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悦笛
- 作品数:292 被引量:1,012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流文教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艺术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中国绘画审美的“时间意识”
- 宗白华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1949)的开篇,引用德国史学家斯宾格勒关于独立文化基本象征物的说法——埃及是"路",希腊是"立体",近代欧溯文化是"无尽的空间"——来论证西方艺术"空间境界"的特质。这种品质在传...
- 刘悦笛
- 文献传递
- 只有革新的人才能保古
- 2018年
- 近日读鲁迅《华盖集》,其中有一封给青年人的信叫《北京通信》,信中说道:“倘若一定要问我青年应当向怎样的目标,那么,我只可以说出我为别人设计的话,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有敢来阻碍这三事者,无论是谁,我们都反抗他,扑灭他!”
- 刘悦笛
- 关键词:《华盖集》北京通信青年人
- 当代中国“生活美学”的发展历程——论当代中国美学的“生活论转向”被引量:17
- 2018年
- 当代中国美学的所谓"生活论转向",乃是将美学回归生活的一种学术转向,也是把"生活世界"与"审美活动"沟通甚或同一起来的哲学新构。实际上,新世纪的"生活美学"建构的乃是一种"生活本体论",从而实现了当代中国美学在"实践论转向"和"生存论转向"之后的最新的本体论转向。在我们所做的这种"生活美学"当中,就蕴含着华夏传统的生命意识、生活观念以及人生追求的生成、演化与延承的脉络,一方面本然呈现出摇曳生姿的古典生活现场之美,但另一方面又指向了其来路、走向和转化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当今中国的美学研究者,一方面积极地参与到与国际美学界的最新交流当中,另一方面,又回到本土去挖掘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资源。
- 刘悦笛
- 关键词:当代中国美学生活美学
- 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的”美学——一段西学东渐和本土创建的历史
- 从美学史的角度,本文纵向梳理了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的美学”的发展进程,包括如下四个方面:其一,汉语文化圈中“美学”这个词是如何酝酿而来的;其二,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是如何草创的;其三,在本土化的过程里,真正意义...
- 刘悦笛
- 关键词:美学西学东渐本土化
- 文献传递
- 从“审美介入”到“介入美学”——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访谈录被引量:13
- 2010年
- [美学家简介]阿诺德·伯林特(Arnold Berleant,1932-),美国长岛大学荣誉退休哲学教授。1962年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路易斯维尔大学、布法罗大学、圣地亚哥学院和长岛大学。
- 刘悦笛
- 关键词:美学家阿诺德访谈录哲学教授
- 当代哈佛汉学家的“中国观”——从张冠梓主编的《哈佛看中国》谈起被引量:1
- 2010年
- 在中国从边缘移动到中心的意义上,《哈佛看中国》在这个"全球对话"时代,为我们展现出来了哈佛对于"当下中国"的研究、观感和体认,也就是为我们展现出在史华兹之后哈佛大学的"中国问题研究"的魅力所在。
- 刘悦笛
- 关键词:中国观汉学家主编中国问题专家世界学术
- 以“生活美学”之美善合一抗疫情之丑恶
- 2020年
- 新的疫情来了,中国人靠什么活?直面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2月中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给笔者所做的访谈《新冠肺炎,让国人走向情理文明》当中,笔者已经从中国哲学智慧的大角度给出了整体回应: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和谐共享、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身心和谐安顿,由此同时,让古今中外得以和谐共存和相互转化,从而以"大启蒙"的姿态走向一种"情理文明"。
- 刘悦笛
- 关键词:生活美学身心和谐哲学智慧美善合一情理
- 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
- 从1978年开始的"美学复兴"到而今的"再次复兴",中国美学"基础研究"的成就首先体现在从"西方美学史"到"中国美学史"的专业研究方面。在这三十年间,美学界出现的"重要学术热点"渐次为:⒈"共同美"论争、⒉解读"手稿热"...
- 刘悦笛
- 关键词:中国美学学术热点
- 文献传递
- 由疫情反思西方新旧“个人主义”
- 2023年
- 新冠疫情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在生命权与自由权之间,西方世界难以找到融合之路,而在索取“消极自由”过程之中,始终将二者置于对抗地位之上。这就凸显在新旧“个人主义”的命运之中。汉学家明确反对个人主义,特别反对是在自由根基上建构而成的“权利化的个体”,但是他们提出的“角色伦理”的解决方案,却走到了个体的对立面上去,此乃另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这两方面的理路皆不符合既保障“个体权利”又保持“社会和谐”的发展之路。
- 刘悦笛
- 关键词:个人主义消极自由生存权角色伦理
- 当代新青年“新文化”的结构与走势——兼论亚文化与反文化研究的本土适用性被引量:2
- 2013年
- 随着主流文化、政治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与青年文化的五分天下,当代中国新文化青年逐渐独立了出来,并形成了独特的新青年文化。根据社会学模式,这种文化内在格局已分裂为追求神圣的"圣文化"、趋于低俗的"俗文化"、边缘存在的"游文化"与超越边界的"超文化",而青年性正具有该文化的整体特质,它难以用亚文化与反文化话语来加以全面解读。
- 刘悦笛刘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