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美玲
- 作品数:12 被引量:339H指数:9
-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 基于SPEI的华北地区近50年干旱发生强度的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62
- 2014年
- 基于华北地区67个气象站1962-2011年的实测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统计了近50 a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探讨了华北地区干旱发生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中度以上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干旱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华北地区干旱发生强度呈明显的增强趋势,尤其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华北地区干旱发生强度的整体特征是西北和东南部地区较强,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较弱;造成华北干旱的最主要因素是降水量的起伏变化,这在20世纪80,90年代表现得特别显著。
- 周丹张勃罗静张春玲安美玲王东
- 1961-2011年秦巴山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12
- 2014年
- 利用1961—2011年秦巴山区及其周边36个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应用百分位阈值定义法、线性倾向估计法和Morlet小波周期和小波方差分析,通过区域划分探讨秦巴山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特征。分析表明:秦巴山区极端降水阈值在空间上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极端降水发生频数与年均降水日数分布情况相似,自东向西依次增大;年均降水量、年均极端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相似,中部值最高,而西部地区的极端降水比重最高,达到44%。极端降水的发生频数受降水日数多少的制约,受地形影响更加显著。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数在东部、中部和全区呈不显著上升趋势;西部地区为不显著下降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个明显的峰值,90年代中后期上升幅度较大,而西部地区变化幅度最小。通过Morlet小波和小波方差分析得出,整个秦巴山地区的准周期相似,在32a左右振荡最强,为第1准周期,还有12a和17a的第2准周期。此外,秦巴山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可能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大。
- 杨波张勃安美玲张调风
- 关键词:秦巴山地极端降水MORLET小波分析
-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石羊河流域近50年气象干旱特征分析被引量:28
- 2013年
- 借助数理统计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omposite index,CI),根据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1961—2010年实测气象资料,对石羊河流域近50a的干旱在时空上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首先计算了各站历年逐日的CI指数,统计近50 a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各时段的干旱事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干旱发生的频率、覆盖范围和强度和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多年平均日数。分析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四季干旱发生频率均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在四季中,夏季干旱发生频率最高,冬季频率最低;极小值都在乌鞘岭,极大值略有不同:春、夏、冬季干旱发生频率极大值在民勤,秋季极大值在武威。(2)石羊河流域有大范围干旱发生的年份夏季和秋季较多分别有22 a、11a,冬季最少只有4 a。(3)石羊河流域不同等级干旱日数总体上呈现夏季多冬季少、北部多南部少的规律,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有较好的负相关性。(4)干旱发生成因除了主要受东亚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外,还应考虑到径流的影响。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可为相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干旱特征制定相应抗旱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 张调风张勃王有恒刘秀丽安美玲张建香
- 关键词:石羊河流域
- 石羊河流域近53a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敏感性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基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石羊河流域4个测站1959—2011年的逐日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利用敏感系数法计算了其对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风速、平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的敏感系数,并分析了敏感系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ET0对相对湿度最敏感,其次为风速和气温,而对日照时数的敏感性最低。由于气象要素分布不均,敏感系数的空间差异显著,相对湿度的敏感系数在上游祁连山区形成高值区,同时,气温在该区的敏感系数也相对较大,而风速的敏感系数在下游民勤盆地较大,日照时数的敏感系数在全区无明显差异。各气象因子的敏感系数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风速的敏感系数冬高夏低,气温和日照时数的敏感系数均为夏季最高,相对湿度敏感系数的绝对值持续上升在秋季达到最大。53a来,相对湿度敏感系数波动变化,近20a来其绝对值上升趋势显著,而风速、日照时数和气温的敏感系数无明显变化趋势。
- 张春玲张勃周丹张调风安美玲
- 关键词:参考作物蒸散量
- 河西地区1960年至2011年不同级别降水日数和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8
- 2013年
- 选取河西地区13个气象站点1960年-2011年逐年日降水资料,计算河西地区极端降水阈值,分析了河西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未来变化特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①各量级的降水日变化不尽相同,其中以小雪日的增加和微雨日的减少最为显著;②各极端降水指数均呈增加趋势,在20世纪60年代增加幅度大;③在0.05的置信度下,极端降水指数在1966年发生突变现象,突变之后极端降水指数向增多趋势转变;④极端降水指数在不同的时间序列存在长短不同的周期振荡,同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所反映的极端降水指数的偏多和偏少结构不一样;⑤在空间分布上,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由河西西北向东南呈增加趋势,表明极端降水的分布是与所处的气候带有关的,季风可能是引起其变化的主要原因;⑥Hurst指数表明未来降水日数与过去趋势一致,但以小雪日(增加)和微雨日(减少)的持续强度最显著;极端降水指数中,R95极端降水量和最大5天连续降水量未来变化趋势和过去一致,但持续强度不大,R99极端降水量和最大1天降水量未来变化趋势不明显。
- 李小亚张勃汪宝龙程军奇赵一飞安美玲
- 关键词:降水日数极端降水
- 性别主流化在集成水资源管理中的意义
- 2011年
- 集成水资源管理是促进管理地区水、土及相关资源协调发展和管理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不仅强调当地居民的经济和社会福利最大化,而且要确保当地社会的公平和可持续性.广泛的公众参与和性别平等是集成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其公平、可持续性的体现.在集成水资源管理中,考虑性别问题,有利于女性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充分参与,发挥妇女在水资源利用管理及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此外,应用性别分析方法,能够使自然资源利用的分析更加精确.本文在介绍集成水资源管理概念和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社会性别分析理论,阐述了性别视角和分析方法在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在集成水资源管理中性别主流化的途径.
