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卫
- 作品数:61 被引量:301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手术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10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总结101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重度A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1例中,9例(8.9%)无明显临床症状,有晕厥史18例(17.8%),胸痛史22例(21.8%),胸闷、呼吸困难史47例(46.5%),其他症状5例(5.0%)。主动脉瓣风湿性病变54例(53.5%),退行性病变34例(33.7%),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2.0%),先天性病变11例(10.9%)(其中二叶瓣畸形9例,四叶瓣畸形2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80例,升主动脉带瓣管道置换术(Bentall术)8例,主动脉瓣置换+主动脉瓣环扩大术6例,主动脉瓣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例,主动脉瓣置换+心房颤动射频消融(MazeⅣ)1例。共植入机械瓣92枚,生物瓣9枚。术后肺部感染5例(5.0%),心功能不全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2例(2.0%),急性肾功能不全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3例(3.0%),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性起搏器5例(5.0%),二次开胸探查止血2例(2.0%)。术后30d内院内死亡3例(3.0%)。术后随访3个月~10年,随访率80.2%,3例死亡,其余患者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为Ⅰ或Ⅱ级,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主动脉瓣置换是治疗重度AS的主要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 王常田魏磊张雷席志龙孙磊吴海卫许飚李德闽
- 关键词: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置换术
- 联合胸降主动脉节段置换的T4期食管癌根治术3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总结T4期侵犯胸降主动脉的局部晚期食管癌手术的治疗经验,探讨同期行降主动脉节段切除及人造血管置换的应用方法和操作技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36例在食管癌手术同时行胸降主动脉部分切除置换患者的手术方法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左后外侧切口经第6肋间进胸,由胸降主动脉左侧切开血管外膜,切断相应肋间动脉,常温下在受累主动脉上、下分别阻断,切除食管肿瘤及受累主动脉,并行人造血管置换。胃充分游离后,经食管床上提至左颈部与食管残端吻合。结果本组均顺利完成根治性肿瘤切除,无围术期死亡,无截瘫、肾脏及肠道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出现乳糜胸2例,晚期吻合口瘘1例。术后住院时间10.0~42.0d,平均(15.5±7.2)d。术后病理检查均为鳞状细胞癌,均侵犯主动脉外膜,9例(25%,9/36)有中层浸润,全组未发现内膜受侵,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19例(52.8%,19/36)。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6%、46.2%、20.0%。结论对于侵犯胸降主动脉的局部晚期食管癌,可联合采用主动脉节段切除并人造血管重建的方法达到根治目的,提高肿瘤切除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远期治疗效果。
- 董国华景华李德闽李忠东许飚申翼姚圣刘灿辉吴海卫
- 关键词:食管癌主动脉置换胸降主动脉
- 腔内修复术治疗原发性逆撕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原发内膜破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或降主动脉的逆撕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近中期结果.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4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心胸外科对21例原发性逆撕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修复治疗.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2 ±9)岁.17例患者升主动脉表现为单纯壁间血肿,4例表现为假腔活动血流和部分血栓形成;8例患者降主动脉表现为起始部溃疡合并壁间血肿形成,13例患者降主动脉形成真假腔双腔走血典型夹层改变.所有患者接受血管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急性期手术15例,慢性期手术6例.结果 全组患者植入锥形支架13例,直筒型支架8例,其中1例行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1例植入限制性裸支架.术后2例患者气管切开,围手术期无脑卒中、截瘫、支架破裂或移位、肢体或腹腔器官缺血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 ~72个月,所以患者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壁间血肿完全吸收.1例出现Ⅰ型内漏、溃疡扩大,1例支架远端Ⅳ型内漏.1例患者于术后2年外伤后复查见升主动脉夹层,后于心肺转流下行杂交手术治愈.结论 腔内修复术治疗原发性逆撕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近中期效果良好.
- 吴海卫孙磊李德闽景华许飚王常田张雷
- Cox迷宫Ⅲ联合心脏瓣膜手术后急性肾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 2024年
- 目的:探讨Cox迷宫Ⅲ联合心脏瓣膜手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建立AKI风险发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3年6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行Cox迷宫Ⅲ联合心脏瓣膜手术的160例合并心房颤动的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验证其效能。结果:160例患者中,82例(51.3%)出现AKI,其中10例(6.3%)需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术前1周使用造影剂、术前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3级、围手术期血浆输注、术后乳酸峰值是Cox迷宫Ⅲ联合心脏瓣膜手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7(95%CI:0.788~0.906),敏感度为70.73%,特异性为84.62%。校准曲线具有较高的拟合度,DCA提示该模型对临床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结论:Cox迷宫Ⅲ联合心脏瓣膜手术后AKI的发生率较高,高龄、合并糖尿病、术前1周使用造影剂、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3级、围手术期血浆输注、术后高乳酸血症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AKI。该研究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能力良好,有助于术后AKI的早期预测及干预。
- 席志龙仇冰梅刘强张雷孙磊吴海卫王常田
- 关键词:心脏瓣膜手术心房颤动急性肾损伤
- DSA体外循环下心脏金属异物取出术2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心脏金属异物风险大,易致心脏破裂引起失血性休克及心包填塞,病死率高,文章通过2例患者诊疗过程分析,提高对此类疾病的快速诊断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通过回顾2例心脏金属异物的诊治过程,增加对此类疾病的快速诊断及手术治疗经验。结果 2例患者的心脏金属异物均为外伤导致,诊断及时明确,确诊后积极围手术期准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体外循环手术取出异物,术后长期随访效果满意。结论心脏金属异物在于早期快速诊断,及时制定手术方案,术后与行体外循环患者康复进程大致相同,远期效果良好。
- 秦涛王康吴海卫李德闽许飚
- 关键词:心脏金属异物体外循环
- 腔内修复术治疗原发性逆撕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 吴海卫李德闽景华许飚王常田张雷孙磊
- 无深低温停循环的杂交手术治疗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
- 目的总结我科应用无深低温停循环的升主动脉置换、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旁路、腔内隔绝的杂交手术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和经验。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对56例(平均57±18岁)DeBake...
