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内雅敏
- 作品数:8 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东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异常凝血酶原和肝细胞癌
- 2002年
- 目前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HCC)的诊断主要有影像学诊断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异常凝血酶原 (des gamma carboxy prothrombin ,DCP)又被称为PIVKA II (proteininducedbyvita minKabsenceorantagonist II) ,与AFP(alpha fetoprotein)和AFP L3(alpha fetoproteinL3fraction)一样被认为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肝细胞癌血清肿瘤标志物。在HCC的检测诊断上 ,它们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 ,而表现为一定的互补性 ,结合影像学诊断 ,动态观测HCC高危 (肝炎、肝硬化 )人群 ,这些血清肿瘤标志物有助于HCC的早期发现 ,同时对HCC的手术疗效的评价。
- 袁联文唐伟幕内雅敏
- 关键词:异常凝血酶原肝细胞癌肿瘤标志物
- p57^(Kip2)和Ki-67在壶腹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研究壶腹癌中p57Kip2和Ki-67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的发生和进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46 例原发性壶腹癌,4例壶腹部腺瘤和8例壶腹部正常组织手术切除标本的p57Kip2和Ki-67表达水平。结果:46例壶腹癌的p57Kip2标志指数(labeling index,LI)平均为44.8%±24.6%,明显低于壶腹部正常上皮64.9%±11.3%(P=0.017)。腺瘤的p57Kip2LI平均为62.3%±2.8%,与正常上皮表达相比无显著差异。p57Kip2LI在淋巴结转移(33.2%vs 57.5%;P=0.001), 十二指肠浸润(40.8%vs 59.3%;P=0.04),胰腺浸润(38.9%vs 55.9%;P=0.019)以及高TNM分期(Ⅲ期或Ⅳ期vs Ⅰ期或Ⅱ期,33.2%vs 57.5%;P=0.001)病例中显著降低。Ki-67高表达与壶腹癌的淋巴结转移(69.7%vs 49.2%;P=0.001 2),十二指肠浸润(64.7%vs 42.6%;P=0.006),胰腺浸润(65.8%vs 48.8%;P=0.012),高TNM分期(Ⅲ期或Ⅳ期vs Ⅰ期或Ⅱ期,69.7%vs 49.2%;P=0.0012)呈显著相关。p57Kip2表达与Ki-67表达呈负相关(P=0.001)。结论:在壶腹癌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p57Kip2失活不是一个早期基因事件,而是一个相对较晚的事件,与肿瘤的进展和淋巴结转移相关。Ki-67是反映壶腹癌进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 史亚洲秦新裕孙益红沈坤堂唐伟幕内雅敏
- 关键词:P57^KIP2壶腹癌KI-67淋巴结转移
- 肝癌中脱-γ-羧基凝血酶原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中脱-γ-羧基凝血酶原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探讨了92例肝癌及癌旁组织,7例转移性肝癌和19例慢性肝病组织中脱-γ-羧基凝血酶原的表达水平,并分析脱-γ-羧基凝血酶原与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结果:肝癌组织脱-γ-羧基凝血酶原阳性率(73.9%)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6.1%,P<0.01),但二者脱-γ-羧基凝血酶原阳性率明显高于转移性肝癌和慢性肝病肝组织(3.5%, P<0.01).浸润性生长的肝癌组织脱-γ-羧基凝血酶原阳性率明显高于膨胀性生长的肝癌组织(P=0.049),无包膜形成的肝癌组织明显高于有包膜形成的肝癌组织(P=0.037).最大径>5 cm组的癌旁组织的脱-γ-羧基凝血酶原阳性率明显高于直径≤5 cm组癌旁组织(P=0.049),HBsAg和HCVAb均阴性或单HBsAg阳性的患者癌旁组织脱-γ- 羧基凝血酶原染色阳性率明显高于HCVAb阳性组患者(P<0.01).肝硬化的癌旁组织脱-γ-羧基凝血酶原阳性率明显低于慢性肝炎的癌旁组织(P<0.01).肝癌组织、癌旁组织脱-γ-羧基凝血酶原阳性率与肝癌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的关系(P>0.05). 结论:脱-γ-羧基凝血酶原可能是预测肝癌发生的重要标志物,但不能作为肝癌的预后指标.
