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丽

作品数:28 被引量:150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哲学宗教
  • 16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2篇哀伤
  • 5篇丧亲者
  • 5篇父母
  • 5篇持续性
  • 3篇大学生
  • 3篇信度
  • 3篇症状
  • 3篇生死
  • 2篇抑郁
  • 2篇应激
  • 2篇问卷
  • 2篇干预
  • 2篇创伤
  • 2篇创伤后
  • 1篇低保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健康
  • 1篇心理卫生
  • 1篇信效度
  • 1篇学龄

机构

  • 20篇北京师范大学
  • 16篇北京联合大学
  • 15篇首都医科大学
  • 6篇香港大学
  • 2篇北京理工大学
  • 2篇苏黎世大学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西南财经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香港理工大学
  • 1篇应用实验心理...
  • 1篇阿姆斯特丹大...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市盲人学...

作者

  • 28篇何丽
  • 15篇王建平
  • 8篇尉玮
  • 5篇唐苏勤
  • 5篇徐慰
  • 4篇唐信峰
  • 2篇朱志勇
  • 2篇闫煜蕾
  • 1篇贾晓明
  • 1篇师艳荣
  • 1篇胡泊
  • 1篇刘博
  • 1篇邹晓丹

传媒

  • 11篇中国临床心理...
  • 3篇中国心理卫生...
  • 3篇心理科学进展
  • 3篇社区心理学研...
  • 2篇北京教育学院...
  • 1篇中华家教
  • 1篇心理与健康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 1篇心理学进展
  • 1篇第二十一届全...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社区的自助式国画学习小组对失独者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本研究意在探究自助式的国画学习小组对提升失独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具体体现及其疗效因子。方法:在北京招募有独生子女去世经历的父母26人,在社区为他们开展为期半年的国画学习小组活动。活动结束后,20位参加学习的失独父母自愿接受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对访谈内容进行质性分析。结果:国画学习小组对失独者的帮助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改善生理症状;体验积极情绪;调整负面情绪;提升认知能力;调节不合理信念以及重获生命意义。具体的疗效因子为:艺术实践需要专注沉思;艺术审美带来积极体验;艺术创作帮助情绪表达;文化内涵促进人生感悟;学习成果提高自我认同;自助小组促进人际互动;社会支持增加复原力量。结论:基于社区的自助式国画学习小组形式能够提升失独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可推广的价值。
尹若月修代明何丽
关键词:中国水墨画心理健康
殇痛:失独父母哀伤反应的质性研究被引量:36
2014年
目的:研究中国失独父母的哀伤反应。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北京市4名失独父母进行深度访谈,并收集实物资料,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失独父母的哀伤反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情感反应有思念/想念、孤独/孤单、后悔/自责、无奈/无助/无望、不舍/可惜、害怕过节、空、烦躁、震惊、痛苦;认知反应有不相信、不公平、自己倒霉/造孽/赖自己、幻觉、闯入性想法、反刍、自我贬低、自杀意念;行为反应有哭、社交退缩与回避、回避提醒物、冲动行为、整理或者保存遗物;生理反应有疲倦、睡眠问题、梦见已故者。结论:失独父母经历极其强烈的哀伤反应,其哀伤反应有其普遍性和独特性。
何丽唐信峰朱志勇王建平
关键词:哀伤
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的“拒学”概念、成因及应对策略被引量:2
2021年
从1996年陈向明聚焦“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的“辍学”议题,到2020年我们关注“个别青少年为什么不上学”的“拒学”现象,一字之差,体现的不仅仅是25年的时代变迁,更是时代所牵引的家庭在面对社会结构巨变过程中凸显出的“力不从心”。表面看来,“拒学”(School refusal)是指个别青少年在学龄期“不想去学校上学”的个体状态,是学校出勤问题(School attendance problem)的一种类型[1];但其实,无论是主动拒学还是被动拒学,都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经由家庭所演变和呈现的社会现象。
阮琳燕史晓宇何丽王曦影
关键词:学龄期
校园欺凌与拒学行为潜在关联的多个案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校园欺凌作为一种针对未成年人的恶意伤害行为,愈来愈受到大众的关注。根据以往实证资料的线索发现,部分拒学学生在校就读期间曾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聚焦校园欺凌与学生拒学行为之间可能存在的复杂关联,运用访谈法和实物收集法,针对单个案研究采用情境分析法,跨个案研究采用类属分析法,深度探究校园欺凌实际发生的情境与个体状况,结果发现:第一,校园欺凌的主体既有同伴,也有教师;第二,教师欺凌与教师惩戒根据教师行为的对象(行为本身或学生本人)、情境公开程度、发生时段/阶段、频次(是否重复)和时机、目的与心态、方式与方法及对学生身心影响程度等方面,可以被视为行为发生的连续谱,存在临界点;第三,校园欺凌与拒学行为的关系包括直接关联、间接关联两种情形,叠加影响模型可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多重解释。对此,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应构建家长“先行”、教师“助导”、多方主体“互动”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支持体系。