- 景华李德闽胡小南李忠东董国华罗立国申翼许飚钱建军张晓华程晓峰吴海卫
- 文献传递
- “杂交”手术治疗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被引量:13
- 2011年
- 目的总结应用无深低温停循环的升主动脉置换、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旁路、腔内隔绝的“杂交”手术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和经验。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39例、平均年龄(55±16)岁的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病人进行无深低温停循环的“杂交”手术。病人经股动脉、右腋动脉插管灌注,先于常规体外循环下行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瓣置换,再采用四分支人工血管、“Y”形人工血管或单根人工血管行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旁路手术,再经股动脉逆行径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或术中顺行径路食管超声定位下行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结果全组均手术成功,升主动脉处理时8例行单纯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20例行Bentall手术(其中冠状动脉移位采用Carbrol法11例),11例行Wheat手术;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旁路手术采用四分支人工血管16例、“Y”形人工血管15例、单根人工血管序贯法8例;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腔内隔绝术采用DSA下股动脉逆行径路36例,术中人工血管分支顺行径路3例,均使用1枚支架。体外循环(61±22)min,主动脉阻断(48±18)min。术后(30±9)h拔除气管插管,24h胸液小于300ml,无偏瘫、截瘫、严重感染、凝血障碍等并发症。所有病人均治愈出院,平均术后(21±6)天出院。术后随访1~15个月,平均(8.4±7.2)个月,病人均健康生存,无脏器功能不全。术后3个月行CT主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显示膈肌水平假腔闭合率为91.2%。结论常温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置换、升主动脉-弓部血管旁路、腔内隔绝的“杂交”手术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简化了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方法,该手术方法避免了深低温停循环,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外科治疗效果。
- 景华李德闽胡小南李忠东董国华罗立国申翼许飚钱建军张晓华程晓峰吴海卫
- 关键词:动脉瘤心肺转流术
- 心血管手术后胸骨伤口并发症的外科治疗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心血管手术后胸骨伤口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处理较棘手。文章分析其发病率、危险因素,总结外科治疗经验和结果。方法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心血管手术后出现胸骨伤口并发症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8~78岁,平均(66.3±10.1)岁。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3例,CABG合并瓣膜病1例,单纯瓣膜手术5例,大血管手术2例。胸骨伤口裂开者立即重新钢丝固定。深部胸骨伤口感染确诊后即开放伤口,纱条换药引流,同时经静脉经予广谱抗生素,待伤口创面干净、肉芽新鲜结合患者全身情况再行清创术或肌瓣转移修复术。结果胸骨伤口裂开5例,深部胸骨伤口感染16例,伤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5.4±11.0)d和(73.8±50.5)d,总住院时间分别为(29.0±9.4)d和(86.3±59.4)d,伤口愈合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在深部胸骨伤口感染组明显延长(P<0.05)。深部胸骨伤口感染行保守治疗10例,积极治疗6例,伤口愈合时间分别为(94.1±60.3)d和(29.2±8.5)d,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06.3±68.1)d和(43.1±11.4)d,采取积极清创后伤口愈合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有明显下降(P<0.05)。痊愈19例(90.5%),死亡2例(9.5%)。随访感染无复发。结论心血管术后胸骨伤口并发症是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应根据伤情种类、患者全身情况综合考虑治疗方案,重点预防和早期发现加上充分引流和彻底清创对减少该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 王常田黄海嵘张雷吴海卫许飚李德闽
- 关键词:心血管手术胸骨伤口并发症外科治疗
- 小鼠同种异体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肺损伤的相关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外源性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移植对急性肺损伤(ALI)小鼠受损肺组织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用转基因EGFP-BALB/c小鼠作为细胞移植供体,获得骨髓单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获得足够数量的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EPCs(EGFP-EPCs)。选用野生型BALB/c小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LI组及EPC治疗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气管内滴注PBS,其后经尾静脉注射PBS;ALI组气管内滴注脂多糖溶液,其后经尾静脉注射PBS;EPC治疗组气管内滴注LPS,其后经尾静脉注射EGFP-EPCs。各组小鼠术后3 d处死,留取肺组织标本。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肺组织中EGFP-EPCs表达情况,HE染色评价各组肺组织损伤程度并进行肺损伤指数评分,比较各组肺组织湿干重比,行肺组织CD34免疫组化染色并测定肺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各组小鼠建模过程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EPC治疗组小鼠肺组织冰冻切片中可观察到均匀附着于血管内皮的绿色荧光表达,而假手术组及ALI组则未见明显的绿色荧光。HE切片显示:LPS可致严重的肺组织损伤,而EPC治疗组肺损伤程度较ALI组明显减轻,肺损伤指数明显低于ALI对照组(P<0.001)。肺组织湿干重比ALI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01),而EPC治疗组较ALI组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EPC治疗组肺组织切片中CD34的表达明显增加,MVD值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及ALI组(P<0.001)。结论:对ALI小鼠行外源性EPC移植治疗,输入体内的EPC可定向迁移并黏附于受损的肺毛细血管内皮,直接参与肺毛细血管内皮修复及重建,维持肺毛细血管内皮完整性,减少炎症细胞向肺间质、肺泡内的浸润及对肺组织的炎性损伤。同时,外源性EPC治疗提高了EPC向受损肺组织归巢及受损肺组织内的血管新生。
- 胡若愚承燕李好张雷景华吴海卫
-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细胞移植急性肺损伤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