- 袁联文唐伟李永国幕内雅敏
- 关键词:肝癌脱-Γ-羧基凝血酶原免疫组化癌旁组织
- 国家癌症中心医院肝细胞肝癌行肝切除术的效果被引量:5
- 1989年
- 引言自70年代中期以来,肝细胞肝癌(HCC)肝切除术已作为临床常规手术。虽然70年代肝切除术的数量不多,但近来正显著增加。现代技术如超声影像,CT和一些外科仪器给医学领域提供了不少武器,这些现代设备促进了HCC的早期发现。HCC的许多可手术的病例都是在慢性肝病的随诊监测期间而发现的。这种转变的效果似乎在1981年后才见到。本文特别参考了每年肝脏肿瘤学的趋向,报道了肝切除术的效果。
- 山崎晋幕内雅敏长谷川博陈知水
-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肝切除肝肿瘤
- 脱-γ-羧基凝血酶原:一种有用的血清肝癌标志物被引量:12
- 2004年
- 袁联文唐伟李永国幕内雅敏
- 关键词:脱-Γ-羧基凝血酶原血清标志物肝癌病理学特征
- 术中超声在原发性肝癌再次肝切除治疗中的价值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评价术中超声(IOUS)在原发性肝癌首次肝切除及再次肝切除中的有效性。方法对430例原发性肝癌、555次肝切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IOUS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肝切除中的作用,随访患者手术后的远期效果。结果在目前所用常规影像学检查中,IOUS的诊断率最高。在第二次肝切除手术中,各项影像学检查的诊断率都有轻度降低。在第一次肝切除手术组,IOUS在30例患者共发现56个新肿瘤(7.0%);第二次肝切除手术组,IOUS在8例患者共发现13个新肿瘤(7.3%)。第一次和第二次肝切除术手术中,肿瘤的平均直径分别为(8.7±3.8)mm和(9.0±5.2)mm。由于IOUS的缘故,第一次及第二次肝切除手术组中分别有24例(5.6%)和7例(6.4%)患者改变了手术方案。尽管第一次肝切除手术时IOUS发现新肿瘤的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但术后经适当治疗,其远期效果与IOUS未发现新肿瘤的患者并无显著差异。结论尽管影像技术不断发展,但IOUS仍为目前最敏感的检查手段。在复发性肝癌行再次肝切除时,IOUS对于发现新的肿瘤同样重要。IOUS发现新肿瘤的患者术后极容易复发,术后定期随访对延长患者生存期非常重要。
- 张克明李高桦洪志贤齐瑞兆王兆海唐伟国土典宏幕内雅敏
- 关键词:术中超声肝细胞癌肝切除
- 肝癌组织中脱-γ-羧基凝血酶原的测定及意义被引量:9
- 2006年
- 目的:定量分析癌组织和非癌组织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的浓度,探讨它们在血清DCP升高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定量测定41例肝癌患者血清、癌组织和非癌组织中DCP的含量.结果:癌组织DCP浓度平均为84447.7(7.1-2098623.7)mAU/g,非癌组织DCP浓度平均为888.1(0-23299.2)mAU/g.细胞膜上的DCP浓度明显高于细胞质中DCP浓度(P<0.001),癌组织DCP浓度明显高于非癌组织(4926.5vs195.2mAU/g,P<0.001).血清DCP浓度对数与癌组织DCP浓度对数(P=0.019)、非癌组织DCP浓度对数(P=0.020)均存在明显相关性,癌组织DCP浓度对数和非癌组织DCP浓度对数间也存在相关性(P=0.011).HCV感染的肝癌组癌组织和非癌组织DCP浓度均明显高于HCV感染阴性的肝癌组(6336.6vs1799.1mAU/g,248.0vs102.5mAU/g,P<0.05).门脉浸润的肝癌组癌组织DCP浓度明显高于没有门脉浸润的肝癌组(P=0.028),而肝静脉浸润组癌组织DCP浓度明显低于无肝静脉浸润组(P=0.042).伴有肝内转移的肝癌组非癌组织DCP浓度明显高于无肝内转移的肝癌组(P=0.023).结论:癌组织产生过量DCP是肝癌血清DCP的主要来源,是一预后标志物,但肝癌血清DCP浓度是癌组织和非癌组织产生DCP浓度的整体表现.
- 袁联文唐伟周建平幕内雅敏
- 关键词:肝癌脱-Γ-羧基凝血酶原
- 细胞周期G_1期调节机制异常与肝癌的发生被引量:3
- 1999年
- 细胞周期G1 期主要由cyclinCDKCDKinhibitorRb 调节系统来控制。此调节系统中任何一环节发生异常均可导致细胞异常增生,甚至癌变。绝大多数肝癌的发生与细胞周期G1 期调节机制异常特别是CDK 抑制因子功能异常有关。抑瘤基因Rb 蛋白过量表达时丧失其抑制肿瘤生长作用,Rb 蛋白过量表达及表达缺失与肝癌的进展及转移有关。cyclinD
- 回爱民幕内雅敏
- 关键词:肝癌细胞周期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