阮琳燕蔡辰何丽
关键词:教师惩戒
301名丧亲者哀伤反应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3
2013年
目的:调查丧亲者的哀伤反应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PGD)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延长哀伤问卷(PG-13)、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PCL-C)、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招募而来的301名丧亲者进行测查。结果:①丧亲者当中女性占多数(70.8%),已故者死因中身体疾病占多数(75.7%);②丧亲者在PG-13上的总分是19.04±9.00;③PTSD、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8.6%、36.6%、21%;符合PGD诊断的有13人(5.01%),其中,84.6%的人同时检出PTSD、抑郁和焦虑症状;④哀伤反应的得分在婚姻状况及丧亲对象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已故者的享年、与已故者的亲密程度能够显著预测哀伤反应的得分(F(2,290)=62.947,R2=0.303,P<0.001)。结论:丧亲者普遍存在一些失功能的哀伤反应,其严重程度受婚姻状况、丧亲对象、已故者的年龄以及与已故者的亲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丧亲者中有一定的比例可能发展成延长哀伤障碍。
何丽王建平尉玮谢秋媛唐苏勤
关键词:影响因素
生死相连:失独父母持续性联结的质性研究
目的:研究中国失独父母在哀悼过程中的持续性联结现象。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北京市11名失独父母进行深度访谈,并收集实物资料,采用解释现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失独父母的持续性联结主要表现五个方面:看见逝者、整...
何丽唐信峰王建平
文献传递
重大疾病丧亲者的延长哀伤症状及预测因素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考察重大疾病丧亲者的延长哀伤症状及其预测因素。方法:通过寻访和网络招募的方式对256名重大疾病丧亲者进行问卷测查。结果:所有丧亲者中没有完全符合延长哀伤障碍诊断的个体,但有4名丧亲者达到了临界标准。逝者离世时长、逝者离世时的年龄、与逝者的亲密程度与延长哀伤症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丧亲者的延长哀伤症状得分在亲属级数、与逝者关系、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将所有因素纳入回归方程后发现:最能预测重大疾病丧亲者延长哀伤症状的因素包括:小学及以下的教育程度、逝者离世时长、逝者离世时的年龄。结论:相比于其他丧亲类型,重大疾病丧亲者的延长哀伤障碍的患病率较低,其延长哀伤症状受到部分人口学特征和丧失相关特征的影响。
徐慰何丽符仲芳王建平
关键词:重大疾病
负性认知对丧亲者情绪问题的预测作用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在丧亲者中考察认知因素对丧亲后延长哀伤、抑郁及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通过横断研究,采用延长哀伤问卷(PG-13)、哀伤认知问卷(GCQ)、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对488名丧亲者进行测查。结果:分层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当控制了影响负性情绪的人口学背景及丧亲相关变量之后,对自我的负面信念、自责、对生活及未来的负面信念能够预测延长哀伤反应;对未来的负面信念、对哀伤的威胁性解释、对世界的负面信念能够预测抑郁情绪,而对哀伤的威胁性解释、对未来的负面信念能够预测焦虑情绪。结论: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延长哀伤障碍的认知行为概念化模型,并为延长哀伤障碍的认知行为干预提供了实证依据。
何丽尉玮胡泊徐慰闫煜蕾王建平
精准帮扶背景下城市低保青少年家庭的困境与抗逆力——以北京市Z街道为例
2020年
低保青少年家庭即生活在当地最低收入标准以下,经济相对匮乏,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子女为青少年的家庭。在精准帮扶的背景下欲探究城市低保青少年家庭面临的困境及其抗逆力,采用质性研究对北京市Z街道10户低保青少年家庭,共计15人进行深度访谈,对访谈内容进行主题分析。结果表明,低保青少年家庭面临诸多困境:疾病重压、照顾负担、经济拮据、亲职压力。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中,也能看到家庭的抗逆力,具体有:积极人格、家庭凝聚力、社会政策支持。未来对低保青少年家庭的帮扶可以考虑两方面:一方面要尽可能改变困境,减少挑战;另一方面也要增加家庭的抗逆力,打破困境之锁。
史晓宇何颖鑫刘视湘何丽
关键词:积极人格
“节哀顺变”不科学被引量:1
2015年
每个人在一生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他人的死亡和自己的死亡。死亡是如此决绝,不可逆转,至亲至爱的离世让人产生哀伤的反应。
何丽王建平
关键词:可逆转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