶质瘤中的分子调控机制可能通过PI3K/Akt和Ras/MAPK两条信号转导通路实现,为进一步研究VE-statin/Egfl7的功能和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黄纯海 田志 万一 张晶晶关键词:基因沉默 基因表达谱 恶性胶质瘤 不同方式扩大经蝶入路与Le fortⅠ型上颌骨截骨术颅底中线部位的解剖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和分析采取不同方式扩大经蝶入路与Le fortⅠ型上颌骨截骨术对颅底中线部位解剖结构的暴露影响。方法选取9具成人尸体头颅为解剖标本,在神经导航的帮助下,分别采取经唇下、经改良唇下以及经单鼻孔下行扩大蝶入路和 Le fortⅠ型上颌骨截骨术,依次使用同一台显微镜观察和记录三种不同方式术式解剖下对颅底结构的暴露范围,并使用神经导航仪对上述术式下斜坡方向、栓侧海绵窦以及向前颅窝的解剖范围进行测量。结果经唇下入路式和经鼻入路式解剖下暴露的前颅窝结构范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而Le fortⅠ型上颌截骨术和经改良唇下入路式在上述指标对比下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斜坡方向和双侧海绵窦等解剖暴露指标上,四种解剖术式均有着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Le fortⅠ型上颌骨截骨术对上述观察结构的暴露较经蝶入路式也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临床上需要依据患者病灶所在部位采取最佳的解剖入路,以便使得颅底结构尽可能暴露在手术视野下。 黄纯海 万一 田志 张晶晶 田志良 张芳关键词:扩大经蝶入路 LE 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附57例分析) 2008年 目的总结经不同手术入路显微切除垂体腺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本组病人经不同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结果经额下入路全切12例,次全切3例,部分切除1例。经翼点入路全切8例,次全切2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全切23例,次全切6例,部分切除2例。经颅手术全切率为76.9%,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全切率为74%。结论微腺瘤与中、小型腺瘤及肿瘤向鞍上垂直生长,无海绵窦浸润及颈内动脉包裹的大腺瘤,经单鼻孔-蝶窦是首选术式。明显向鞍上生长的大腺瘤,若肿瘤明显偏向侧方侵犯海绵窦、颈内动脉、额叶底及鞍背后方者应采用经颅手术,且以翼点入路为佳。 王茂武 黄纯海关键词:垂体肿瘤 神经外科手术 手术入路 E3D多模态融合在颅底占位诊疗中的可视化应用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索E3D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应用在颅底占位性疾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12月于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颅底占位23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颅脑CT、MRI增强及MRA扫描。在E3D软件中将影像数据进行融合,三维重建病灶及颅内重要结构,辅助设计手术方案,术后定期随访评价应用效果。结果:23例病例均取得满意的多模态影像融合,在同一帧图像上精确显示通过不同图像描记的病灶、血管、神经以及颅骨。联合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及手术设计,进行术前评估及手术方案设计,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尤其对病灶体积较大、周围神经血管结构复杂的病例效果显著。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术后影像显示完全切除21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随访6~1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1例术后出现吞咽功能障碍,1例巨大听神经瘤患者术后面瘫(面神经功能Ⅲ级)。结论:利用E3D软件进行多模态影像重建,准确分析病灶、神经血管及颅骨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有助于颅底复杂病灶的术前规划,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王钊 毛辉 万一 万一 陈佳 田志 李建锋 黄纯海关键词:多模态 颅底 可视化 模型大鼠脊髓全横断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小脑前叶皮质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全横断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小脑前叶皮质表达的变化,为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修复机制和神经营养因子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雌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脊髓全横断组,分别以脊髓全横断组术后1,3,7及21 d为标准时间点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收集小脑前叶皮质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染色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BD-NF在不同组别小脑前叶皮质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脊髓全横断组中,BDNF在小脑前叶皮质的表达在1 d组,3 d组尚未出现明显增加,到7 d组时表达则明显升高,21 d组时表达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结论】脊髓全横断后,BDNF在小脑前叶皮质表达的上调可能与神经元的保护及修复有关。 廖艺玮 袁贤瑞 李学军 黄纯海 谢源阳关键词:小脑 3D-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通过与2D-DSA比较来评价3D-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0-07—2012-07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选取100例,先后接受2D-DSA和3D-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和准确率。结果所选的100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73例通过2D-DSA检测出动脉瘤78个,16例有动静脉畸形;而通过3D-DSA检测出78例患者动脉瘤93个,18例有动静脉畸形。3D-DSA对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检出率、准确率均高于2DDSA。结论相比2D-DSA,3D-DSA对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均高,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田志 黄纯海 朱英杰 王新明 周桂林 向顺民 万一 张晶晶关键词:脑血管疾病 3D-DSA 检出率 靶向人EGFL7基因的短发夹结构RNA对胶质瘤细胞系U251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类表皮生长因子域7(EGFL7)基因特异性短发夹结构RNA(shRNA)对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251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在筛选出人EGFL7基因的有效RNA干扰靶序列并设计构建其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的基础上,感染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251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分别检测EGFL7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其增殖能力。结果 EGFL7基因的特异性shRNA转染U251细胞后,EGFL7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结论 EGFL7基因的特异性shRNA可明显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251的增殖,提示EGFL7基因在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 周桂林 黄纯海 万一 何军关键词:胶质瘤 数字工程技术精准穿刺双侧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1例 2023年 脑血管病,又叫脑卒中,是我国第一位的致死疾病[1],其中出血性疾病约占20%,基底节区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故而致残率高。临床上基底节区出血常见于单侧,截至目前,笔者搜索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同时性出血的病例报道较少。随着数字医学技术在神经外科的不断发展[2],利用数字工程技术设计手术入路能达到精准穿刺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王钊 牟青春 黄纯海 黄纯海 张娇 周立宇 吕长亮关键词:基底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