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奇伟
- 作品数:19 被引量:101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历史地理更多>>
- 张载“太虚”的价值向度与品性被引量:1
- 2015年
- 张载基于"太虚"的哲学基点不仅建构了系统而缜密的价值哲学体系,而且在前贤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创见,尤其是他建构的以"太虚"为基点的价值哲学更是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诸多学者。在"太虚至善"的价值理念的指引下,张载提出了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并试图通过变化气质来消弭二者间的张力,从而创建出"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善反"之路与复归之路。正是在"人"趋近于"天"、趋近于"太虚"的价值理路中,"人"的价值与"太虚"的价值得以完美地融合与呈现并在融合中实现价值超越;同时,个人在现实世界与价值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价值理想与"民胞物与"的现实关切。
- 张奇伟王传林
- 关键词:价值本体价值向度
- 礼的起源之历史思考被引量:2
- 2001年
- 古往今来,礼之缘起是人们恒久讨论的议题.主题相同,答案互异.概括归类,约有十说.诸说纷纷,一则显示此题之关键要害,二则说明见仁见智,难有定论.众说纭纭,然由显阐幽,众说无不自本质机理、内在根据张目,无不从人文社会、伦理习俗、欲望情感等立论,充分表现出礼之缘起问题在礼中的本质论和人文论品格.
- 张奇伟
- 关键词:礼学人文礼仪文化本质论儒学
- 评《孟子评传》
- 1989年
- 三十多年来,除了作为历史知识小丛书之一题为《孟子》的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外,竟没有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和探讨孟子及其思想的专著问世。这与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是学术研究中的一件憾事。吕涛同志撰写的《孟子评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填补了孟子研究的这一空白。介绍全面、论述系统是《孟子评传》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
- 张奇伟
- 关键词:评传山西人小册子孟子思想工商业者封建统治者
- 从心性深处彰明仁政的孟子
- 2015年
- 孟子是中国先秦时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早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很有特色,对后世影响很大。由于后人的推崇和褒扬,他被奉为儒家的“亚圣”,宋代儒学家将孔子和孟子以“孔孟”相称,记述孟子思想理论和行止的《孟子》一书入“四书”而为士子们的必读之书。
- 张奇伟
- 关键词:仁政心性儒家学派先秦时代后世影响
- 人皆可以为尧舜——评孟子理想人格思想的现实性特点被引量:9
- 2007年
- 在孟子思想中,追求完善的理想人格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其“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正是这一追求的生动体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特点。主要体现在:1.孟子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方面。在孔子的思想中,圣人这一最高层次的理想人格是一个憧憬之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彼岸世界,具有超验的性质。孟子则认为“圣人”这一理想境界并非可望不可及,圣人不过“与我同类”而已,具有现实性的特点。2.成就理想人格的途径方面。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理想人格是通过人人心中所固有的善性的展开而实现的,是自我向善的潜能的实现,肯定了主体的存在价值及现实人生的意义。3.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方面。孟子以积极的入世情怀,追求社会生活的完善,以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为己任,把追求理想人格与追求社会的完善紧密联系在一起。
- 张奇伟高书文
- 关键词:理想人格现实性尧舜
- 论孟子的仁学被引量:12
- 1994年
- 论孟子的仁学张奇伟儒家孟子是否是稷下先生虽不能如荀子那样言之确凿,尚待考证,但孟子周游列国时居齐最久,并位居客卿,屡向齐宣王进言游说,同时与稷下先生淳于髡等多有讨论,故至少可以说,孟子及其思想观点于齐、于稷下之学有一定的联系和相互影响。笔者因此略述孟...
- 张奇伟
- 关键词:仁学亲亲仁者爱人血缘亲情亲子关系社会交往
- 扬孟抑荀与史家的评论被引量:1
- 2001年
- 对历史上儒家孟荀的褒与贬 ,是一理论问题 ,又是有深刻历史背景的问题 ,是一个解释历史、重构价值的史学问题。孟荀的褒贬变化自唐始 ,至宋元 ,恰是在古代社会的转折、政治主流思想的变迁、古典儒学的转型和宋明“新儒学”生成之时。褒孟贬荀不在于其理论本身 ,而在于理论是否适应时代以及适应的程度和方式如何。司马迁是孟荀皆重 ,韩愈由辟佛而至崇扬孟子的卫道精神和人格 ,程朱因兴起性命之学而重孟轻荀、显孟隐荀 ,这一思想变迁历程勾勒出“新儒学”的成长轨迹。
- 张奇伟
- 关键词:孟荀司马迁儒学司马光心性
- “为政以德”的当代解读──论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意义被引量:7
- 2002年
- “为政以德”语出孔子,为其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则,并逐渐演义为以重民主义、教化主义、德本主义、人治主义等为其特征的儒家“德治”理论。在当今“以法治国”的新时代中,重新解读远古的“德治”,汲取其精髓,借鉴其教训、扬弃其讹误,应是理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工程,亦是经世治国的现实要求。
- 张奇伟
- 关键词:德治儒家德本人治以法治国
- 荀子政治人格释析被引量:3
- 2002年
- 荀子关于政治人格(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的称谓,可以说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我们粗略地统计了一下,有近二十种之多:君人、王、天子、人主、先王、三王、君、圣人、人上、仁人、君子、百王、后王、圣王、人君、大君子、主、上、帝王。若将这些称谓进行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人主、人上、主、上;第二类:王、三王、百王、先王、后王、帝王、天子;第三类:君、君子、君人、人君、大君子;第四类:圣人、仁人、圣王。下面对各类称谓进行一些必要的解释和分析。……
- 张奇伟
- 关键词:荀子政治人格理想人格现实人格称谓
- 伦理与政治:《荀子》孝道思想的内在张力及儒学意义被引量:4
- 2019年
- 《荀子》的孝道思想整体上体现了以国制家,政治优于伦理的儒学立场,但其中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张力在《荀子》不同篇章中存在细微差别:《宥坐篇》之前,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张力被赋予宏观的政治架构意义,作为伦理的孝道是庶民的生活主题,而政治是士君子乃至圣王的生活主题;《宥坐篇》之后,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张力转而被内化为理想人格的两全,"孝道"不仅属于圣王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更表现为圣王事功的"尽伦尽制"。这种差别可以归诸荀子后学对荀子思想的进一步发扬,并鲜明地表现为《荀子》诸篇论孝的不同侧重,以及与孔、孟截然不同的政治诉求。但以"圣王"为理想人格来统合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冲突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解决,当这种张力在实践中转化为不可调和的矛盾时,《荀子》的解答无益于指导具体境遇下普通人的社会实践。因此,《韩诗外传》中会存在以毁灭个体生命为代价的两全,而《孝经》则以孝道这种人类普遍的伦理情感为出发点构建政治的合法性,以此弥合《荀子》"大一统"思想造成的二者分裂,并重新回到孔、孟的儒学立场上来。
- 冯俊张奇伟
- 关键词:荀子伦理政治