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志坚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福寿螺
  • 3篇管圆线虫
  • 3篇广州管圆线虫
  • 2篇品系
  • 2篇不同品系
  • 1篇易感
  • 1篇易感性
  • 1篇软体部
  • 1篇杀灭
  • 1篇杀灭作用
  • 1篇水温
  • 1篇线虫感染
  • 1篇广州管圆线虫...
  • 1篇L3
  • 1篇齿舌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

作者

  • 4篇詹希美
  • 4篇孙志坚
  • 4篇彭东觉
  • 4篇曲振宇
  • 3篇张波
  • 3篇杨潇
  • 2篇曾清香
  • 2篇贺华良
  • 2篇何蔼
  • 1篇吴忠道
  • 1篇吴瑜
  • 1篇岳永亮
  • 1篇杨萧

传媒

  • 3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不同水温下不同时间对福寿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的杀灭作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不同水温下不同作用时间福寿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死亡率的变化规律,为福寿螺的加工提供参考。方法将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福寿螺随机分为4组,记为Ⅰ、Ⅱ、Ⅲ、Ⅳ组。Ⅰ组5只,作为阴性对照;Ⅱ、Ⅲ、Ⅳ组再分别分为4小组,分别为Ⅱ30、Ⅱ60、Ⅱ90、Ⅱ120,Ⅲ30、Ⅲ60、Ⅲ90、Ⅲ120,Ⅳ10、Ⅳ30、Ⅳ45、Ⅳ60,每小组5只。Ⅱ、Ⅲ组各小组分别在80±1℃、90±1℃的水中煮30s、60s、90s、120s,Ⅳ组各小组分别在100±1℃沸水中煮10s、30s、45s、60s。将所有螺壳消化后,观察福寿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的死亡情况。结果80℃、90℃、100℃时福寿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死亡率达100%的最短时间分别为90s、90s、45s。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Ⅱ、Ⅲ、Ⅳ组作用时间与加权平均死亡率(WM)呈显著正相关(P<0.01)。运用3次模型分析Ⅱ、Ⅲ组作用时间与WM的曲线方程分别为Y=0.274+0.016x+2.01E-007x3(R=1,P<0.05);Y=0.274+0.016x-9.46E-005x2+1.30E-007x3(R=1,P<0.05)。显微镜下观察高温作用后的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L3)结构破坏严重。结论温度相同时,L3死亡率与时间呈正相关;作用时间过短,80℃、90℃<1 min,100℃<30s,不能将L3全部杀死。
彭东觉张波孙志坚曲振宇贺华良杨潇岳永亮詹希美
关键词: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L3水温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福寿螺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建立具有足够感染度的感染有广州管圆线虫的福寿螺模型。方法将福寿螺随机分为Ⅰ、Ⅱ、Ⅲ、Ⅳ组,每组16只。分别用每只螺0条、1500条、2500条、3500条一期幼虫感染福寿螺。感染24h后以相同感染数量相同时间重复感染一次。35~40d后,使用酶消化法查找三期幼虫,观察螺的死亡率、感染率、感染度等指标。结果Ⅰ、Ⅱ、Ⅲ、Ⅳ组死亡率分别为0、31.25%、31.25%、62.5%;Ⅰ组各螺无三期幼虫感染,Ⅱ、Ⅲ、Ⅳ组感染率均为100%;感染度Ⅲ组和Ⅳ组明显高于Ⅱ组(P<0.05),Ⅲ组与Ⅳ组之间感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时,Ⅰ组螺可正常生存,无死亡;Ⅱ组螺死亡率较低,但感染度亦不高;Ⅳ组螺感染度较高死亡率亦高;Ⅲ组福寿螺死亡率较低、感染度较高、感染虫数较均衡,最适宜作为模型。
孙志坚彭东觉贺华良何蔼杨潇曲振宇詹希美
关键词:广州管圆线虫福寿螺
中国南方不同品系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的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根据福寿螺外壳及软组织特点将其分为3类:黑色福寿螺、黄色福寿螺、灰色福寿螺。本实验通过对三类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进行研究,期望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治提供证据。分别使用低剂量(1000条L1/只)和高剂量(4000条L1/只)的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三类福寿螺以观察其易感性,结果发现高剂量感染组中,黄色福寿螺感染率低于灰色福寿螺(P<0.05)。黄色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的易感性相对较低,这可能是黄色福寿螺在中国多个省份占优势的一个原因。
曾清香孙志坚张波彭东觉曲振宇杨萧吴忠道詹希美何蔼
关键词: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
中国不同品系福寿螺主要形态比较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描述我国广州地区福寿螺的形态差异,期望为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的研究及福寿螺蔓延控制的研究提供证据。方法对广州地区黑色福寿螺、黄色福寿螺、灰色福寿螺的螺壳、软体部、呼吸管、足、齿舌进行观察,描述三类福寿螺的形态学差异。结果对三类福寿螺的足及呼吸管进行HE染色分析,显示软体部颜色不同的原因主要是黑色颗粒的有无和沉积数量的多少。对福寿螺齿舌的观察显示,灰色福寿螺第一、第二突起与中央齿宽的比值明显大于黑色福寿螺和黄色福寿螺;在扫描电镜下,三类福寿螺的齿舌未见明显不同。结论我国广州地区的福寿螺存在三种变异。
孙志坚曾清香张波彭东觉曲振宇杨潇詹希美吴瑜
关键词:福寿螺软体部齿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