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宾
- 作品数:5 被引量:54H指数:3
-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与白梭梭利用降雨的差异被引量:7
- 2011年
- 采用模拟降雨的方法,对梭梭和白梭梭的降雨再分配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对梭梭与白梭梭0~100cm的浅层根系分布进行了调查。回归分析发现,梭梭与白梭梭茎流率、穿透率、截留率与降雨量之间呈显著对数关系。在相同的降雨强度下,梭梭与白梭梭之间降雨分配无显著差异,但在不同降雨强度下梭梭和白梭梭各自的降雨再分配存在显著差异。20mm·h-1的降雨强度有利于产生更多的茎流,梭梭和白梭梭茎流率在降雨强度20mm·h-1的情况下是30mm·h-1的情况下的2.3倍和2.9倍。白梭梭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0~60cm的土壤深度内侧根数占0~100cm内总侧根数的86%。白梭梭在0~20、20~40、40~60cm土壤深度的水平侧根极显著高于梭梭,分别是梭梭的10.0倍、9.6倍和10.9倍。白梭梭水平侧根伸展距离极显著大于梭梭,白梭梭根系冠幅半径为7.1m,梭梭为2.3m。综上所述,白梭梭主要通过植株特殊形态结构增加茎流等降雨再分配和地下根系协同作用,来充分的利用降雨;梭梭浅层根系分布稀少,故其利用降雨的能力十分有限,而更趋向于利用地下水。
- 张卫宾刘彤李宽亮徐满厚司朗明
- 关键词:梭梭白梭梭茎流根系分布
- 天山北部拟南芥种群间形态和物候特征的选择分化被引量:1
- 2011年
- 将从天山北部不同地理区域采集的7个拟南芥种群在同质园中种植,研究干湿2种处理下不同种群的表型分化特点及其自然选择特征,分析拟南芥在不同地区表型分化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实验观测的株高、株高/根长、分支数等9个特征在种群间差异显著,其中分枝数、果实总数、株高/根长、成熟时间以及间隔时间5个特征在交互作用下呈现出显著差异。聚类分析发现2种处理下都将干旱地区种群归为一类,湿润地区的种群归为另一类,种群间特征的多重比较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干旱还是湿润处理,自然选择对拟南芥各种群的株高、分枝数、莲座叶大小、株高/根长、叶片数等特征的选择均定向增加;干旱处理下,对额敏种群的开花物候的选择定向减小,而湿润条件下对青河2繁殖时间(间隔时间)的选择则为定向增加。总结认为:天山北部拟南芥种群间株高、分枝数、株高/根长、果实总数、开花时间、成熟时间、间隔时间、莲座叶大小和开花时叶片数已经发生了遗传特化,降水是其发生的主要环境因子,自然选择是种群间表型分化主要动力,但不排除地理隔离的因素作用。
- 沈雪莹刘彤曾晓玲张卫宾
- 关键词:拟南芥自然选择
- 绿洲-荒漠交错带防护林与自然植被的协同防风效能及优化模式探讨被引量:10
- 2012年
- 以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绿洲-荒漠交错带为研究区,研究了该区防护林与其外围自然植被的协同防风效能,进而构建了二者协同配置的优化模式。结果表明:①在有障碍物(防护林、自然植被)存在时,风表现出显著的规律性,即在0.5m和1.5m高度处,防护林与自然植被协同后对风速起到了减弱作用。对于疏透结构林带,风速的减弱程度为自然植被内部>自然植被与防护林之间>防护林外部;对于紧密结构林带,当风速较小时,风速的减弱程度为自然植被与防护林之间>自然植被内部>防护林外部。②防护林带的冠层体积(V)、单位长度林带段胸高断面积(S)、株行距(Q)与自然植被的平均高度(H)、覆盖度(C)协同后和两高度处的相对风速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据此以编程运算得到最小相对风速下二者协同配置的优化模式,即在0.5m高度处,当V=62.1476m3、S=0.5756m2/50m、Q=5.5645m2、H=1.6889m、C=0.2878时,二者的协同防风效能达到85.07%;在1.5m高度处,当V=62.1476m3、S=0.5237m2/50m、Q=5.5645m2、H=1.8154m、C=0.3073时,二者的协同防风效能达到74.67%。对不同相对风速下二者协同配置的优化模式进行了预测。
- 徐满厚刘彤赵新俊张卫宾
- 关键词:防护林自然植被防风效能
-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与白梭梭利用降雨的机制研究
- 水分是干旱区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干旱区植被对降雨利用的有效性就显的至关重要。梭梭与白梭梭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建群种,因此研究两个物种的用水机制,对于在当前环境变化的背景下预测其种群发展趋势,提出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
- 张卫宾
- 关键词:梭梭白梭梭同化枝根系分布
-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部地下水位和水质变化对植被的影响被引量:35
- 2012年
- 通过对比分析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部3a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变化特点,研究了地下水位和水质变化对地表土壤理化性质、植物多样性、及建群种梭梭种群生长与更新的影响。发现地下水位和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变异较大,最浅地下水位为3.3 m,最深可达24.2 m,主要集中在6—8 m;土壤电导率、pH值、Cl-和SO24-均在表层0—40 cm含量较高,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时间上地下水位受准噶尔盆地上游农田用水的影响,水位呈季节性波动。一年中最高水位出现在4月,最低水位在7月。玛纳斯河向下游输水对提高盆地地下水位具有明显作用,地下水位平均可升高4.3 cm,地下水矿化度平均增幅1 g/L。地下水位对退化区物种多样性影响不大,但对梭梭生长产生显著影响。梭梭生长的适宜地下水位为5—8 m,且地下水矿化度小于4 g/L。地下水位大于8 m导致梭梭种群衰退,而地下水位小于4 m时,地下水矿化度影响土壤表层积盐,进而显著地降低物种多样性,阻碍梭梭幼苗更新,导致梭梭种群衰败。总结认为准噶尔盆地上游的玛纳斯河断流和农业灌溉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部平原地区的地下水位和水质产生显著影响,梭梭退化与地下水位变化显著相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 曾晓玲刘彤张卫宾孙钦明沈雪莹司朗明
- 关键词: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下水土壤积盐植被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