- 郭玲霞张勃安美玲
- 关键词:社会性别性别主流化公众参与
-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黑河上中游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被引量:40
- 2012年
- 利用1960—2008年气象和水文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累积距平法、年累积量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分析了黑河上中游径流量和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并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黑河上游年径流量、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呈上升趋势,且年径流量和年蒸发量变化显著;中游径流量与蒸发量为下降趋势,降水量为上升趋势,但变化趋势都不是那么明显。上游和中游径流量变化的突变年份分别为1979年和1984年。以径流突变年份分割时间序列为上游(1960—1979、1980—2008)和中游(1960—1984、1985—2008),得到累积径流量、累积降水量及累积蒸发量与年份线性关系式。上游以气候变化为主,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二者对径流量增大的贡献率分别为59.71%和40.29%;中游气候变化影响较小,以人类活动为主导,二者对径流量减小的贡献率分别为25.23%和74.77%。研究结果对黑河流域未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何旭强张勃孙力炜靳生理赵一飞安美玲
- 关键词: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贡献率黑河流域
- 陕西省2001-2010年土地资源利用效益评价被引量:8
- 2014年
- 分析了陕西省2001—2010年土地资源利用的变化情况,采用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和比重法,选取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层次18个指标对该省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各指标的评价分值,评价了近10a来陕西省土地资源利用的总体水平。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陕西省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转变符合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8%和21.5%,而土地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益却直线下降。
- 周丹张勃张春玲安美玲杨尚武季定民
-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利用
- 黄河流域不同时间尺度干旱对ENSO事件的响应被引量:12
- 2015年
- 利用黄河流域1963—2012年逐月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计算了各气象站点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对不同时间尺度SPEI与Nio 3.4区海洋表面温度距平(SSTA)的时空相关性进行分析,揭示不同时间尺度干旱对ENSO事件的响应及ENSO事件对黄河流域不同区域降水量和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1、3、6个月时间尺度的干旱在各时间段均有发生,12、24个月时间尺度的干旱主要发生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近20年。黄河上游和中游地区不同时间尺度的SPEI与SSTA均呈负相关关系,下游地区呈正相关关系。(2)黄河流域不同时间尺度的SPEI与SSTA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久治站以上的黄河上游地区、中游地区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和山西的北部以及下游地区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余地区呈负相关关系。全流域1、3、6、12个月和24个月时间尺度的相关性系数通过0.05显著性检验的站点占总站点数分别为14%、43%、61%、75%和44%。(3)ENSO事件强度与降水量在黄河上游地区的相关性较弱,在中游和下游地区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强度增大时降水量下降,减弱时降水量上升。全流域ENSO事件强度与气温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强度增大时温度有上升趋势。其中El Nio对气温有抬高的趋势,La Nia对气温有降低的趋势。
- 周丹张勃安美玲张耀宗罗静
- 关键词:黄河流域多时间尺度干旱ENSO
- 基于SPEI的西南地区近53a干旱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113
- 2014年
- 论文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统计分析西南地区128个测站1960—2012年的气象数据,从干旱年际变化趋势、四季变化趋势、干旱强度、干旱事件频次、干旱频率以及与ENSO的关系,对西南地区近半个世纪的干旱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西南地区及子区域近53 a来呈干旱化趋势,21世纪初干旱发生最频繁,干旱强度、极端干旱及中等干旱的频次均呈增加趋势;②四季大部分区域呈干旱化趋势,以秋季最为突出;③春季,干旱发生频率最高且集中在横断山地、四川盆地东部和云贵高原中部,夏季,横断山地北部、若尔盖高原和广西丘陵西北部易发生干旱,秋季,云贵高原、广西丘陵及四川盆地部分区域干旱频率较高,冬季,干旱易发区集中在若尔盖高原、四川盆地西南部一线;④各区域四季的干旱指数与ENSO指数相关性不同,并且ENSO事件强度与四川盆地和横断山地的SPEI在年变化趋势方面存在明显负相关,与其他区域呈正相关。此外,西南地区在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都会出现干旱,但前者爆发干旱灾害的概率比后者高。而且各区域存在差异,四川盆地、若尔盖高原在厄尔尼诺年易发生干旱,而云贵高原在拉尼娜年发生频率较高,广西丘陵、横断山地没有明显规律和特征。
- 王东张勃安美玲张调风季定民任培贵
- 关键词:干旱ENSO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